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六大基本特征
——基于系统论视域的分析

2014-04-17 09:25
江苏高教 2014年5期
关键词:系统论服务型大学

陈 明

(1.嘉应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广东梅州514015;2.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武汉430070)

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六大基本特征
——基于系统论视域的分析

陈 明1,2

(1.嘉应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广东梅州514015;2.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武汉430070)

基于一般系统论的同型性、协同性、开放性、突变性等相关原理,从教学服务型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外部关系包括空间方位、互动关系两方面,以及其自身内部结构、功能、机制、过程四方面来分析,揭示其具有地域性、协同性、综合性、服务性、开放性、跨越性等六大基本性质与特征。教学服务型大学基本特征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是其明确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科学、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关键。

教学服务型大学;基本特征;系统论

刘献君教授2007年首次提出“教学服务型大学”概念。他认为:教学服务型大学是指位于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之间的一种层次和类,其内涵为以本科教学为主,根据条件和需要适度进行研究生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性人才,产出地方需要的应用性成果;大力开展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各种服务活动,形成全方位为地方服务的体系[1]。自此观点提出后,国内学界和地方高校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仍有不少问题没有解决。例如:教学服务型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自身与外部社会的关系;如何定位办学规模和优化科类结构;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和研究层次;如何提高办学效益和服务水平;等等。笔者认为,要解决教学服务型大学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首要要分析和辨明其基本属性,只有对其基本属性和特征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揭示和把握,才能为此类大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有效的参照和基础。

一般说,教学服务型大学除一部分位于各省中心城市的市属大学外,大部分是位于地方城市的大学,也称为“地方大学”。依据“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原则进行管理。显然,此类大学与所在的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缘分和关系。因此,要认识和把握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一是要把握其与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外部关系,不能割裂其与所在的地域的“大系统”的联系,离开其空间方位及其与所在地域的互动关系来分析。二是要把握其自身发展变化“遗传”的内在规律,以动态发展的观点从其自身的结构、功能、机制、过程来阐明。本文拟根据贝塔兰菲一般系统论的结构同构性与同型性、功能的协同性与互补性、机制的互动性与开放性、发展的渐进性与突变性等相关原理出发,从前述的空间、关系、结构、功能、机制、过程六个方面,揭示教学服务型大学具有地域性、协同性、综合性、服务性、开放性、跨越性等六大基本特征。

一、 从空间方位和服务面向看,具有地域性

系统论层次结构观认为,世界是由不同层次的系统构成的,同一层次乃至不同层次的系统,其结构具有同构性或同型性。“用‘物质的’语言说,这意味着世界(被观察的现象的总体)显示出结构的一致性,表现在它的各层次或领域的同形秩序痕迹中”[2]。从系统论层次性的静态结构视角看,地方大学与所在地方社会其他组织如政府部门、企业等机构,以及地方大学的专业学科结构与所在地方的经济、行业结构均处于同一层次之中。地方大学的行政组织和学术结构与地方的行政组织及经济结构相匹配,才能有利于交流、互动和适应。地方院校尤其是教学服务型大学植根于地方,处于相对独特的地域社会、资源和环境之中,必然具有地域性特征。

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空间方位特征,可以从其立足方位和服务面向两方面来分析。从立足方位看,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环境因素,对所在的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深刻作用和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地方政府的政治文明程度、政策水平及其主要领导人的政治觉悟、人格特征和风格气派,也会形塑所在大学的政治氛围和办学环境。同时,区域社会的经济、地理、历史等因子也相应地对所在大学的发展环境和财政实力、区位特点和交通状况、历史文化和精神传统等施加不可忽视的影响。

就服务面向而言,“立足地方,服务全省,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已成为众多教学服务型大学服务范围的定位与导向,地方无一例外地成为其立足点和服务面向。大学的两种主要产品是学生和学术成果,从其来源看学生和科研课题主要来自地方。地方生源比例占绝对优势;科研课题及经费主要来自地方的横向项目,纵向课题也基本是针对地方的应用研究和综合研究为主,基础研究为辅。从其去向看,学生和科研项目主要服务地方。学生大部分在当地就业,植根乡土,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科研成果也主要应用于地方的各个领域,攻坚克难,成为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助推器。显而易见,大学的精神生命和整个学术生产环节流程都熔铸了“地域性”特征。

