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探析

2014-04-17 08:57王久梅刘素婷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7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高职生心理素质

王久梅 刘素婷

一、心理素质的含义

关于心理素质的含义,许燕认为,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和创造性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结合前人的研究再加上对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思考,本文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含义界定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共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实践产生影响的心理品质。

关于心理素质包含的内容,刘华山认为,从理论上讲,大学生心理素质包括人生态度、自我概念、敬业与责任感、关爱与合作精神、社会实践与生存心理、耐挫力与坚持力、智慧与创造能力等七个方面的内容,即对整个人生、对自己、对工作、对社会、对他人、对团体、对知识、对周围事物、对困难、对压力等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

二、心理素质的特征

1.基础性。心理素质不是大学生在某一特定领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而是一种心理品质,这种品质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适应性等产生重要影响,并影响社会实践的结果。

2.相对稳定性。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是大学生的个别行为表现,更不是一时一地的心理或行为表现,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

3.综合性。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不能将其简单地看成感觉、知觉、思维、情感、意志及其特性的综合体。

4.可评价性。心理素质会对大学生的活动成效产生影响,其品质具有优劣之分,因而具有可评价性。

5.功能性。心理素质作为内隐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既可以决定当前的心理状态,还可以预测固定情景下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具有功能性。例如,预测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性等。

三、高职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1.自信心缺乏。受生活环境和成长过程中的多方面影响,很多高职生缺乏明确的人生方向,发展的盲目性较大。他们往往缺乏成功体验,自我评价较低,对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他们常常担忧自己不被别人喜欢,不被老师重视,怕自己将来不能适应社会,却不清楚如何在心理上和行动上为未来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储备。还有一些家庭贫困的同学,忧心忡忡,经常为自己不能为父母分忧、自己不够优秀而烦恼,又不能集中精力做自己想做和该做的事。

2.情绪管理能力差。有些高职生的情绪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大,非常容易情绪低落,容易发怒,与同学不能正常交往,有时甚至造成学生间的暴力事件,影响了人际关系发展。随着这几年高职生的招生分数逐年下降,尤其是部分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以来,这样的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校园集体打架事件时有发生。

3.意志力水平低。主要表现为遇事缺乏主见,犹豫不决;做事没有计划性;执行能力差,不能一以贯之,虎头蛇尾;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乏持久力;自控能力和抵御诱惑的能力较低等。

4.挫折承受力不强。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和耐挫力不强,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缺乏愈挫愈勇的信心和斗志。

四、高职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途径

1.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注重高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能否得到重视和推广,关键在于高职学校领导与教师是否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认识,教育理念是否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高职院校要切实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不仅要教书,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育人,培育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而且把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真正发挥心理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2.改变教育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心理素质教育体系。心理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全面引导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及个性发展,并将此过程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心理素质教育应该纳入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体现在教学、管理、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既有心理素质教育课堂,又有心理素质实践培养,即有整体教育又有个别教育,既有师生协助又有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助,体现为多元化的心理素质教育体系,从而激发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为“五位一体”的素质教育平台构建奠定良好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多种教学策略并用,促使良好心理素质养成。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是讨论交流策略。这种教学策略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被使用,包括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讨论后发言、老师点评等步骤。这种授课方式,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和观点,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力、逻辑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如果适时得到老师的好评与鼓励,他们的自信心就可以不断得到增强。

二是角色扮演策略。是指让学生扮演或模仿一些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学生心理的策略。角色扮演的形式有相声表演、哑剧表演和情景模拟训练等。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内心冲突,表达内心感受,逐渐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他人,有些角色还可以让学生把内心的不满和愤怒进行合理发泄。角色扮演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心智能力、模仿能力和理解力,使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合作能力,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是行为强化策略。强化是心理学的一个名词,是指当受教育者表现出教育者期望出现的行为时,采用强化的方式对期望行为进行巩固,使期望行为逐渐成为受教育者的自然反应、习惯性反应或行为。行为强化的形式主要有奖励和惩罚两种。在教育活动中,要多使用奖励,少使用批评;既要奖罚分明,又要给年轻人改过的机会,这就是教育中的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

四是幽默教学策略。幽默是一种能力,需要有诙谐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做基础。使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和谐了师生关系,在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这种教学策略往往深受学生喜爱。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个体处于此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他人、社会都会相处和谐,能发挥更大的心理效能。心理健康状态是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可以帮助学生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高职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通过网络、板报、橱窗、广播等媒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高职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二是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是指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心理方面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改变学生原有心理意识和行为模式,提高他们的适应性和情绪调节能力的活动。心理咨询可采取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的形式,例如,我学院在大一新生刚入学时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就属于团体咨询的范畴。开展心理咨询,能够使有心理障碍和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得到切实的帮助,预防和减少因心理问题引起的恶性事件。

三是开展心理训练。心理训练通常包括自信心训练、情绪管理训练、人际交往训练、耐挫力训练等。例如,情绪管理训练,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进行自我情绪控制与管理、保持愉快心情的方法,让学生正确理解自己的生活处境和学习情况,并且善于在学习生活中寻找快乐;告诉学生“能够让自己快乐是一种能力”,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应当保持理智,逐渐学会并掌握情感转移、自我安慰等情绪调节技巧。耐挫力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面对挫折的行为反应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能够坦然对待,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遇到困难的时候,告诉学生“方法总比困难多”,要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永远都不要向失败要理由。实在解决不了时,先找个合适的对象倾诉一下压力和苦涩,进行合理宣泄,避免情绪积累,然后蓄积力量再准备厚积薄发。

5.加强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是提高高职生社会适应力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可以丰富高职学生的社会经验,磨炼吃苦耐劳精神,增强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高校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重视每学期的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活动,认真安排大三期间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并进行实习指导,在企业一线进行教育和管理。高职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心理适应性,提高心理素质水平。

6.创设良好校园氛围,加强心理素质的隐性教育。良好的校园氛围对高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隐性作用。高职院校要努力创建环境优雅舒适、精神文化健康、管理制度规范、人文环境良好的校园氛围,不断加强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的正面引导,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健康的校园氛围中得到良好培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和平台,例如,文体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克服过度关注自我的狭隘思想。因此,高职院校要多举办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贯穿和体现良好心理素质的要求,从多角度增强学生的心理品质,塑造学生自信、乐观、勇敢、坚强、自制等品格。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高职生心理素质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