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群邓 铸
(1.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2.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中小学教师认知开放性与师范教育改革
徐 群1邓 铸2
(1.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2.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中小学教师;认知开放性;师范教育改革
中小学教师的认知开放性主要包括认知广泛性、思维发散性、感知敏锐度、求新内驱力、信念合理化、抗认知闭合等六个方面。它既影响教师自身发展和教育教学行为,也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主要场所,进行高等师范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变革,从开放、融合的认知高度,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的认知开放性,十分必要。因此,应大力倡导师范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转变“学生意识”,重构课程内容,变革教学方式,拓展发展空间,以此不断培养师范生的认知开放性。
认知开放性的概念是南京师范大学邓铸教授在广泛研究基础上,于2010年正式提出的。它是个体智能建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认知习惯或偏好,反映了个体已有经验的可激活性、可重组性,以及内外信息传递及融合的流畅性等。教师的认知开放性,是其与教育教学行为关联紧密的信念、价值观、信息感知等的开放性,对教师的自身发展、教育教学行为发生影响。
在前期研究中,我们编制出《中小学教师认知开放性问卷》[1],并测查了1126位中小学教师。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教师认知开放性的结构主要包括认知广泛性、感知敏锐度、思维发散性、求新内驱力、信念合理化、抗认知闭合等六个维度。其中,认知广泛性反映个体认知或涉猎领域的广泛性,包括领域间的渗透性;思维发散性反映个体思维是否具有灵活、变通、发散、流畅等特点;感知敏锐度反映个体对外部信息是否具有敏感性或洞察力,特别是对变化信息的敏感性;求新内驱力反映个体追求变化和创新的内在动力;信念合理化反映个体对已有经验、信念冲突信息的处理方式与态度;抗认知闭合反映了个体的结构偏好,以及对模糊的容忍度等。
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认知开放性整体发展不均衡,存在地域、学科、性别、学校间的差异。中小学教师的认知开放性,反映出教师在认知开放性、思维发散性、感知敏锐度、求新内驱力、信念合理化、抗认知闭合等六个方面的开放性水平,其重要意义和价值即在于:它是教师自身创造性思维与创新力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同时也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首先,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中小学教育难以摆脱考试制度和传统文化的束缚。调查发现,新课标的实施并未带来学校教育的根本性变革,不少教师依然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对课堂的驾驭和对学生的控制,导致学生思维刻板化,不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发展。
其次,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在儿童发展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然而教师作用的发挥不仅依赖于教师的知识水平,更取决于教师的人格结构,取决于教师的认知开放性。理论和实践均表明,教师认知开放的程度影响着其教育理念的形成、教学方式的呈现、实践反思的深度。教师的认知影响着自身的成长,更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再次,教师的认知开放性影响着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创新,就需要有创造力的人。能否形成创造力的关键首先在于有无创新意识、创新价值取向等,它从根本上涉及人的观念问题,即认知开放性。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是关键,教师的认知开放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自主研读与慎思
自主研读与用心思考,能使教师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教育教学经验走进研究性学习,更能帮助教师理解和认识认知开放性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作用。
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更需要强化自主研读与慎思,更新理念和方法。教师要与思想家、教育家进行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的对话,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全面提升自身认知开放的水平。
(二)教学实践与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认知开放性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他对新信息的涉猎范围、对同事不同观点的接受程度、对学生新异观点的赞赏程度等。而这一切,均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更能促进教师专业理念的升华,提高认知开放的水平,以进一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认知开放性要求下,教师通过审视和分析自身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可实时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偏差,形成全新的对教学事件及其问题的独特思考和创新见解。
(三)在职培训与提升
教师通过在职培训,获取新知,更新理念,并运用于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学校可借助校本培训,引领教师充分认识自身认知特点和认知开放性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和关键作用,强化团队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全面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认知水平。教师高水平的认知开放性,有赖于持续不断的学习。基于网络的远程培训可以满足教师自主选择时间和地点的需要。在网络学习环境下,教师自主学习的空间进一步拓展,对各类信息的广泛接纳和灵活融合的程度将大大提高。
(四)野外拓展与训炼
野外拓展与训练有助于培育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团队精神,是现代人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人人格特质的两大核心内涵[3]。而个体认知开放性水平的提高也与人格特质的两大核心内涵息息相关。野外拓展与训练活动充分尊重个体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可以有效地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通过野外拓展与训练,个体可以在自我认知、创新思维、融合变通、沟通悦纳等方面获得显著提高。进行野外拓展与训练,有助于教师积极的自我认知建构;有助于对信息的广泛接纳和灵活融合;有助于求新内驱力的不断增强。
