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华
(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09)
面对1989年以来的经济不景气,安倍政权采取了大胆的经济调控政策,提出了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改革战略,这就是所谓的“安倍经济学”(Abenomics)。“安倍经济学”主要包括以日元贬值为中心的宽松金融政策、扩大公共支出的财政政策、振兴民间投资的经济产业成长战略,安倍政府自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三支箭”。而其中的第三支箭“成长战略”目标的实现,培养和引进国际化人才是重要保障,因此,在教育改革方面日本政府明确提出了用十年时间培育10所大学进入世界100强、派出留学生翻倍和大量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和外国人等内容。安倍政府还为改革制定了相应的具体支持政策,各大学也为适应安倍经济学和国际化改革要求,积极进行大学内部的自主改革。
在安倍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无论是国立大学还是公立大学、私立大学,都主动适应形势发展,积极进行教育国际化改革。
1.新生入学仪式时的大学国际化改革主张。按照惯例,每年四月份是日本各大学开学的日子,每个大学都会举行隆重的新生入学仪式,校长也会在新生入学仪式上发表讲话。校长每年的讲话,几乎都是大学教育方向的风向标。在2013年的新生入学仪式讲话中,“全球化”、“教养”和“未来设计”成了各名牌大学校长演讲的关键词。在主张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方面,校长们都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教养方面,校长们一方面希望新生能够学好专门知识,一方面提出了提高广泛的教养,掌握多样的思考的要求。在培养学生对未来设计方面,部分大学校长希望新生能够预料到毕业后的未来而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由此看来,大学校长们都明显意识到了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加快推进日本大学国际化的重要性,向学生们提出了走出国门、锻炼自己的期待和要求。
2.实施GAP YEAR制度。作为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以及独立思考未来设计的重要实践,日本各大学开始推进GAP YEAR,即间隔年或空挡年制度。GAP YEAR制度原来是指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通常是一年的长期旅行,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间隔年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生存技能,增进学生的自我了解,从而使自己能够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日本大学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志愿者活动,到国外进行青年旅行义工,参加国际志愿服务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既具有了国际化视野,又锻炼了健康的心智,同时还可能在实践中发现推动日本经济国际化的商机。
3.导入灵活的学期制度。日本传统上的入学以四月份和十月份为主,这和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秋季入学的传统有很大不同。为应对国家提出的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实现和国际上的入学体制接轨,东京大学首先提出了在2015年之前导入四学期制度,为今后实现秋季入学打好基础。而日本接受留学生人数最多的早稻田大学,决定从2014年就率先导入四学期制度,以更好地和国际上其他大学学期制度接轨,更多地吸收国外留学生。另外,大学联盟也在国际先进技术领域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2013年,千叶大学、冈山大学、熊本大学等六大国立大学,与东盟(ASEAN)大学联盟(AUN)的13所大学召开联合会议,缔结了联盟友好关系,加强两联盟之间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师和学生交流。
1.《全球化人才育成推进》项目。文部科学省是日本各类高校的审批管理机构,在2012年9月,文部科学省为了培养能够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人才,制定了《全球化人才育成推进》项目,其目标是培育掌握高度丰富的语言能力和会话能力,体验丰富的异文化,作为日本人能够为国际社会积极作出贡献的人才。也就是说,《全球化人才育成推进》项目培养的是高端国际化人才。该项目在日本选定了42所大学,利用各大学自身的优势推进海外留学、设定TOEIC目标分数等,以加速培养全球化人才。在选定的42所大学中,千叶大学具体制定了全校推进国际化人才教育,制定了新的“SKIPWISE”项目,即到2016年,本科生的30%有留学经验,到2018年,学生的半数在毕业时TOEIC考试能够取得730分。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APU)则通过实施春秋入学制度和日英双语教育,使留学生比率达到了43%,外国籍教师比率达到了49%。而以汉语教育出名的爱知大学,则致力于实现现代中国学院学生的一半能够取得汉语鉴定考试(HSK)5级。早稻田大学到2020年将实现全部本科生国外留学的计划。
