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瑞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大连 116081)
浅谈汤显祖《牡丹亭》的婚姻局限意识
马 瑞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大连 116081)
汤显祖的《牡丹亭》历来被认为是对程朱理学的有力反拨,是对统治阶级所设置的精神枷锁的挣脱和反抗,但其实,作品还遗留封建礼教的爱情婚姻意识,对女性从一而终贞洁观念的肯定,对正妻地位的谋求,还有对“才子佳人”爱情模式的继承。
贞洁观;正妻;才子佳人
汤显祖的《牡丹亭》被誉为一首“至情”的赞歌,他以优美婉转的曲辞歌颂了青年男女勇于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但我们必须看到,由于时代背景和作者自身的某些局限性,作品并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发乎情,止乎礼”的传统道德,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以情代理的哲学宣言,我们仍可以看到封建婚姻观念残留的影子。
“惊梦”中,杜丽娘与柳梦梅共赴云雨,在梦中做了夫妻。但醒后的杜丽娘却对梦境念念不忘,对柳梦梅恋恋不忘,这时的杜丽娘已经由最初的欲望的满足变成了对爱情的渴望。一方面,从女性心理学来看,女性总是对第一个男人有着特殊的情感;另一方面,这也暗含了汤显祖的女性从一而终的贞洁观念,如果不是因为爱情,杜丽娘大可不必为柳梦梅相思入病而亡,而活在现实生活中,到了二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另结一门门当户对的亲事。但显然,汤显祖没有让剧情这样发展,他认为杜丽娘已经和柳梦梅在梦中做了夫妻,如果另嫁他人,变成了“一女侍二夫”,那么就违背了贞洁观念,在这个问题上,明朝是一个十分矛盾的时期,尤其到了中后期,一方面,统治者沉迷酒色,纵欲无度,朝堂之上竟谈起闺房之乐;另一方面,女性贞洁观却被看的异常重要,在伦理道德上把它提到了很高的位置,统治者大肆地表彰节妇烈女,洪武元年,太祖诏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亡夫守志,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免除本家差役。”徽州的贞节牌坊群就是最好的证明。宋代之前,尽管有《女戒》《列女传》等提倡女德忠贞,但丈夫死后妇女通常有再嫁的自由。到了宋代,随着程朱理学的发展,贞洁观发展到了顶峰,朱熹宣扬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最真实的体现,这种风气延续到明清两代,愈演愈烈,汤显祖无疑也继承了这点观念。为了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他赋予了杜丽娘敢于自荐枕席的个性,但在他意识里,还保留着女性从一而终的贞洁观,在现实生活中,杜丽娘没法与柳梦梅结合,所以只能相思而亡,从而实现“一女不侍二夫”的道德伦理,并且通过另一种途径来完成与柳梦梅的姻缘。
复生后的杜丽娘则不仅继承了“鬼”的热情、勇敢的性格,而且还发展了”惊梦”之前所接受的“理”。“鬼可虚情,人须实礼”,重新做人的杜丽娘吸取经验教训,她意识到了作为一个人必须遵守人间法则,必须要依礼办事,她要在现实生活中为自己和柳梦梅的爱情寻找坚实的后盾。复生后,当柳梦梅多次要求成亲,杜丽娘的答复则是“扬州问过了老相公、老夫人,请个媒人方好。”这是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模式,尽管这里仅仅是形式上的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型于西周,早在《诗经·齐风·南山》里就有显现“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千百年来,它一直成为男女婚姻成立的要件。高堂不在,道姑为媒,二人匆忙成亲。虽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杜丽娘时刻不忘让自己的身份合法化,她认为“聘则为妻奔做妾”,而杜丽娘坚决不做妾,因此有了 “冥誓”中,柳梦梅发誓娶杜丽娘为正妻的情节。中国的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从天子到普通国人,都只能有一个正妻,名义上与丈夫“平等”,所谓“妻者,齐也,与夫同体。”《释名》曰“平妻匹敌之义也”。“妾,接也,以贱见接性也。”妾,不具有婚姻的伦理意义,并非夫家的家族成员,绝对不能入宗庙,妾的毫无地位使妾的爱情、命运、前途都毫无保障。汤显祖也深深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要为父母远征孤苦伶仃的杜丽娘谋求正妻的地位,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作为女性的杜丽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自己前途不可预料的惶惑感,她为了保护爱情,她要顺应礼教的婚姻制度,她要获得正妻名分,从而实现自我人格尊严的维护。重生的杜丽娘身上逐渐地显现出来多层的封建礼教的道德伦理因素。这是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地位不平等的必然产物,也是身在那个时代的作者无法避免的局限性,思想的束缚,思维的局限使他无法为杜丽娘找到第二条出路。
