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素质教育的视觉文化选修课研究

2014-04-17 08:42孙芳芳杨丽任永祥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0期
关键词:课件素质教育素养

孙芳芳 杨丽 任永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的课程。”因此,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应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

一、开设视觉文化选修课的必要性

视觉文化是“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式的文化”。视觉文化是以视觉信息为主要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或可以被视觉所直觉并能够激起观者想象和思想感情涟漪的文化,是最贴近自然又最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文化。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中指出:“人类社会正在孕育三种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而扫除视觉文化文盲的根本途径就是使国民具备视觉素养。视觉素养(visual literacy)一词由J.戴伯斯于1966年首次使用,他将视觉素养定义为“人通过观看并同时拥有和整合其他感知经验而培养起来的视觉能力”。并把视觉素养解构为视觉感知能力、视觉理解能力和视觉表达能力由低向高的三个层次。由此可见,视觉素养是指一种“有意味地看”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体主体性和自觉性的视觉鉴赏、意义解读和实际应用的修养。

在教学中发现,某些学生对自己专业以外的事物只会一瞥而过,仅仅从表面上理解。而有些学生看到任何事物总是能深入理解,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从简单中发现不简单。究其原因,前一部分学生对艺术、历史不感兴趣,缺乏文化知识,使其对于眼前所见的一切视而不见。此外,还发现很多计算机专业、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完成的多媒体图像或视频作品,在意义表征和界面构图设计美化方面远不如文科学生。这些现象表明了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视觉文化素养的缺失,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文化素质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势在必行。

二、视觉文化选修课的教育模式和策略

1.课程对象分析。21世纪初起全国各高校陆续开设了各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视觉文化类课程,本文所研究的视觉文化课是基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公共选修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教育对象涵盖范围广,除专业知识各异外,文化基础、兴趣爱好和就业去向亦大相径庭。通过调查分析和教学实践,发现抓住学生的就业去向进行类别教育是教学成功的基础,譬如在工科专业教学时通过静物实例突出视觉文化传播规律,在文、理科专业教学时通过课件制作实例突出视觉文化传播规律。类别教育的开展迎合了学生未来就业的需求,有效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

2.课程培养目标确定。教育对象的不同决定了本课程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要区别于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此外,也应该区别于一般公共选修视觉文化课程,突出文化素质教育。本课程的培养目标确立为通过概括视觉图式规律的基本范式,解除学生视觉困惑,培养良好的视觉素养。通过对“看”的研究启发大学生对普遍现象的思考,在视觉美的浸润中转化成为一种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创新意识。

3.课程内容选择。视觉文化选修课教学内容涉及人体在接受视觉文化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作用、视觉文化的传播、静态动态视觉艺术文化表现样式、视觉文化的教育价值及视觉文化的发展研究等,知识点繁琐,面对专业各异的学生,同时肩负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任,课程教学内容的遴选至关重要。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选择原则是课件展示课程内容的系统性,而主讲内容不唯其系统性,重点内容选择性详细讲解,其他内容标题性或概念性讲解,配合案例展示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各章节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述视觉文化传播特性的教学内容时,主讲图像符号、所指、能指、能指的层次性的基本概念,通过案例让学生掌握这些概念在视觉文化传播中的应用。而对于视觉传播的流程和传播效果及优势,课堂上教师只是标题性地提及,更多内容要让学生在实例中感受。

4.课程教育方法运用。课件是课堂讲授的工具,除了知识的传递之外,还集中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对于本课程,课件也是视觉文化应用的一个范例。课件的版面结构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应尽可能满足视觉基本要素的美感特性。例如在版面结构设计中,采用网页框架结构设计原理,在屏幕左边单列框架系统展示本章节的全部内容,随着讲解内容的深入,框架内对应显示标题会随之不断下移并改变颜色突出显示,起导航的作用,对已讲内容通过半透明的方式进行遮盖,使学生既能看到详细内容又不脱离知识的整体结构。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对视觉元素(文字、图片、插图、表格),图版元素(文字在图版上的占有率),视度元素(文字、图片的跳跃度),网格元素(网格的拘束率),类型元素(齐行型、居中型、自由型)等都在实现其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做到视觉美的效果。譬如在讲述“中国书法”内容时,为便于对照把某一时期的四幅典型书法作品图片缩小平行排列,对图片的“能指”和“所指”内容,对应放置在该图片的下方,恰当使用动画效果,更好地处理视觉感受、知识呈现和教学效果三者之间的关系。

5.课程教育途径。“视觉文化是关于美的文化。”相比较文本文化,视觉文化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的要求,所以它召唤着人们进入这种文化,享受它的愉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出发,到感悟生活家园,再到感悟精神家园层层递进的文化素质进行教学。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选择走“美”的路线,减少文本展示、语言说教,增加图片、动画等内容,从视觉文化的美之浸润中唤醒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教学中的典型案例:“西藏——最接近天堂的地方”采用纪实性的方式把旅游拍摄的景色串接成幻灯片,配上李娜清脆高昂的《青藏高原》,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听觉效果,还富含个人思想感情的流露。和文本日记比较,图像日记是无须翻译的语言,更加生动、直观。

“对话”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另一种途径,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在“视觉文化接受的心理机制”章节中插播幻灯片“视真视假”,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看感受,进一步讨论“视真视假”和“事真事假”的问题根源。

6.课程价值取向。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对一种新兴教育观念的追求,强调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须更加注重素质的提升,其核心思想是更加重视学生个体精神的建构。由此确定本课程的价值取向是通过教育在大学生中间树立“我在文化中,文化在我心中”的思想,自觉用文化的视野去面对今后的工作生活。

猜你喜欢
课件素质教育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