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研究的重新审视

2014-04-17 09:18杨兴林
江苏高教 2014年4期
关键词:真善美本质大学

杨兴林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教研究室,北京100192)

任何社会组织,要持续生存与发展,不断展现自己的本质与使命,都需要有内在精神的强大支撑。大学,作为一个以培育、塑造高级人才为己任的特殊社会文化组织,一个“由相同的理念或理想,而非行政力量,所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有机体”[1],尤其需要有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然而,大学精神的意蕴究竟何在,界定大学精神究竟应当遵循哪些应然方面的要求,大学精神到底有怎样的内涵等,都还需深入探讨。

一、对大学精神研究的梳理与评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市场经济等复杂因素也不同程度地侵蚀大学本质,扭曲大学功能。面对这种情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等教育界对大学精神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和探索。这里,笔者只拟对近几年来有关大学精神的研究作一梳理,以此作为进一步思考的基点。

综观近几年我国大学精神研究,观点、视角多种多样,但各种观点、视角之间又有很大程度的重合。为清晰把握我国学术界有关大学精神研究的现状,笔者登陆知识资源网,以“大学精神”为关键词,筛选、搜集了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和学位论文。这些成果集中了界定大学精神的部分代表性看法。笔者经比较、分析,依据每种看法的主要特点,梳理出五种类型:

1.价值导向论。主要有两个方面看法:(1)大学精神是大学师生共同体认同和追求的,并且努力传播的价值观及其体系,是一所大学的面貌、特色、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体现[2]。(2)大学精神是关于大学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在大学设置与运行中的体现[3]。

2.历史积淀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看法:(1)大学精神就是指整个大学校园共同体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群体意识,是一所大学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等整体精神面貌,是一所大学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李有亮,2009)。(2)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共同追求、理想和信念。(3)大学精神是大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积淀、凝练而形成的为师生所认同,对师生行为起引导、熏陶、激励和规范作用的以求真创新精神为核心范式的价值观念体系[4]。

3.要素构成论。主要有五个方面看法:(1)大学精神就是质疑、探索、求真、创新[5]。(2)大学精神的核心诉求就是求真、包容、自由与使命感[6]。(3)大学恒固不变的精神就是自由自治、学术研究、追求真理[7]。(4)大学精神就是独立、自由、批判、创造和社会关怀[8]。(5)大学精神的灵魂:人文理念;大学精神的生命:自由创新;大学精神的旗帜:个性、风格[9]。

4.独特气质论。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10]。

5.“广义—狭义”论。广义大学精神是普遍的、适用于所有大学的精神,狭义大学精神是某一所大学的独特文化。广义大学精神是所有大学都应该具备的理念,狭义大学精神是建立在独特的学校历史和政治文化环境基础之上的长期积淀[11]。

上述看法,无论视角、观点怎样不同,整体上都简洁地揭示了大学精神某些方面的重要意蕴,比较一致地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历史发展中积淀的特殊文化、价值观或理想、信念;都扼要阐明了大学精神在大学运行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定向与牵引功能;大学精神发展的高度从根本上决定着大学发展的水平。这样的看法与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所言极其契合:“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12];但是,如上研究也存在严重不足或局限:

价值导向论的两种看法把大学精神视为大学师生的价值导向,符合精神的特点和本质,但对大学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导向却没有给予明确回答。事实上,价值观虽然属于抽象的文化范畴,但它必有具体内涵,否则人们势必无从把握,以其为指导更无从谈起。

就历史积淀论来看,前两种看法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的群体意识及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符合精神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但是这样的群体意识、共同追求、理想及信念究竟是什么,同样未予明确回答。第三种看法指出大学精神是以求真创新为核心范式的价值观念体系,相对具体、明确,但是大学精神的求真创新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大学的根本价值追求仅仅就在于求真与创新?似乎有限定过窄之嫌。

要素构成论实在、具体、简明,但是认真审视要素构成论的论述,各个要素构成论者大多是从概念本身论述哪些要素应当是大学精神,至于如何从大学本质视角探讨大学精神的要素则付之阙如。这样就导致了在不同的要素构成论者那里,涉及大学精神的具体要素在数量和名称上呈现较大差异,更为重要的是有些要素如果去掉“大学”二字,同样适用于其它社会组织,不仅仅只有大学才独有。

