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论及对教育教学之启发

2014-04-17 09:07:16朱海平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

朱海平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学习理论解释学习的过程是什么,有哪些规律,影响学习的因素包括哪些,怎样才能进行有效学习,它给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指导,给学习主体提供帮助,因而,它的每一次理论变革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在对学习产生深远影响的众多理论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算是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该理论包括以华生为代表的古典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以斯金纳、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认为,有机体的行为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学科对象,刺激—反应的联结是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就是通过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和学习基本上都是强化的结果,强化是增强特定反应概率的必然途径,是塑造一定行为不可或缺的;托尔曼强调对行为的理解,强调行为的目的性,认为学习需要目标,否则无法表现其学习效果。

20世纪前半叶,在学习心理学领域占统治地位的理论流派是行为主义理论。行为教学通过创设情境的途径来激发学习主体发生教育者所期待的反应,并不断适当强化这种反应。学习主体的学习行为结束后,教师评估其学习效果,并借此确定下一步的教学时机和方案。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受环境的奖惩控制,练习成为教学和学习的主要方法。形塑学习主体正确的行为反应,并使它们接受相应刺激的控制,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通过控制环境来提高合适行为发生的几率,尽量消除其不合适行为。

当时的教师教学中普遍忽视强化(反馈)等问题,该理论对帮助教师解决这些问题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行为心理学理论忽略了人类和动物在学习方面的本质差异,无视学习主体的心理过程和对问题的必要的理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带有刻板和缺乏灵活性的弊端,这些弊端不利于提高学习主体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论源于格式塔学派,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渐渐形成影响力,它反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主体的认知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该理论更切合学习的实际情况,从而在学术界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认知主义主张知识是外部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直接印象,具有客观性,它可以由概念、原理等来表征。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知识的接受过程,学习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学习新知识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学习就是学习主体接收、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的一个过程,认知理论关注的重点是学习者的思维过程,而不是其行为本身。布鲁纳主张,学习是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的一个构造过程,知识结构无法靠教师传授,只有通过学习主体对信息开展接收、加工、选择、存储、转换等才能形成,也即,学习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一个过程,学习主体并非信息和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者,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还主张,学习主体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认知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高度重视学习主体自身的内部文化,尊重其独立人格,充分肯定其自觉能动性。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习主体掌握事物的特征,将客观事物内化为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促进个性化和发挥人的潜能。人本主义心理学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逐渐在美国兴起,此后,成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学思潮,其发起人是马斯洛,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是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也反对认知主义,批评前者忽视人类自身的特征,将人当作机器或动物,批评后者虽然强调人类的认知结构,但是忽视了价值、情感等对学习主体自身的影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教师帮助下,学习是一个自我评价、自我激发和自我促进的过程,学习主体的身心全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这是真正的学习,即意义学习。这种有意义的学习区别于排除个人情感只涉及心智的无意义的学习,它是技能学习、知识认知和情感发展的融合,是发挥个体潜能的重要途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学习主体基本上都能自我教育,教师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学习主体澄清自己的学习目的,明确其所学内容的意义,帮助其安排合适的学习活动与材料。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与情感相统一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全面发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积极影响如下:一是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再将学习主体视作单纯的接受文化知识的容器;二是使学习主体掌握学习方法;三是教学应当以学习主体为中心,提出自由学习的教学法,提供探索性学习的条件,要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潜力,培养其创造性。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一是过于削弱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知识的重要性,过分关注学习主体的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事实上,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依然必不可少,否则,谈不上发展。二是过分弱化课堂讲授的功能与地位。课堂讲授在教育教学中依然有很重要的价值,很多常识性知识和事实性知识依然要靠课堂讲授获得,尤其是涉及探究一些专业性问题,相关学术性知识也需要通过课堂讲授。三是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角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有的教师缺少相应的能力,如果勉强推行相应模式,可能会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从认识论上来说,建构主义否认客观主义,强调主客体统一,主张主体间性,高扬“建构”等主题,认为个体借助各类符号中介,通过互动与协商,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和认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不断深入研究学习过程认知规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开来。在学习理论中,建构主义对传统教育理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它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突破客观主义的藩篱,以主客观和主客体辩证统一的认识论为指导,从崭新的角度诠释学习,使学习理论在皮亚杰等人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经并将会在较长时期内给教育理论与实践带来深远影响。然而,该理论也有值得进一步完善的方面,最需要完善的是其理论的模糊性。例如,在强调知识的建构性的同时,注重社会协商等对学习的影响,“但仍然十分关注学习的具体层面,以对微观学习过程的关注来建构宏观学习的框架,努力将认知因素与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带来了理论的模糊性”。可以看出,完善该学习理论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五、小结

通过对学习理论的简要梳理,从中可以发现,各种学习理论对学习的看法、对知识的理解观点迥异,从而导致各理论在教学观和学习观等方面的千差万别。迄今为止,没有一种学习理论得到学界普遍认同,因而,如果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策略,需要借鉴和综合各种学习理论的优点。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与教学系统各因素之间协同作用的发挥程度紧密相关,学习主体的学习能动性是否得以激发,这在较高教育教学质量能否形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主体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等因素对学习结果具有较大影响,并且,学习动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可变的,这种变化主要来自于教师教学和教师态度的影响。

[1]伍新春.学习理论的第三思潮:复杂科学视野下的学习与教学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3):167-170.

[2]艾 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6.

[3]俞继凤.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系统科学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4(4):29.

[4]朱新秤,潘东明.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与督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7.

[5]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52.

[6][美]库珀.体验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3.

[7]张卓玉.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人本主义的回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45-146.

[8][美]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9.

[9]唐龙云.评激进建构主义的知识观[J].宁夏大学学报,2003(4):113-114.

[10]崔克忍,刘俊琴.建构主义及其主要学习观点[J].教学与管理,2002(7):3 - 4.

[11]郑东辉.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2004(6):38.

猜你喜欢
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
论行为主义视野下幼儿学习行为的矫正
文教资料(2022年2期)2022-05-17 22:30:57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心理学报(2022年2期)2022-02-17 00:52:48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行为主义的兴起与转变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各取所需”:三种SLA理论结合视角下的二语教学
民事法律行为类型化的创新与完善
北方法学(2016年4期)2016-07-23 23:07:55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