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研究生教育中的三重困境及其路径选择

2014-04-17 09:18张睦楚
江苏高教 2014年4期
关键词:成人研究生学习者

张睦楚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875)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并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研究生教育所存在的弊端与不足,本文对当前研究生教育中亟待重视的三个突出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与深层追问,旨在抛砖引玉,引发大家的进一步关注与思考,以期对促进研究生创新性人才培养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有所裨益。

一、“近亲繁殖”的招生模式

1.具体表现

近年来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步扩大造成的“读研热”,其后日趋凸显着一个奇特现象:

首先,对于考生来说,大多选择本校本专业读研。在考研过程中,本校考研的学生也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如教师的出题风格、考试的重点内容等,尤其是高校纷纷采取自主命题后,本校考研学生的优势就更加突出,而且,即便外校学生通过了笔试,并在成绩上远远高于本校考研生,也很容易在面试环节被淘汰。

其次,对于学校而言,学校在接收学生时,无论保送或考取的,均对本校生有一定的倾斜优先政策。尤其是对本校优秀生源,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学校更会想方设法把这部分学生留下来。此外,不少高校还对那些报考外校但未被录取而调回本校的调剂生予以接收照顾,致使很多学生从本科到研究生都是本校本专业培养的。在保研名额分配方面,高校也都为本校生设置了更高的录取比例,选择“内保”就算是吃了定心丸,少有落榜的情况,而选择“外保”的学生则往往有种“命悬一线”的紧张感,这种情况在知名高校表现得更为明显,更有学校为了留住本校优秀学生,承诺接受外保失利的学生,这样就更解决了本校保研学生的后顾之忧。在这样的体制下,即使外校的学生成功进入了本校学习,与本校保研生相比时,也会产生一种自卑感,而这样的负面情绪也不利于这些学生未来的学习研究。

研究生教育中的“近亲繁殖”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由于学生长久以来在一个学科专业固态的视域下,长期桎梏于本校本专业的科研传统与习俗,不但容易造成研究过程中的思维定势,难以产出开创性成果,还极易遗传其中的学术科研缺陷,同时难免出现视野狭窄、范式类似、同质性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导致学习活力和适合度发生衰退,并进一步导致创新能力的衰弱[1]。

2.原因:各高校之间的欠整合型非合作势态

研究生的教育是培养研究生“全面科研能力”的教育,应是国内各高校整合资源培养人才的教育。由于当下国内还未制定或形成区域性甚至是全球性高等院校合作计划和组织,使得各大学处在“各自为政”的现状,此种向心力使得毕业生与母校形成了“割舍不断的情缘”;加之普通院校对学生的吸引战略没有落实到位,自然难以形成一体的、全面的学生横向流动,从而使得一些普通高校陷入“留不住、舍不得”的进退两难的招研境地。

由于国内教育资源有限,教育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与需求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开放高等教育体系资源有限,于是各学校均处于相互竞争的场域,各高校对于有限的资源呈现竞争态势,难以形成整合的高校平台。由于国内各大高校对于自身研究生教育规划发展的目标存在差异,加之各自在招生进程中所采用的各自发展策略不尽相同;再者由于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使得不同类型院校与不同地区院校发展的不平衡,更使得国内大学相互之间处于相互合作的同时具有了竞争关系。随着资源分配差距的日益拉大,优秀院校对于优秀学子的向心力逐渐加大,其“近亲繁殖”的趋势也将愈演愈烈,如此的近亲繁殖现象无形中将一批普通高校的优秀学生挡在了知名学府大门之外,不仅危及教育公平也不利于人才培养的广泛性及全面性。

二、“麦当劳化”的培养模式

1.具体表现

“麦当劳化”的研究生教育表征为效率至上、追求量化指标、强调可预测性、崇尚可控性。

首先,快餐业的麦当劳其突出优势是能够在相同时间内产出更多的产品和服务,这一效率至上的“秘籍”,一方面体现在研究生教育数量的扩大化上。自1999年的高校扩张以来,研究生的数量也保持着高速增长,根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下达的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通知,2013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已达60.8万人,其中硕士生较2012年增加了2.3万左右,博士生也增加了近2000人。但是,在原有教育承载力未能提高情况下的人数增加,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繁荣,因为,扩招之下每个学生分得的教育资源实际上是减少了。由于每位导师需带研究生数量增多不免顾此失彼,师生间交流的减少必定会威胁到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也相应减少了,由此,招收的人才多了,产出的“真人才”却少了。其次,由于现阶段对课堂教学密度的过分追求,而忽视研究的深度,自然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研究型人才。