2.国立大学教员年薪制及国际大学联合研究生院改革。作为安倍经济学成长战略的一环,为强化培养活跃在国际舞台,支撑成长产业的人才,文部科学省在2013年4月发表了大学教育改革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引入国立大学教员年薪制和接受民间企业报酬制度,引进优秀的民间研究者和外籍教师,促进日本和海外高水平大学共同设置研究生院等。在这次改革中,政府要求在2014年导入国际上流行的年薪制度,并允许大学教师接受企业报酬,也主张将民间研究者引进大学。同时,文部科学省还积极鼓励日本大学和国际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共同学院和研究生院,提高高端专门人才的培养水平。
3.全球化卓越研究基地计划。日本文部科学省根据2005年中央教育审议会的报告《新时代的研究生院教育——面向国际化的魅力研究生院的构筑》和2006年日本内阁决定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从2007年开始实施“全球化卓越研究基地计划”。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充实和强化日本的研究生院的教育研究功能,在世界最高水准的研究基础上,培养引导世界的创造性人才,重点支持国际性的教育研究据点的形成,推进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建设。该计划是2002年开始的“21世纪卓越研究计划”的延续,改为“全球化卓越研究基地计划”后,每年中标的学校大幅减少,但对中标学校的资助却翻倍,这使该计划的竞争更激烈,更能促进学校集中精力进行基地建设,也更能够达到设置该计划的目标。
4.《第2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中的教育国际化规划。2013年6月日本政府出台了从2013年起5年间的教育行政目标方针《第2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该计划规定了教育的四个基本方向,即在社会中生活下去的力量的养成、实现向未来飞跃的人才的养成、学习的安全网络的建构、充满感情纽带和活力的共同体的形成。针对这四个基本教育方向,该计划制定了30项实施策略。与2008年《第1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相比,最引人注目的主要也是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视。
为实现这四个方向目标,《振兴基本计划》规定了诸如尊重教育的多样性、注重实现生涯学习的“纵”的构建、注重各级机构“横”的合作、面向教育现场活性化的国家和地方面的合作等理念,还对实现每一个基本方向的目标和具体实现策略进行了规定。第一个基本方向和第二个基本方向都有大学改革国际化方面的明确规定。为实现第一个基本方向,明确提出了参考国际机构的工作动向和外国事例,推进大学间合作组织、学会和协会等高效而多元的研究和开发;提出了推进扩大中日韩之间高水平大学交流的“大学校园”工作;提升有关日本及外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情报收集能力,加强超越国境的教育合作以及学习评价体制建设;在大学中大幅增加由产业界支持的国内外实习机会。对于第二个基本方向,《第2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制定了创造新价值的人才关系和国际化人才关系的成果目标。为实现这两个目标,针对大学教育提出了强化外语教育、强化双向留学生交流和国际交流、强化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在留学生交流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派遣高中生6万人和大学生12万人赴国外留学的留学生倍增计划,吸收国外留学生达到30万人,这比《第1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提出的留学人数目标提前了10年;为减轻留学生的经济负担,计划建议设立官民基金进行支援,并进行促进捐赠的税制改革;为培养具有较强语言能力,具有国际素养的人才,明确了设立新型“超级国际化学校”的计划;在对高中和大学的国际化工作支援方面,提出了为形成日本有国际竞争力的据点大学,对实施英语授课、积极采用外籍教师和取得海外学位的年轻教员的大学进行重点资助,支援为促进国际化和多样的体验活动而积极推进秋季入学的大学,促进和海外大学的共同研究等。
这次高等教育改革是自2004年日本推进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以来,又一次上升到国家意志的重要改革。虽然国际上对于安倍经济学能够走到哪一步还存在一些疑问,教育改革和社会传统用人机制还存在一些冲突,但毕竟在不可避免的国际化进程中,日本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改革已经乘上了安倍经济学的东风,正在探讨具有特色的国际化改革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