独特气质论认为大学精神是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突出了大学精神的独特性,但如前述研究一样,仍然未能进一步回答这种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这种独特又是相对于什么而言。再者,把大学精神说成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高级形式,恐有过于夸大之嫌。按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划分,有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按内容分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无论何种文明,都是人类智力的凝结。大学精神确实是人类文明最为重要、最有特色的内容之一,但将它视为整个人类文明的高级形式,似乎缺乏足够的逻辑依据和实证依据。

“广义—狭义”论将大学精神分成两个层次:一是所有大学的共有精神;一是某一所大学的独有精神。这一研究从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视角对大学精神作了区分,并且指出狭义大学精神是建立在独特的学校历史和政治文化环境基础之上的长期积淀。这样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精神研究的具体和深入。但广义大学精神究竟是什么,研究者仍未做进一步回答,这不能不是一个缺憾。

总的看,我国现阶段的大学精神研究,在着眼大学本质问题上审视问题明显薄弱,有关大学精神的深层意蕴探究不够,对大学精神一般与大学精神要素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晰。为引导我国大学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使所有大学都成为社会的良心、“时代之表征”[13]和经济社会的发动机,确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大学精神研究,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取得突破。

二、大学精神的三重透视

笔者认为,立足思维逻辑的基本要求,大学精神研究至少应建立在三个基本判断之上。一是,大学精神就是大学这一特殊社会文化组织的精神,而不是其它任何社会组织的精神。这一层面的大学精神是类本质意义的大学精神,位于最高层次。二是,大学是运行发展的,不是机械静止的,大学的本质贯彻在大学运行发展的各个层面,相应的体现大学类本质的大学精神,自然展示在大学不同层面的运行和发展之中。这一层面的大学精神,可视为基本层次的大学精神。三是,大学既是类的统一,又是一所又一所具体大学的生动展现,大学精神不仅表现为类本质的抽象,而且始终存在于具体大学的运行发展之中,体现为一所又一所具体大学的精神。这一层面的大学精神,可视为具体层次的大学精神。最高层次的大学精神、基本层次的大学精神、具体层次的大学精神,相互包含,相互作用。

(一)最高层次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无论人们对其如何认识,如何界定,都必定是大学本质的内在体现。大学本质使大学自身与其它社会组织区别开来,相应的决定了大学精神也从根本上与其它任何社会组织的精神区别开来。大学是一个专门从事以育人为核心,并且围绕育人展开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为基本功能的特殊社会文化组织。它不以纯粹功利为目的,根本目的在于以文化育人、发展人、丰富人、升华人的文明精神。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是教师和过着共同求学生活的学生联系起来的社会组织,一切活动都是围绕人获得知识而展开。19世纪初的纽曼强调大学的职责就是传播知识、为社会培养有教养、有趣味、有良好修养的公民或绅士。洪堡主持的柏林大学将传授知识和创新知识有机统一为一体。20世纪初,美国的康乃尔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在传播和创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大学直接服务社会。初看起来,大学越发展,育人的中心地位越受到挑战,其实,这正是大学在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为有效育人而作出的重大管理创新。

大学作为一个在本质上以文化育人为己任的特殊社会组织,它的发展过程必然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具体而言,对于真善美,大学不仅仅停留在一般向往、信奉的层面,更重要的是不懈地追求。没有真善美,就没有大学精神,但若对真善美仅仅停留于一般意义的向往或信奉,没有通过具体实践从纷繁复杂的世事和现象中探究如何发现真善美,如何爱护真善美,如何凸显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仍然难以持续获得永恒发展世界的真善美真谛,同样没有大学精神。大学之所以与其它社会组织不同,就在于它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探求自然,探求社会,探求人伦,不断发现真善美的新意境,展示真善美的新天地,提供真善美的新导向。在这样的意义上,向往真善美,秉持真善美,除去那些本质为假丑恶者之外,其它社会组织或个人一般都不难做到,但若矢志不渝地以追求真善美为旨趣、为道义、为信守,却是大学及大学人的特殊担当,也是其持续发展的深层动力。