另外在研究生的评价阶段,如同麦当劳不理会不同地区相异的饮食习惯一样,高校也不顾每届学生的差异,用相对恒定的可量化的等级标准来评价学生考试成绩及论文。这种对正态分布的过分迷信,消弭了教育过程的特殊性和多变性,也成为了阻碍研究生发展的难以逾越的铁栅栏。

2.原因:教育主体与客体手段的非均衡性互动

麦当劳确保产品和服务在不同时间和地点都是一样的,这就确保了其从一时到他时,从一地到他地的可预测性[2]。而与麦当劳一份菜单通行全世界的可预测性相一致,当下研究生教育也强调普适性和统一性。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对于课程的设置以及课时、学分、任课教师资质、必修选修课都做出明确规定。但是,研究生教育不同于中小学以及本科生教育,其中不乏跨专业读研的学生,不同的学科背景决定了其不同的学习需求。然而,当今的研究生教育并没有做到“见人下菜单”,而仅仅着眼于学校的需要制定统一的学习计划,给予学生有限的几种选择,或者推出自以为搭配合适的套餐,却未曾想过这样的教育会使很多学生难以适应,造成本专业学生同一水平重复和跨专业学生不知所云的现象,也就更不用说实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宏愿了。

三、“趋低龄化”教育范式

1.具体表现

教育的以人为本,除了反映在教育目的等形而上学层面,也同时要把人当作目的,摒弃过去那种培养“工具人”的功利主义做法,实现培养“目的人”的教育。教育在现实中的具体开展也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切不可忽视、甚至悖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否则非但事倍功半,严重时甚至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研究生作为一个未完成的人、一个在发展中不断生成的人,他们与普通中小学生一样都需要学习。在现实中忽视研究生和普通中小学生皆作为“学生”而在学习方面所存在的共性是不对的,但若看不到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研究生与普通低龄学生之间由于身心发展的质变而在学习特性方面所存在的显著差异也是欠妥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一般在20岁左右就步入了成年期[3])。人在翻越“成人”这一人生关键分水岭时身心会发生极其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致使成人学习者与儿童学习者在学习特性方面发生了一系列“质”的转型。

首先,在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方面,与低龄依赖型自我概念不同的是,成人的“自我概念变成了独立人格的自我概念。他们认为自己能够为自己做出决定,能够承担后果,能够管理自己的生活”[4],即“当个人成熟起来时,他的自我概念从依赖型变为自我指导型”[5]。也就是说由依赖型自我概念转型为自我指导型自我概念的成人学习者,将不再倾向于在他人引导下进行学习,而偏好于自主计划、实施与评估自己的学习,强调学习的自我导向性。由于成人参加教育活动时,他们的时间观与低龄学习者的时间观不同,因此,成人与低龄学习者对学习必然有着不同的看法。儿童倾向于将自己学得的东西推迟到未来应用,例如,在小学学习的大部分东西,都是为了用来升入中学。在中学学到的大部分东西都是为了用来升入大学……对于儿童来说,教育基本上是一个积累知识和技能以用于未来生活的过程。因此,儿童倾向于带着学习书本知识的观点进入教育活动。相反,成人则有一种立即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愿望……因此,他们倾向于带着解决问题或提高能力的观点进入一种教育活动[6]。尤其是研究生,与其他阶段学生的最大不同在于,他们当中有很多人业已具备工作经验,且对就业的需求更加强烈,因此,对知识的实用价值也更加推崇。这些都表明,作为成人的研究生不再一味地强调知识的储存,厚积薄发以备后用,而更倾向于“边积边发”与“现学现用”。

其次,从学习过程来看,受实用观念和已有经验的影响,成人学习者具有明显的“问题倾向”,他们的学习是以个体实际问题为起点的,先有问题,继而由该问题与相关知识建立联结,形成一个知识域,通过实践与理论二者间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先前知识域“量”的扩充与“质”的提升以及相关能力的养成。与儿童学习者倾向于先积累知识,形成一个知识域,继而由该知识域去映射相关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通过同化与顺应,实现先前知识域“量”的扩充与“质”的提升、相关能力的养成以及问题的解决迥然不同。由此可见儿童学习者与成人学习者在学习特性方面存在很多显著差异。

