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明成
(江苏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江苏常州 213001)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新型的组织管理理论,其基本理念在于唤起组织成员之间的协同、参与和影响,以实现每个组织成员的成长。该理论不仅对企业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其他组织的创新与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启示。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应用于高职教师培训,可以促进高职院校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使教师在相互合作中共同成长。
1990年,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彼得·圣吉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掀起了组织学习和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热潮。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组织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与方法,使组织成员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个人的发展潜能,提高人生价值,充分实现自我,进而带动组织的创新与进步,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达成组织顺应变迁与持续发展的目的。学习型组织是一种“高柔性、扁平化、学习型”的组织,是一种善应变、会学习、能创新和不断自我超越的组织。彼得·圣吉指出,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必须进行“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
1.拥有共同的愿景。学习型组织成员以组织的“愿景”为自己的共同理想,并根据组织的愿景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把组织的愿景与个人的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双赢。
2.良好的组织学习文化。学习型组织成员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注重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和团体学习;注重成员之间坦诚的沟通与交流;注重组织和成员之间知识共享和传播。
3.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有利于信息的快速传递与共享,有利于高层管理者的充分授权,有利于发挥组织成员参与公司政策与战略形成过程的积极性,有利于组织成员的相互合作与发展。
4.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能够主动与外部环境充分沟通、交流;组织具有高度的柔性和较强的适应能力,能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更新。
5.注重知识管理和创新。学习型组织将知识管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既注重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又注重企业隐形知识在组织成员间的共享和传播,实现组织知识的创新与积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以及国家经济的转型升级,高职院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与发展机遇。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和要求,有必要引入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方法和模式,通过培训,让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掌握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知识和课程开发技术,提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素质,增强高职院校的变革和创新能力,推动高职院校与时俱进。
教师培训的目的在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优化和教师素质的提升,但教师培训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学校组织结构、文化和系统的支持。首先,学习型组织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有利于组织成员间知识的传递和信息的共享,克服了传统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对于教师和组织学习的障碍,加速优化高职院校内部人力资源,促进教师培训的顺利开展。其次,学习型组织提倡不断学习和教师自我管理,营造了合作、分享的学校组织文化,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了教师个体学习和团体学习的热情,保障了教师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学习型组织理论全面更新了教师培训理念,教师培训的内容从传统的知识技能传授转变为提高教师的学习力,并将教师培训扩展为全员学习、团队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满足了教师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保障了教师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逐步内化提升的过程,培训要达到预期目标,改变教师固有的心智模式是关键。心智模式不仅决定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还影响我们如何采取行动[1]。多年来,我国教师培训,无论是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还是校本培训,都是通过行政手段推动实施的,注重培训计划的统一,忽视了教师自身需要的本体价值,忽略了教师思维方式的变化,经常出现“听听激动、想想冲动、训后一动不动”的培训困境。学习型组织理论提倡自我超越,通过培训改变教师固有的心智模式,提升教师的思维和反思能力,开阔教师的视野,使教师感受到工作的快乐和生活的愉悦,提高教师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使教师在团队合作、批判反思和不断学习中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
“共同愿景”是组织渴望发展的未来意象,是组织可实现的未来梦想,反映出组织的渴望,提供组织存在的理由[2]。共同愿景描绘了组织的未来图像,可以凝聚组织成员意志力,促使组织成员形成普遍认同的目标、信念与价值观。高职院校教师作为高学历、高层次的知识精英群体,其专业发展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共同愿景能够以共同的事业吸引他们加入其中,并被他们内化为自我发展的需求,从而形成组织引导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的教师成长路径,有效驱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共同愿景要处理好共同愿景和个人愿景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个人愿景是建立共同愿景的基础,共同愿景是由个人愿景汇集互动而形成的。高职院校要通过制度、环境和文化等手段,不断激励教师建立并发展个人愿景,在汇聚个人愿景的基础上形成共同愿景,并将学校的共同愿景转化为教师个人的奋斗目标,让教师明白,在“共同愿景”的实现过程中,个人可能得到怎样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师的自我学习、自我超越。建立共同愿景还要提升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高职院校管理者只有具备学校管理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判断能力,以及统计、分析、整合、提炼信息的能力,才能有效发现教师的个人愿景,并通过共同愿景引领教师发展。