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有赖于高等师范教育。只有切实加强师范生培养,重视师范教育改革,才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备高认知开放的未来教师。目前,高等师范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技能轻理念、重模式轻变通、重师“教”轻生“学”、重结果轻过程。具体体现在:第一,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适应性欠缺,与社会需求和人们的期待相去甚远。学校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多数仍然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因而阻碍了师范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一人才培养的价值标准与当今教师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求相差甚远。第二,教育的学术性与师范性相分离。当前,高师院校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注重教师教育技能训练,往往根据专业教育标准评价学生,从师范性要求来考核学生的教育能力。然而其课程设置仍为学术导向,远远不能满足师范生专业学习需求和专业能力要求[4]。第三,教学方式存在问题。师范教育的教学方法多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少。课堂教学仍以教师和指定教材为中心。同时,相当一部分课程的授课形式以专业或大班集体授课为主,师生互动交流困难。这种现状,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自主发展,无法达成学生开放认知、拓展知识、主动建构、创新思维的学习目标。
由此可见,进行高等师范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变革,从开放、融合的认知高度,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的认知开放性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应大力倡导师范教育教学改革,以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为目的,为学生创新能力发展而教。
(一)实现三个“转变”
1.转变“学生意识”,强调以生为本
尊重并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当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大学教育理应是开放的、多元的。在开放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对新信息的涉猎范围进一步扩大,其思维的创造性得以激发,能够接纳不同观点并对他人的新异观点持赞赏态度。学习成为一种合作与对话的意义活动,通过交流与分享,学生获得了互助共享、共同发展的愉悦体验。同时,教师应确立开放的认知理念,全面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做一个真正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开放性和创新性的提高,助推学生自主成长。
2.转变“接受性”学习方式为“研究性”学习方式
长期以来,大学课堂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是以听讲、记忆、模仿和练习为特征的学习[5]。这一学习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制约和影响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激发、创新意识的建立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研读和学习,小组合作和共享,将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有机结合,主动学习并进行意义建构,不断获得专业成长。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拓展了,认知开放了,实践智慧增长了,创新意识增强了,创造能力提高了。
3.拓展学习内涵,转变传统意义的“知识学习”,进行“多元智能学习”
教师要确立开放、多元的认知理念,有意识地关注和培育大学生的认知开放性。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学习”无法适应多元、发展的师范教育。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启迪我们,要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多元化,实现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智能表现和特点,关注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和发展性,强化认知开放理念,有效提升学生的多种能力和认知开放水平。
(二)重构课程内容
高校师范教育改革中,人才培养方案是重中之重。调查表明,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拟定更多关注的是规范、求全,且较多地根据专业需求设置课程,有些学校则根据师资配备情况开设课程。因此,基于教师认知开放性水平的提高,重新思考和构建师范教育课程内容十分必要。
认知能力对于开放性而言十分重要。开放的个体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一连串无法筛选的经验,而是主动寻找新奇和变化的经验。他们有意将自己的经验“扩大”到新奇的领域,并且进行“检验”以发现其奇特性,即便是熟悉的领域也如此。认知能力与认知需要二者相互作用。如果缺乏对新经验的需求,开放性个体的认知能力也不能显示明显的优势。反之,如果缺乏这种具有独特性、广度、深度和渗透度的认知能力,也很难做到开放[6]。
重构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开放的认知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因而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的开发与重构。应重点把握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选择发展内容进行课程设置,并将社会发展需求与学生个人发展需求有机结合。
与此同时,应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培育课堂文化。隐性课程是意识形态信息和潜意识信息在显性课程中的呈现,某种隐性课程必然蕴含着某种课堂文化。课堂文化对学生影响深远,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有效拓展认知视野,形成开放、多元的智力能力。
(三)变革教学方式
处于“云信息”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方式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应该紧随时代和社会要求,及时变革高校师范教育教学方式。以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作为指导,树立开放式、批判式的教育观念,与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第一,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研习、积极参与,并将这些方法综合运用、融会贯通,锻炼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提升认知的开放性水平。
