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琳
(常州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江苏常州21300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是国家核心发展战略之一。当前,我国仍然面临着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不足,优秀人才持续流失的局面,而这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瓶颈。高校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拟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视角,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依托,对高校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国际化改革,师资队伍建设,重塑高等教育质量观等方面等进行探索,希望引起更多的讨论。
工程实践是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深入基层、服务基层并在基层和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意的有效途径。要通过这个平台,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感恩意识,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正受教育、增知识、长才干、作贡献。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以工程实践能力素养为核心,建立分层次、多模块实验和实训基地,强化校企合作,拓展实践、实习空间,培养系统工程能力。
1.鼓励知名学者、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引导学生树立学术旨趣,通过实验、实践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质疑,及时完成一年级学生的适应转变。
2.通过开设多种通识类课程,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学生养成独立的人格和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为学生跨入社会之前打下良好的基础。开设各种学科前沿课程,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善于思考,帮助学生自主认识新事物。
3.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开设Moodle网络教学平台。通过新型课程建设,鼓励教师积极探索,主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通过与境外优秀高校开展合作办学,有选择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并成功实现资源使用最大化[1]。
以境内、外深层次课程对接为核心,建成学分互认转换系统,畅通教学信息沟通机制,及时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精简课时,制定四年一贯制的培养方案,各专业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采用分类别、多出口的路径培养方式。
以学生能力提升为导向,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遵循着境内、外院校共同参与的原则,以满足境内外合作院校学术要求为前提,制定科学、合理、适用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增强我国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要让师资队伍与国际接轨。当前,高校师资存在着学缘结构不合理、具有国际学术背景教师的比例偏低的问题,这种状况下,需要高校积极主动地开展知识交流和人才培养[2]。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学校要重视合作办学项目师资队伍的建设,整合优化中方授课教师队伍,提高专业课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资深教师比例。校教务处、人事处、国际交流处共同出台相关激励措施,采用青年教师课堂技艺大赛、教师“讲、听、评”活动、师徒结对等形式,加强校内师资队伍的建设。
2.设立三级联动机制,开阔教师国际视野。
创设“学校、学院、个人”三级联动机制,打造“教师国际化视野拓展”工程。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将优秀教师、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等派往国外名校,包括合作办学项目的外方高校进修,通过长短期结合的学习与交流,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提升教师授课水平与科研能力。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需要全球视野的领军型人才,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根本,需要稳定、多元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多元化首先是教师来源的多元化,其次是文化背景的多元化,再次是教师聘任形式的多元化。
1.教师来源的多元化。
根据课程体系的需要,采用境外聘任、企业聘任或自己培养的方式,解决师资问题。从合作院校或境外机构聘任一定数量的外籍专家充实到教学一线,但大部分的专职教师队伍应来源于学校各个系部。经过引进和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可以培养一批外语水平高、专业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队伍,成为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
2.教师文化背景的多元化。
注重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聘任短期或长期外籍教师,创设师资队伍多元文化背景。
3.教师聘任形式的多元化。
学校可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开展全球招募、全国选聘、企业和校外兼职等形式,逐步形成多元的教师结构。
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要实现国际化,高校要培养国际化人才,就必须立足科学发展、多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重塑高教质量观。
1.创新学生能力培养体系,保持四个“不断线”
在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坚持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文化认知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创新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将英语、专业、能力和文化融入到整个培养中。具体做法为,分年级按层次进行培养:一年级主要进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聘任外教加强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同时增加专业类基本知识的学习。二年级开展基础课程教学,此外,增加双语课程,扩大专业词汇量,提高学生跨文化认知课比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实践。三年级增加外国专家授课,增加专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展语言的演讲和协作训练,提供短期国外交流和互访,提供出国学习的机会,增设工程实践以及创新创业类课程。四年级第一学期开始顶岗实习,提供实践机会,互访和留学,或到国际知名企业进行实习,准备毕业设计。四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毕业设计,申请读研、博或者联系国内、外公司,为自身就业、创业和深造做准备。
2.规范跨境学生规章制度,完善学生长效管理。
学生日常管理过程中,通过制定《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方案》、《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使学生在学籍管理、奖学金评定、本校学历(位)证书的获取等方面规范而高效;跨境学生日常管理方面,通过境外学生返校日活动,与国内学生互动交流,对接境外学业;境内、外学生培养方案对接方面,可以通过在学院网站发布所有专业的境内、外培养方案,使学生在国内就知道国外的学习课程,使课程无缝对接。
在教学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质量首位,践行全程监控。
1.创新教学管理制度,鼓励多方参与。
通过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吸收外方、企业代表参与教学协调管理;校企管理主要针对实习实践环节、企业需求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进行协商制定方案,并进行监督实施。采用完全学分制,引进研究型教学管理模式,试行“助教”制度,加强对学生的教学辅导和答疑,提高学习效率。
2.完善教学制度,修订激励制度。
制订教学质量与教学工作的激励机制和导向政策,把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的业绩和成果与聘任教师技术职务和津贴挂钩。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师教学工作评估体系,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高等教育国际化既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国高校国际化人才成为国际创新人才的内在要求,特别是在当前创新驱动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加快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以人才培养、师资分类发展、质量保障等改革为重要突破口,构建中国高校人才创新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发展路径。
[1] Altbach,Philip G.,Reisberg,Liz&Rumbley,Laura.Trends in Global Higher Education:Tracking an Academic Revolution[M].Boston: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iton,Boston College,2009.
[2] Ball,Stephen J.,Dworkin,Anthony Gary&Vryonides,Marios.Globalisation and Education:Introduction[J].Current Sociology,2010,58(4):523-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