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秀娟,何 峰,丁 钢,吴贻玉
(江苏科技大学高教研究所,江苏镇江212003)
城乡二元结构中高校园区面向农村的文化自觉
常秀娟,何 峰,丁 钢,吴贻玉
(江苏科技大学高教研究所,江苏镇江212003)
城乡二元结构中,新农村建设既要注重物质改善,又要注入文化内涵。在中心城市周边农村新建的高校园区,成为农村发展的新引擎和农村文化的辐射源。高校园区要从平视的角度,尊重农村文化的传统与特色,理性地利用高校在“激情”、“创新”等方面的文化特征,渐进式地影响和渗透农村文化,促进农村现代化进程、农村人员结构优化和农村居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引导农村文化在科学认识、继承和吸纳的过程中不断升华。
大学文化;农村文化;文化自觉;文化对接
文化(Culture)是一个组织或一个区域所有成员共有的核心价值观、信念、共识及规范的组合[1]。一个组织嵌入另一个区域时,其组织文化必然会与该区域文化发生碰撞,进而相互接纳、升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省、市开始在距离城市不远的农村新建高校园区。高校园区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生长点,也成为一个新的文化辐射源。高校园区文化是具有大学特质的一种组织文化和区域文化。由于高校过去大多位于城市区域,除了具有大学特质外,同时具有城市文化的烙印,迁至农村高校园区之后,在自身组织内部面临着老校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新校区现代文化的建设,在区域之间面临着自身本体文化在城市文化、农村文化二元结构中的多维冲突。从高校园区文化与农村文化的关系而言,可以说高校园区既影响农村文化,又受农村文化影响。
本文主要探索和研究城乡二元结构中,如何发挥高校园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正向驱动作用,从而服务、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新文化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家对高等院校的投入加大,各地兴建了各具特色的高教园区。不同的地方对之称谓不一样,大致有“大学城”、“高教区”、“科教城”、“高校园区”等,为了便于从区域和组织两个角度阐述文化问题,本文统称“高校园区”。
以江苏部分地区为例,2002年左右,南京、苏州、常州等地开始兴建高校园区,分别建成了高校数量较多、影响较大的南京仙林大学城、南京江宁大学城、南京浦口大学城、苏州独墅湖高教区、苏州国际教育园和常州大学城等六处。这些大学城拥有各具特色、层次类型多样的部属高校、“211工程”高校、省市属高校、各厅局所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和民办高校等等。这些大学城占地面积一般在0.4万亩~3万亩左右,学生人数在2万人~21万人。
江苏高校园区的建设一直坚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以生为本、开放建设、创新机制、合作共享、互惠共利、共同发展、强化辐射”的原则。这一原则除了适用于指导高校内部共同创建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验区,推进整体高等教育机制创新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适用于高校与农村之间的“开放”、“共享”和“互惠”,尤其是高校园区开放的校园格局、教学资源和有意识、无意识的文化辐射,成为农村发展的新引擎和农村文化的辐射源。
城乡二元结构视野下,农村文化对城市文化往往出现两极化的钟摆式取向:一是盲目自大,排斥对方;二是盲目模仿,失去自我。高校园区作为带有城市文化特征的“第三方”,以大学特有的理性,有机地嵌入农村,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搭建了一座“文化桥梁”。以高校园区为文化中心,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形成一个特有的文化辐射圈,对农村改革、社会转型、传统民俗变迁、农村文化建设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着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引领,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软力量。
1.有利于农村现代化进程。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我国现化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农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一方面要在硬件设施上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另一方面是实现人的现代化,让农村居民具备现代意识和创新思维,具备现代化的素质、修养和能力。高校园区建设,校园、实验实训室、图书馆等设施从城市搬至农村,既有利于农村尤其是高校园区周边区域的硬件环境的改善,增强现代化气息,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这些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有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变革他们传统的思维模式,造就具有现代文化理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居民。同时,高校园区建设,还有利于发挥社会的政策引导功能和市场的利益趋动功能,促进社会更加关注和重视农村建设,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村建设中,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现代化产品和城市化服务。
2.有利于打破农村居民人员结构。农村是典型的以血缘、宗族为中枢的社会运行模式,普遍以家庭为背景进行农业生产。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这种以一种社会性的“个体”因素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的家族式的人员结构模式成为一种阻碍,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居民个人之间的交流,影响了农村的思想开放。高校园区的建设,带来大量的大学生和大学教师融入农村,有助于改变高校园区周边的农村人员结构,带动和促进农村居民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打破传统家族文化观念的阈限和传统因循守旧的保守思维,吸纳现代社会的理性文化、开放意识,关注集体利益,走出固有的个人空间,乐于与他人交流,增强创新精神,从而增强农村发展的凝聚力、内动力和发展活力。