柳梦梅成亲后,匆忙赴京考试。杜丽娘“盼今朝得傍蟾宫客,你和俺倍精神金阶对策。高中了,同去访你丈人、丈母和,则道俺从地窟里登仙那大喝彩。”虽然他们已经成亲,但杜丽娘还是希望柳梦梅能够金榜题名,顶着高中的头衔去见父母。一方面,官家出身的杜丽娘,或多或少要受到婚姻中门第观念的影响。她认为,身为平民子弟的柳梦梅获取功名,才更容易让思想顽固的父亲接受二人的婚姻。另一方面,显示了汤显祖并没有超越“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高中的柳梦梅,才配得上大家闺秀杜丽娘。定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当户对”的爱情观念一直延续到唐朝,唐初自李渊开始,就对门阀旧族实行打击,强力推行科举制度,使得庶姓寒人在武则天时期真正地登上了政治舞台。新兴士人的迅速崛起,为唐代政治社会生活增添了新的活力,也使得“门当户对”的爱情婚姻观念逐渐向“才子佳人”演变。但其实“才子佳人”的模式并不是对旧的婚姻观念的反抗,而是在自主婚姻和“门当户对”二者之中寻求和谐和统一,才子的高中为爱情婚姻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既遂了父母心愿,又满足了爱情追求。杜丽娘貌美如花,所配的的郎君必然要是才子。这个“才子”的定义除了在“惊梦”中作诗赏柳,更需要一个高中的头衔来印证。所以柳梦梅赴京赶考,尽管误了考试的时辰,但还是以论说国家战和之才而高中了状元,从而以完成与杜丽娘的才子佳人爱情模式。另外,柳梦梅的状元之名,也是柳杜爱情和婚姻得以胜利的最终条件。柳生中了状元,找寻不见,发现被吊在杜府拷问,驾前官校人救出状元赴朝堂,原本杜府的家事因为状元的身份被闹到了朝堂之上,皇帝惜柳生治世之才,惜丽娘为爱之真情,遂明断是非,最终大团员结局。“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虽有满足观众审美心理的作用,但也可看出这是汤显祖对封建礼教的妥协,借助这样一个模式来实现柳杜爱情的圆满。
汤显祖的个性解放尚未从根本上脱离封建藩篱,而只是对其中特别戕杀人性的地方进行了理想化的艺术处理。在《牡丹亭》中,我们可以看到残留的封建爱情婚姻意识,但我们不应该以今天的道德标准此来苛责汤显祖,来否定作品的反叛礼教的艺术性,毕竟在那个时代,作者也找不到冲破礼教的根本途径,只能继续在套用和挣扎。无论如何,汤显祖还是封建时代中敢于冲破黑暗,打破牢笼,向往人性自由的先行者。
[1]汤显祖.牡丹亭[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7.
[2]王歌雅.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研究[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1.
[3]尧鑫.牡丹亭“至情”主题的文化意义[J].戏剧文学,2012(1).
Marriage limited awareness of Tang Xian-zu "the Peony Pavilion"
Ma Rui
(Chinese College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81, China)
Tang“The Peony Pavilion”has traditionally been considered to be a powerful Neo backwash,but in fact,the work still left feudal ethics awareness of love ande marriage,and single-mindedness of female chastity concept positively to seek the status of being the wife,as well as of the“Romantic”love the inheritance pattern.
chastity concept; wife; gifted scholars and beautiful ladies
I206
A
1000-9795(2014)03-0084-01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1-11
马 瑞(1989-),女,辽宁鞍山人,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