徐俊良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南京210046)
新时期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几个重要原则
徐俊良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南京210046)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认证和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重要的评审指标,无论是接受评审还是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角度出发,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是关键的环节。现在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不少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制订过程中忽视了主动性、整体优化、因材施教、强化实践注重创新、专业教育与素质拓展相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等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原则
在十一五“本科质量工程”和十二五“本科教学工程”的特色专业、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等项目中,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成为项目评审的重点内容[1]。近年来开展的专业认证和即将开始的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审核性评估方案中,人才培养方案更是成为重中之重,这说明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重要性。
通过网络调研,我们部分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存在不少问题,其原因主要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忽视了方案制订的部分原则,现归纳阐述如下:
新制(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要适应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各专业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未来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新要求,充分考虑人才的社会适应性,面向市场,紧扣行业准入要求;要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面向未来,科学合理地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个原则最为重要但修订时却易被忽视,最终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像是仓库里压存的过期产品,与行业和社会的需求脱节。
新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不能忽视整体优化的原则。在制定前,要仔细研究各专业的专业规划和专业认证的相关要求,更要注重研究新一轮本科教学水平审核性评估的指标体系。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主体,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内在联系和教育教学规律整合课程设置,明确课程内容,规范课程名称,并依据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理顺和优化各课程之间和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关系,构建融会贯通、紧密结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对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已制订专业认证标准的专业,要保证专业认证所要求的基本知识点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出发,对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改革,同时通过改进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改革课程模式,精简课堂教学学时,加强课外指导,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科学合理地处理理论和实践、动脑和动手的关系,优化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将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整合后纳入培养方案,实现两大课堂互动互融,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育活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新制(修)订的培养方案,在注重共性的同时,应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一专多能”的需要,要在保证专门人才基本规格和普遍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目标,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培养和成才途径。要充分考虑学生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等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求,对部分课程实行分层次教学;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行业对各类人才的不同需求,在科学、合理、精选、优化以专业主干课程为骨干构筑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同时,增加选修课比例和选修课程模块,增加学生的选择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自己的志趣和特长创造条件,改变“千人一面”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完善辅修教育制度,促进跨学科知识复合型人才成长,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进一步发展的条件,既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又满足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要求。
新制(修)订的培养方案,在课程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压缩理论教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时数,要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教学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系统的优化设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方案要明确各实验(实训)和实践教学环节在总体培养目标中的作用,明确表述实验(实训)教学的具体组成结构,加强实验(实训)教学的创新与改革,更新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推动开设综合性、设计型实验项目和选修项目,各专业安排有实验的课程中,含有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课程比例不低于80%,要科学合理地开设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在注意综合性的同时要防止与相关课程要求脱节。
新制(修)订的培养方案,明确各专业的能力结构要求,并分解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学习和教学环节设计中,明确课程和教学环节设计在学生能力结构培养中的位置和作用,构建有机统一贯穿教育全过程的创新教育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课程模式,引导和培养学生反思批判精神,推进研究性教学,调动和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把知识的学习过程变成对知识的研究探索的过程。要参照理论课程的管理办法对第二课堂的活动进行规范管理,科学设计,统筹规划,统一组织,单独考核,单独计算学分;第一课堂要主动向第二课堂延伸和辐射,第二课堂的开设要增进学校的学术氛围,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积极倡导学生参加科研实践训练项目和创新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由学习知识向学习知识与发现、发展知识相结合的转变,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使学生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实践、军事训练、公益劳动、课程设计、素质拓展、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课程,要制订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提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实施步骤(计划)和考核、评价方法,并按有关要求保证足够的教学时数。尤其对于容易忽视的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素质拓展等项目,一定要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并有计划地向课程化方向发展。
设置素质拓展模块的目的是倡导学生个性发展,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人才素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要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构建包括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方面的素质拓展模块。可以规定该模块的必修学分数,并明确各类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可对应获得的学分,要求在毕业前必须达到规定的学分[2]。
遵循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原则,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重视人文社科教育,加强文理交叉渗透,要积极面向理科学生开设哲学、社会科学方面课程,面向文科学生开设自然科学方面课程,专业课程教学中要体现和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学生人文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中增设人文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推进素质教育。
各专业要在认真调研,了解把握本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和同行业院校的建设状态的同时,还要通过问卷调查、讨论会、座谈会等形式,组织调研社会、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需求和对本校毕业生的评价[3],认真听取专业任课教师和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组织调研已毕业的在行业内工作多年的学生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恰当引入学生满意度调查[4],研讨和分析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充分吸收各利益相关方对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意见建议。
[1]董秀华.专业认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方法[J].复旦教育论坛,2008,(6):34.
[2]梁兆光.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的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6):13.
[3]李宏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1):11.
[4]龚 放.聚焦本科教育质量:重视“学生满意度”调查[J].江苏高教,2012,(1):4.
(责任编辑沈广斌)
G642
A
1003-8418(2014)05-0096-02
徐俊良(1974-),男,江苏如皋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