求真,是一项崇高、圣洁的使命。大学,无论是学者的行会、僧侣的村庄,还是今天的“巨型城市”,从现象到本质地探求客观世界、人类社会以及人伦发展规律都是其重要使命和追求。大学之所以能有力推进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深层原因也在于此。任何一所大学,无论它有怎样的特点和个性,但在对待真的追求上都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文化自觉,绝不容许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这一点,在当下大学越来越走进社会发展中心,越来越受到各种利益影响甚至于诱惑的情况下,尤其显得重要而突出。

大学不仅是一个求真的文化场所,更是一个求善的文化场所。这不仅仅体现在西方大学从古至今对宗教、神学的学习、研究和崇敬,也不仅仅体现在如我国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学习、研究与崇敬,而且体现在高度注重自然科学研究、探索的价值理性、人文精神,使自然科学工具理性的发挥深刻地展现出善的圣洁之光,进而赋予大学以薪火相传的重要内在机因。

大学的重要使命不仅仅求真、求善,而且在于求美。美是人的内在追求。美的意识、美的情感、美的认知、美的追求,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殊文化组织,是引导人求真、求善的特殊场所,也是引导人求美的特殊场所,不仅要为各种艺术之美的挖掘、发展留下广阔空间,而且要为美的理论传播、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更要在所有学人处事为人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追求美的意境,表达美的心声,深化美的意识。大学的美不仅表现在外,尤其应当体现在内在精神。大学之所以品位高雅,格调不凡,令人向往,受人尊敬,追求美、爱护美,实为又一深层的内在原因。由此也不难看出,今天身处市场经济之中的大学,如何坚持和守望这份高雅和不凡,实在需要认真地思考和实践。

(二)基本层次的大学精神

基本层次的大学精神,即大学不懈追求真善美过程中展示在各个基本层面的大学精神。这些精神是科学的,又是人文的,是二者有机统一。大学学者要“养成自己的学者精神,即独立精神、自由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开放精神”[14]。

1.创新精神。客观事物、社会现象的结构、属性往往是多层次的,大学要不断地从客观事物与社会现象中获得真善美的新认识,就必须不断地突破现有认识边界,开创新的认识路径,钻研新的认识手段,实现新的认识进步。这样的精神是大学推动自然、社会、人文科学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蔡元培曾言:“大学不是贩卖知识的地方,不是养成资格的地方;大学是追求精神的地方,是研究学问的地方。”[15]所谓“追求精神”、“研究学问”,强调的就是在现有认识基础上不断创新。德国哲人卡尔·耶士培(Karl Jaspers)认为“真正的大学必须有三个组成:一是学术性之教学,二是科学与学术性的研究,三是创造性文化生活”。其涵义所指仍然在于研究和创新实为大学之精神。

2.批判精神。创新,意味着突破前人认识,通常需要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以追求真善美为崇高使命的大学,要不断获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人伦领域的新认识,引导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必须具有批判的眼光、锐气和智慧,能够对已有认识进行批判性审视,敢于质疑权威,突破权威。批判精神是大学真善美追求的本质要求。没有理性的批判,就没有真善美认识的深化。一所大学如果对任何科学问题、社会问题、人文问题,都没有不同的意见,默默无闻,那就是不称职的,就是缺失大学精神的。

3.自由精神。这是大学追求真善美的前提。自由,首先是一种文化气氛。在这种气氛里,人们无拘无束地思考,无拘无束地讨论,无拘无束地批判,无拘无束地前行,各种各样的联想才可能展开,各种各样的疑问才可能呈现,各种各样的解释才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交锋才可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智慧才可能不断地激发。斯坦福大学的校训为“劲吹自由之风”,强调的就是这样一种文化氛围。自由,又是一种心灵境界,在践行真善美过程中,无私心杂念束缚,无功利欲求折磨,敞开心灵窗户,为批判、创新留下最大可能的空间。这是大学作为一个追求真善美的特殊文化场所的特殊精神气质。

4.包容精神。大学是追求真善美的文化组织,但在追求过程中,认识不一、观点冲突是普遍现象,相对正确的认识往往是在不同观点和认识的交锋中产生。大学人需要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执著,但是持不同观点者之间必须彼此包容。唯有包容,才不会有思想包袱,更不会有对立情绪,才会有宽松的文化氛围,也唯有包容,持不同意见者之间才能认真汲取对方的合理成分,丰富各自思想,认识才能不断深化。