二、 从校地关系及互动发展看,具有协同性

有些教学服务型大学由于办学思路不清及办学视野的局限,在于地方关系上一味“等、靠、要”思想严重,眼睛向上向外而非向下向内,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发展地方、共建共赢、互动发展”的认识很不到位。系统论层次功能观认为,同一层次的系统其功能具有协同性或互补性。“在现代科学中,动态相互作用是一切现实领域的中心课题,它的一般原理要由系统论来确定”[3]。 从系统论功能的协同性出发,就不难发现处于同一层次的地方大学与地方社会组织在充满竞争与合作、互补与共享的远离平衡态的协同互动中,要处理好独立与融入、服务与引领、定位与发展的矛盾关系。这种种矛盾关系的对立统一使得校地双方具有密切的协同性。同时,其协同性也来源于教学服务型大学与地方之间的密切的缘分和关系。具体说有五大缘分和相应的五大关系,即:地缘、血缘、人缘、财缘、情缘和鱼水关系、兄弟关系、伙伴关系、同盟关系、亲情关系。

一是地缘。大学存在、依托于一定的区域,大学的用地、交通等直接依赖于地方。地方的经济水平、政治状况文明程度等构成大学的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外部环境。对地方而言,大学是其精神文化的圣殿、科技经济的发动机。大学要像爱护身躯一样爱护自己所在的地方,地方要像爱护眼睛和心脏一样爱护自己的大学。因此,就地域而言,校地双方是唇齿相依、鱼水情深的鱼水关系。

二是血缘。翻开每一本校史,都会发现地方大学从一出生就带着所在地方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的特有印记,校地之间是血浓于水的兄弟关系。

三是人缘。地方将大学师资纳入地方人才计划,人才引进指标、标准和相关激励政策由地方出台,以及校地在教师、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之间互动,地方大学培养的学生大部分在地方就业,从而形成互补、依存和共享的战略伙伴关系。

四是财缘。一方面,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的财政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也可拉动地方经济,地方大学通过科研等各种社会服务获取经费支持,同时以成果转化等多种社会服务方式推动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校地之间形成双向合作和支持的战略同盟关系。

五是情缘。地方优秀历史文化是地方大学文化性格的重要来源和基础,是其精神气质的孕育基因和载体。这些都使校地双方形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亲情关系。

三、 从学科结构和类型结构看,具有综合性

整体而言,地方普通本科大学所处的地级市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必然具有综合化和多样化的特征。基于系统论结构的同构性或同型性原理,同一类型的系统,其结构具有同构性或同型性。教学服务型大学是很多所在地级市唯一普通高校,承担着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多层次多类型人才的责任,从而使其学科结构和类型结构向着综合化方向发展。这种学科和类型结构上的综合性特征,是由所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多类型人才的外部客观需求,以及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互补共生的内在学科生态决定的。从外部地方需求看,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光是需要越来越多的各级各类人才,而且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使所在大学不能不具有综合性特征。地域的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侧重点,某一种或几种行业、专业在一定时期占优势地位,但就发展的全程和总体来看,由于科技进步以及竞争因素的多方作用,使得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内部资源结构不断重组优化,地方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同时,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对社会公共管理类、文化类、服务类等“软科学”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这就要求所在的教学服务型大学不光是具备适应性,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全局性、前瞻性和引领性,才能有效满足和顺应这种变化的、潜在的需求和趋势。

四、 从功能发挥和价值取向看,具有服务性

依据系统论功能观原理,同一层次的相邻系统其功能具有协同性或互补性。教学服务型大学功能特征蕴含于其职能结构和价值取向两个方面。从职能结构看,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教学型层次决定了其职能结构的服务型特征。根据大学的研究型和教学型两级基本层次划分,教学服务型大学属于教学型层次,在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创新四大职能中,教学型层次的大学因其研究和创新的实力和水平有限,自然以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为主,以科学研究和文化创新职能为辅。