2.原因:教育过程与目的相互背离

正是由于单一的考核标准造成的后果,长久以来的研究生培养考核总是单纯地考察学生掌握结论的能力而忽视推导、理解、发现问题和辩论的能力,使得研究生教育实际过程中“轻理解、重记诵;轻推导、重结论;轻质疑、重接受”的模式已固定成型。再者,由于受传统儿童教育学范式的惯性影响以及对研究生作为“成人”学习者的成人学习特性认知与重视的不足,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中,不管是统一的班级授课还是单独的导师指导,在很大程度上仍有意无意地遵循着儿童教育学范式,偏重于应然层面的关照。如研究生教育课程在价值取向上明显偏重于社会需求与学科体系的完整,凸显社会本位取向与学科中心取向。根据社会的需求来理解与设定研究生教育的维度与要求,课程设置上仍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线的学科课程体系,过分地强调学科内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导师在指导学生时,也往往喜欢从应然层面出发,根据学生未来专业学习与研究的需要,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某方面的理论知识,如让学生多看专业方向的经典著作,旨在厚积薄发、以备后用;不可否认,这样做的出发点是有一定意义的,却并不切合研究生作为成人学习者的成人学习特性。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研究生,他们在学习时不会像儿童学习者那么听话,耐心学习所要求学习的内容,以备后用;而是会对学习内容予以选择性的关注,如果所学内容与自己当下实际所需关涉不大的话,是很难引发其学习动机的。总之,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研究生不再只带着书本和笔记本步入学习了,必须带着问题步入学习。因此研究生教育应由过去那种“指向未来的应然关照”转型为“直面现实的实然引发”,课堂教学应由“书本中心”转变为“问题领域”。同时给予研究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倡导研究生基于自己、为了自己、并通过自己而达成实现自己的主体性学习。

四、未来路径选择:成就每一位学习者

诚然,以上对研究生教育中的三方面困境的回顾并不能涵盖研究生教育中的一切问题,前行的路也依然会出现众多的急需思考的问题。但正是由于每一方面最本质的问题所引起的作用和在研究生教育开展层面的影响是不同的,在表面上所呈现出的矛盾或者问题也同时具有多样性。由于每所院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具有不同的特性,在每个时期所呈现出的各种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必然具有复杂性与动态性特性。因此从总体上分析,同时也立足于大部分院校现实情况,这一系列难题可能是新时期研究生培养模式范式转型所面临的困境。由于这些问题所呈现出的本质困境是历史的,而非超历史的;同时是现实的,而非超验的,因此所投射到的每个教育主体或客体部门的表现形式也必定是现实的、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空泛的。

在研究生发展定位过程中,各培养单位应清楚地认识自身的教育战略特点和优势,明确着“做什么,怎么做”,及时规避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积极探讨更为适合的、立体的、优化的教育模式。如何采用一种全新范式并优化可能的教育途径,如何调整现有的招生固有模式等等一系列问题,都亟待进行探索并解决。倘若在今后的研究生培养中在招生方面能够实现“兼容并包、网罗众家”的录取模式;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能够得到调整,由之前固有的教学理念转变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适性扬才、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观念;在教育手段方面能够以人为本,以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为本,将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纳入计划,逐渐消除“学”“用”落差及个人之间的学业成就差距,那么教育或许能够成就每一位学习者。

[1] 雷代伊.英汉遗传学词典[M].许宝孝,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33.

[2] 乔治·里茨尔.社会的麦当劳化:对变化中的当代社会生活特征的研究[M].顾建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1.2.29.

[3] 约翰·W.桑特洛克.毕生发展(第3版)[M].桑标,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2-13.

[4] [6]马尔科姆·诺尔斯.现代成人教育实践[M].蔺延梓,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4.56-57.58.

[5] 达肯沃尔德.成人教育:实践的基础[M].刘宪之,蔺延梓,刘海鹏,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99.

猜你喜欢
成人研究生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成人不自在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Un rite de passage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