组织文化是组织内外部环境之中蕴藏的习惯性惯例、观念和价值系统。没有优良的组织文化,教师学习与培训的成果将难以实现和转化。高职教师培训应当着重塑造教师学习的组织文化,培养组织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气氛,通过举办多样化的培训活动,加强组织学习气氛的营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平等、开放和宽容的交流环境,使教师之间能够就高职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等各项事务展开充分的交流、探讨和对话,形成良好的组织学习氛围。一是高职教师培训应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提高教师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增强其对学习组织的认同感。二是让教师亲自参与培训项目的策划、设计、开发和管理,形成民主参与式教师培训管理气氛。三是培育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以教师自发组织为主,以自愿为前提,以分享(资源、技术、经验、信息)、互助为核心精神,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共同愿景”为纽带,把教师联系在一起的学习型组织[3]。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之间更加平等、自主,专业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开放,教师的学习目标也更加趋于一致,教师们可以为了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而集思广益,可以为了产学研合作项目而深入讨论,也可以为了某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共同商榷。在共同学习与研究中达成共同体的目标,同时实现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专业成长是指教师从普通职业转化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这一过程既体现一种思想理念,更是一种具体实践。因此,在教师培训中,要不断创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新理念,既注重教师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各方面的成长,也鼓励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持续发展,以确保专业知识和能力符合高职教育的需求。一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包含三个方面,即以教师对高职教育教学问题的不断解决为标志的教学能力提升;以教师情操的不断陶冶为特征的教师人格逐步完善的过程[4];以“教师—学校”之间的互动为特征的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与形成。二是共同成长的理念。共同成长包括教师与学校的共同成长、教师之间的共同成长、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学习型组织是以组织成员和组织的共同进步为主要标志的,创建合作、互动的成长共同体,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障,这种共同的、互动型的共同体成长模式能够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人都能成为学习的主动者。高职院校要通过建立多元、立体、交叉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引导教师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成长。
教师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技能性知识和人际性知识,是教师长期思维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的产物,难以直接用言语所表达。学习型组织理论提出的“建立共同愿景”、“改善心智模式”、“团体学习”、“自我超越”和“系统思考”等五项原则,有利于教师之间通过交流与互动,共享和传播隐性知识。高职教师培训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培训方式:一是行动学习。行动学习以当前组织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主题,通过“学习—反思—行动—再反思—再行动”的循环方式展开学习[5]。个人参与活动,获得体验,然后在培训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充分交流,分享个人体验,不断地反思与学习,获得经验的提升。行动学习是“做中学习”和“合作中学习”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从个体学习走向集体学习。二是非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是组织成员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领域自发组织的学习活动,这一活动有自主性、多元性、合作性和情境性等特点。专业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如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和一些不能明言的教学技巧等,可以通过非正式学习活动,如娱乐、聊天、论坛和研讨会等,在教师之间快速推广。三是“师徒结对”式学习。师徒之间的“传帮带”是一种传统的组织学习方式。从古到今,人类的知识就是这样代代相传,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和创新的。但是,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教师生存压力的加剧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教师一般不愿将自己所知道的隐性知识坦诚相告。高职院校要通过营造学习型的组织文化氛围,以“师徒结对”的形式,鼓励“师傅级”教师将隐性知识贡献出来,与大家分享。在考核“师傅级”教师工作业绩的时候,应根据其隐性知识的贡献程度,予以表彰和奖励。这样可以促进隐性知识在学校中的传播。
系统思考要求组织成员运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组织的发展。它引导人们运用整体的观念,抓住事物的本质结构,从静态认识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进而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6]。高职教师培训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导下的教师培训管理模式应该充分体现系统思考的整体性和动态性。一是完善高职教师培训的工作体系。从培训需求分析到培训计划、实施再到培训评估和反馈,每一阶段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培训评估的结果又是下一个培训流程的开始,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培训循环系统。二是完善高职教师培训的管理体系。教师培训在高职院校内部不是孤立的,培训工作也不仅仅是师资管理部门的职责,高职院校要站在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教师培训工作进行宏观指导,把培训工作纳入各部门的业绩考核范围,使教学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能自觉支持和协助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三是要建立教师学习的激励机制。高职院校要营造崇尚学习、支持学习的环境和氛围,鼓励教师通过学习促进自身成长,使教师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学校对其学习活动的支持,激发教师主动学习。高职院校还要积极地为教师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高职院校领导要加强学习,带头学习,成为教师学习的榜样,为教师创设“学习者中心”,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使教师有时间、有机会参加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同时,要创造各种机会鼓励教师外出考察学习,让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开阔视野,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1]周立军.心智模式与知识创造——一个认知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227.
[2]叶 军.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方式:愿景驱动[J].湖北社会科学,2011(10):176.
[3]王 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学习型组织建设与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93.
[4]李 伟,罗永祥.基于学习型组织的1-5-3教师研训模式初探[J].继续教育研究,2006(6):74.
[5]陈 菲.行动学习法在公务员培训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人力资源开放,2010(7):18.
[6]叶 珊.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