从价值取向和使命宗旨看,一是源于其与所在地域的协同性。教学服务型大学与地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的多种缘分和关系决定其价值取向的服务性特征。地方自觉将“规划大学,建设大学,支持大学,保护大学,美化大学”视为历史责任和社会义务;作为回报,大学也自然以“立足地方、依托地方,为了地方,服务地方,引领地方”当作办学宗旨和神圣使命。二是源于外在需求的压力和内在动机的驱使。地方对大学不断增长“人才支持,智力支撑,科技驱动,文化引领”的服务性需求,以及大学自身“以服务换支持,以贡献促发展”的内在动机,这种内在动机与外在需要的碰撞与交汇,使得教学服务型大学的价值取向聚焦于服务性导向。

五、 从办学模式和发展机制看,具有开放性

从发展状态和机制的角度,依据系统是否与它系统有物质、能量、信息、精神的交流,系统可分为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两种类型。封闭系统只存在于科学实验的特定条件之下,自然及社会系统一般均为开放系统,开放性是系统的基本属性。所谓系统的开放性,是指任何一个开放系统,不只是对内开放,同时也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意为系统与其他诸多系统之间的物资、能量和信息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从而导致系统自身以及同层次系统的发展变化,结果就会导致更大一级系统组织程度增加以及结构和功能的更加“有序化”的变化发展。教学服务型大学作为一个系统,其所属的上级系统有两大类型:一是区域社会系统,作为区域社会中如政府、企业及各类组织等诸多子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一是高等教育学术系统,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各级各类高校和机构中的一员。

从区域经济社会系统来看,教学服务型大学作为其子系统,其办学体制和模式必然要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性,实行多元化开放办学以整合区域社会系统资源。这就要求大学应与其他同层次子系统如地方政府、地方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各类组织和社会各界进行物质、能力和信息交换,实现大学自身的发展和区域社会其他子系统的发展,最终促进整个区域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功能的发展。

从高等教育学术系统来看,教学服务型大学也应该遵循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要求,同国内外各级高校及学术组织多交流,多学习,多合作,多共享,最终达到提高学术水平、提升办学层次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目的。因此,开放性是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属性。

六、 从发展阶段和发展层次看,具有跨越性

系统论的过程观与发展观认为,系统的发展既具有非平衡态协同性,同时,也具有突变性。在一般条件下系统会在一定有序参量作用下动态有序化发展,但在一定条件下,其发展也会出现涨落和分叉,发展过程会出现突变性和跨越性。

在目前国家经济体制快速转型及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变革时期,面对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任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需求以及各地方政府、地方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给高校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与挑战,成为推动地方大学和地方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巨大推动力量。

发展过程体现为发展阶段和发展的层次。从发展阶段看,由于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发展的巨大势差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内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快速过渡阶段。教学服务型大学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社会责任,肩负着知识经济转型和学习型社会构建的历史使命,实现办学规模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的跨越责无旁贷。

从发展层次看,教学和研究职能属于两个基本的层次,服务创新等其他职能应该属于类型范畴。显而易见,不论教学型抑或研究型大学都具备服务创新等功能,只不过存在服务创新类型、领域、能力和水平的差别。因此,并不是服务型就只能与教学型层次匹配而与研究型层次无缘,相反,服务型大学应该从教学型尽力向研究型转化,只有“敢于竞争,善于转化”,才能逐步扩大服务的领域、范围和类型,切实提高服务的质量、水平和能力。教学服务型大学层次基本属于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处于向研究教学型和研究型过渡的关键时期,实现办学层次和水平、能力和质量的提升任重道远。

[1]刘献君.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兼论高等学校分类[J]. 教育研究,2007(7):31.

[2][3][奥] L·贝塔兰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M].秋同,袁嘉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72.73.

(责任编辑顾冠华)

G648

A

1003-8418(2014)05-0082-03

陈 明(1965—),男,湖北大冶人.嘉应学院教科所讲师,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生。

广东省哲学社科“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GD13XJY04);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项目(2013JK163)。

猜你喜欢
系统论服务型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2016年第20届系统论,控制和计算国际会议
服务型数字化校园的构建探讨
系统论在故障定位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