3.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养。广大农村居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居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大学是文化继承、传播和创造人类文化的组织[2]。如今,通过高校园区建设,大学直接嵌入农村,一方面,大学教师和学生可以运用专业知识直接服务农村、农业、农村居民,开展社会科学知识和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工作,把农村居民培养成为一批能够联系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现化化农业工作者。另一方面,以一种健康有益的先进文化,影响和引领农村文化变迁,发挥大学文化的教化功能,提升农村居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城乡二元结构中,高校园区文化如何合理发挥作为大学文化的理性因素和带有城市文化的强势影响,将高校园区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力量,自觉地作用于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战略循环,为新农村建设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方面提供文化支撑和文化动力。
1.文化平视。一个区域内的一种文化压抑另一种文化,这个区域的文化就会进入有边界的防范状态,影响文化的交流与创造[3]。农村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处于弱势,高校园区嵌入农村之后,要尊重农村文化。文化尊重实质上就是文化民主,实现农村文化与大学文化、城市文化的平等,要求的是一种文化平视,也就是说,不能以城市文化的标准和要求去思考、规划农村文化,同样也不能以农村文化的标准和要求去思考、评价城市文化。我国的农村文化原本先于城市文化,但是城市建设过程中,吸纳了现代文明元素,让城市文化走到了农村文化的前面。现在,反过来建设农村文化,不能立足城市文化的高度,去俯视农村文化,去思考和规划农村文化建设。因此,带有城市文化特征的高校园区文化,嵌入农村之后应该立足于一个平视的角度,自觉尊重农村文化的传统与特色,在农村文化、城市文化和高校园区文化之间建立一个有相互尊重、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促进农村文化在保持原生态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2.文化多元。文化的最佳状态是丰富,趋于单调乏味就是灾难。多元、开放、交流,是现代文化的三大特征,也是文化发展的三大趋势。现代农村文化只有在一个多元、开放、平等的环境中,与城市文化及其它文化相互包容、相互交流,才能在继承传统、彰显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呈现勃勃生机,实现与时俱进[4]。高校园区从城市迁至农村,为农村文化的多元、融会、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必备的条件。农村长期以来,由于人员的相对稳定、住所的相对固定、产业的相对单一等因素,生活方式和文化样式都相对简单。高校园区嵌入农村之后,要引导周边农村正确面对高校园区文化及其所带有的城市文化的影响,在保护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自觉打破相对封闭、相对单一、相对保守的旧格局,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多元与整合、开放和交流的关系,主动吸纳,博采众长,努力构建“多元、民主、平等、和谐”的农村新文化。
3.文化理性。高校园区建设,为农村带来多元文化,是农村文化不能拒绝、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在多元文化的背景和趋势中,既要防止农村文化单一化,自觉保护多样化的文化生态;又要防止农村文化在多元文化中迷失自我,自觉保持农村文化的原生态性。在城乡二元结构加之高校园区嵌入的环境中,农村文化面对城市文化、大学文化及其带来的其它多元文化,要坚持文化自信,科学认识而不能盲目认同,理性尊重而不能一味尊崇,在认识的基础上继承,在认同的基础上吸纳,在继承和吸纳的过程中创新,凝练自身的文化特色和优势。因此,高校园区嵌入农村之后,不能以自身文化的大学特质和城市特征,“强吻”农村文化,而应该自觉尊重农村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帮助和引导周边农村在新的多元文化环境中找到文化自我,并在新准则和新秩序的环境中反观自己,确立自己的位置,理性认识本体文化存在的意义,结合实际情况,以“我”为主,取长补短,经过自主的适应和提升,进而自成一家,形成自身的个性文化,为社会文化的未来发展作出贡献。
4.文化激活。农村文化呈现出一种自给自足的“静态性”文化,而城市文化、大学文化相对是一种开拓进取的“动态性”文化。新农村文化,既需要一种具有团体感、同情心、互相关爱的公开、平等的氛围,同时又要崇尚变化、改进和创新的精神。在现代文化语境下,没有激情就不可能有创新,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进步。因此,农村文化需要激活。这就需要注入更多的“激情”和“活力”,形成一个“充满激情”的文化空间,才能产生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可持续动力。高校园区的主体是青年学生,充满激情,满怀创意;大学的主要社会功能就是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传承、创新,因此,高校园区嵌入农村,必然会给农村文化注入“激情”和“活力”。由于农村居民长期习惯了平静的生活,农村文化需要注入“激情”给予激活,但是这种激情不等于浮躁,而是一种内在的激情。因此,高校园区嵌入农村时,理性地利用自身在“激情”、“创新”等方面的文化特征,渐进式地影响和渗透农村文化,促进农村文化的持续迁进。
在高校园区嵌入城乡二元结构的环境中,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本体文化与客体文化之间冲突、整合、提升的一个长期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大学文化自觉,需要农村文化理性,需要农村与高校之间的沟通与妥协。高校园区要帮助周边农村在保持地域特色、延续历史文脉、体现原生态特征的基础上,有机地为之注入先进文化和现代气息,并使其和谐而自成一格,构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相互融合的新农村。
[1][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上册)[M].刘云德,王 弋,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97.
[2]周 聚.中国先进文化与大学文化的辩证思考[J].江苏高教,2013,(4):62.
[3]丁 钢.科学创新的文化困境与文化建设[J].江苏社会科学,2009,(6):223-226.
[4]丁 钢.大学文化自觉管理的向度、模型与方略[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61.
(责任编辑肖地生)
G647
A
1003-8418(2014)05-0052-03
常秀娟(1960— ),女,山东曹县人,江苏科技大学高教研究所高级教师;何 峰(1979— ),男,江苏泰兴人,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助理研究员;丁 钢(1972— ),男,江苏泰兴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教授;吴贻玉(1968— ),男,安徽安庆人,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高等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研究”(DIA09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