第二,注重教学方法创新,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高校师范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注重教学思想的创新与应用、开放性认知水平的提升和发展。全面构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学生思维训练中,将启发式教育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全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实现高效课堂教学[7]。
(四)拓展发展空间
1.为学生提供开放、互动的环境
教学是双向互动过程,真正的教育是在不断的冲突中产生并完成的。社会、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是整体的、潜移默化的、无处不在的,唯有开放互动,才能使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才能有效提升师生的认知开放性水平[8]。首先,教学环境开放。要向社会开放,与社会融合;要实现课程内容国际化,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要引领学生面向社会实践,亲身感悟和体验,培育社会责任感。其次,学科之间开放。课程建设要彰显学科发展趋势,实现课程融合。再次,学校内部开放,学校应创设多种平台,实现学校内部的开放,达成课内外资源的有机整合。
2.为学生创设持续发展的空间
首先,创设物理空间。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物理空间,创建创新工作室、学生社团,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发展创新能力提供物理空间。同时,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专业实践提供物理空间。其次,创设心理空间。开创一个积极健康的实践共同体空间,为师生及生生之间的对话提供空间,满足学生思维拓展和互动讨论的需求。
3.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信息技术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第一,网络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第二,网络可以改革教学方式,促进师生互动;第三,网络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在大数据时代,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考试过程中的大量数据,客观了解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等[9]。
综上所述,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具备高认知开放的教师。高等师范教育应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思想观念,构建高效、开放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促进师生认知开放性水平的提高,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础教育输送优秀的、高认知开放的师资。
[1]邓铸、徐群、张哂:《中小学教师认知开放性的研究》,《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年第11期。
[2]吴国来、沃建中:《中学教师的人格特点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第3期。
[3]张德利、尹维增、刘玉琴、朱峰:《安徽省高校体育教育引入拓展训练的可行性分析》,《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年第8期。
[4]戴伟芬:《学术性与师范性的抉择与融合——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思想流变》,《教师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5]薛国凤:《大学教学理念与实践方式的变革》,《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2期。
[6]黄荣:《大学生认知开放性量表的编制及其应用》,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7]姜丽伟:《转型期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成人教育》,2013年第5期。
[8]刘献君:《大学课程建设发展趋势》,《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
[9]陈永锋:《大数据时代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方式的挑战与变革》,《考试周刊》,2014年第23期。
The Cognitive Ope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nd the Reform of Teacher Education
XU Qun1DENG Zhu2
(1.Jiangsu Second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13,China;
2.School of Psychology,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the cognitive open;the reforming of teacher education
The cognitive ope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s mainly composed of six aspects,such as,cognitive universality,thoughts transpiration,perceptual acuity,the new drive,rational belief and anti-cognitive closure.It is very important,because it not only influences teachers’own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behaviors,but also influences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creativity.Normal University is the main place to tra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With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ideas and methods of teacher’s education,it is very essential to train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openness of cognitive ability from open and integrated cognitive level.We should advocate the reform of norm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further change the"awareness of students",re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content,and expand developing possibility.
G650
A
2095-5170(2014)06-0145-04
[责任编辑:魏善玲]
2014-06-10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中小学教师认知开放性研究”(项目编号:2012SJB190003)研究成果之一。
徐群,女,江苏启东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邓铸,男,河南商城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