5.守成精神。大学是人类社会有机体上的特殊社会组织,承载社会的特殊机能,必须随社会发展而发展。我行我素、置社会发展于不顾的大学是无法存在的。但是大学毕竟是以求真、求善、求美为本质追求的文化组织。无论何种情况下,它都以这样的标准去衡量自己的行为,坚守求真、求善、求美的传统和自觉,坚守自身的使命和信仰,绝不人云亦云,或跟着感觉走,失却自己的本真。守成精神与创新精神、批判精神、自由精神、包容精神等同样重要。大学不能守成,对传统不珍惜,真善美追求就无从谈起,就会失去最为本质的性格,更不要说为社会提供稳定的价值导向了。

(三)具体层次的大学精神

对一所具有相当历史的大学而言,其精神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的结果。从本质上说,任何一所具体大学的精神都必然建立在类本质的大学精神基础之上。但不同的大学由于存在的时间长短、走过的风雨历程、学科的优势选择、治学风格及人才培养特色不同,具体体现在追求真善美的途径、风格,形成的具体价值追求,自然各有特色。这样的特色越丰富多样,现实的大学精神也就越多姿多彩。

具体层次的大学精神为具体的大学所独有,他校很难模仿。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是我国两所顶尖大学,但北大更多的是体现为对民主和自由追求的潇洒,清华更多的却是“行胜于言”、“厚德载物”的厚重;剑桥大学与牛津大学,哈佛大学与斯坦福大学也各异其趣。正是这样的“异趣”,使它们不仅各自成为了自身,而且在世人心目中形成了鲜明的不同形象。在这样的意义上,一国高等学府中,如果每所大学都能积淀出特殊的大学精神,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特殊形象,这个国家的大学发展才可能生机勃勃,互相学习、借鉴的空间才越大,科学文化、人文文化发展的源泉才会越充盈,培养出的各类人才,个性才会越鲜明,进而创新才会越成为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具体层次的大学精神是类本质的大学价值追求与具体大学特殊价值追求的统一,本质上属于文化范畴。但是,它与具体的大学校训并不等同。一般而言,一所新大学刚刚建立,管理者即可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社会需求凝练出具体校训,从总体上指导大学的办学实践;大学精神却一定是大学在长期发展中积淀而成,融入相应大学“学人”的精神品质、行为追求和办事风格,是相应大学的精神血液。校训与大学精神也有联系,历史久远且得到一代又一代学人遵循的校训势必内化为大学精神的重要内容。但是,这有两个方面的必要条件:一是校训本身确实意蕴深刻,能够反映大学的本质,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二是一代又一代的学校管理者能够持之以恒地引导师生践行校训,逐渐使校训融入一代又一代大学人的精神和血液。大学精神是大学历史积淀的结晶。办学历史不长的大学要逐步形成自己的精神特质,关键取决于一代又一代管理层的治校理念和风格。在这里,实现教育家治校尤显重要。

[1] 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79.

[2] 顾红,陈桂香.试论大学精神的内涵、价值意蕴及其实现[J].教育探索,2012,(11).

[3] 储朝晖.大学精神研究的论域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5).

[4] [12]蒋德勤.弘扬以求真创新为内蕴的大学精神[J].学术界,2011,(5).

[5] 颜昌廉.质疑、探究、求真、创新[J].钦州学院学报,2011,(10).

[6] 张建鲲,郄海霞.中国大学精神的本土传统与当代传承:教育文化学的尝试[J].江苏高教,2011,(4).

[7] 明延华.寂寞与大学精神[J].煤炭高等教育,2011,(1).

[8] 项瑞芳.论大学精神的复归[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9).

[9] 张君辉.当代大学精神论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10] 李辉,钟明华.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及其建设思路[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3).

[11] 刘选会,赵琳.论重塑大学精神[J].学理论,2011,(20).

[13]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2.

[14] 班华.谈高校教师的心理—道德修养[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15]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382.

猜你喜欢
真善美本质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大学求学的遗憾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佟丽娅,“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