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勤丰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教育都向前迈了一大步。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意味着市场对人才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教育事业虽然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是各大高职院校在教育方法上,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说,现代社会人才的供给状况还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落后的专业设置标准以及办学模式严重阻碍了社会的经济发展,不适应于当前社会的需求,其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学方法过于传统、专业设置标准过于低、办学模式也过于僵硬等。文章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提供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以促进我国各大高职院校改进专业设置以及办学模式,争取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有用的人才。
第一,各大高职院校过分强调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市场所需要的人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社会不再需要只懂得会计知识的人才,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综合素质很高的会计人才,此类人才不仅有扎实的会计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素质能力。然而各大高职院校却没有考虑到市场发展的需求,只是为教学而教学,课程内容的落后,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第二,对学生的要求过低,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许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成绩一般,大多数都只是合格,学生只要合格便能够取得相应的学分;对于证书方面,学生只需要通过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二级考试,有的高职院校甚至不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这些考试,不需要拿到这些证书就能毕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行业人才的整体要求也提高了,学校应当相应地提高对学生的要求。
第一,学科体系建设不合理。多年以来各大高职院校都有一个习惯,即一直在沿用大学的课程体系。在知识内容的编排上,每个学科的逻辑结构讲究严密,系统完整,几乎每个门课都能够自成体系。这种课程体系以及知识的编排对于培养学科型人才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对于培养专门职业岗位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非常不合适的。
第二,课程的划分过细,过度强调学科体系。课程的知识内容仅限于对专业知识内容的学习,学生无法进入更多的领域进行学习,知识面的狭小不仅阻碍了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阻碍了学生踏入新的知识领域,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这种知识结构的编排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
高职院校的课程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是主导,这使得学生这个主体一直被忽视,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这就导致教与学效率一直都不高。由于一些地区经济较落后,许多高职院校连多媒体设备都没有,教学设备极其落后,使得课堂更加枯燥乏味。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顶岗实习质量差,校企合作不够协调。在许多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是学生踏上社会参加工作前的一个演练,学校往往将已经学完理论基础知识的学生安排到真正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次顶岗实习本可以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在工作前掌握参加工作后的工作流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次实习的质量并不高,许多学生不仅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反而落下许多课程,得不偿失。
第一,转变教学理念,关注市场需求。任何一个高级人才,如果不是面向人才市场培养出来的,即使有再多高端的技能知识及再多的才能,也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也不能真正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因此,面向市场培养人才,是每个高职院校应当做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总是不符合市场的需求,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办学思想以及办学模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以至于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不了当代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当根据时代的发展和需求状况适当更新教科书内容,改进办学思想,设置新的专业以及办学模式,面向人才市场,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第二,提高对学生的要求,培养高端会计人才。各大高职院校应该对本校每一个学生都负责任,不应只重视某些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那些成绩差的学生。要实现这个目标,学校应该提高对每个学生的毕业要求,学生不仅要在专业分数上取得优秀成绩,还要在国家或地区的证书方面有一定的要求,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应当在学校的鼓励下努力学习,否则不给予毕业。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有了成绩并不一定有能力,有的学生死读书,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这就要求校方在抓成绩的同时,也要抓学生的实践能力。争取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需要的高端人才。
众所周知,许多高职院校都沿用大学的课程体系,但是高职院校与大学所培养的人才类型不同,教育目标也不同。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必须熟练某种专业技能,步入社会后有固定的岗位,而大学培养的主要是综合型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就应该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在课程体系安排上也应该有所不同。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丰富课程知识内容,适当地增设新的选修课程,在这些选修课程中,不需要每个学科的逻辑结构都非常严密,不要求整个系统都处于非常完整的状态,更不必每门课都能够自成体系。但是,一定要保证知识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是广泛而且丰富的,这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里的知识内容丰富并不是指杂乱无章地堆选知识内容,而是把各方面的优秀知识内容挑选出来,供学生学习。
教学方法的转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各大高职院校应当改进教学方法,改进传统的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不应当只是“老师+粉笔+黑板”,而是“学生+老师+粉笔+黑板”,也就是说,在课堂上学生是占主导地位的,而老师处于辅助地位。站在讲台上讲课的不应该一直是老师,有时也应该是学生,让学生感受当老师的感觉,这样学生才有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也更能够明确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这样更有利于老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另外,老师也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新的知识,学生与老师之间本身就是两个互相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互相学习更有利于双方的快速进步。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毕业以后顺利地走上岗位,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进行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表现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顶岗实习机会,每个学生在大学期间都应该得到两次实习的机会,一次是在学校的实习,一次是在校外的实习。在学校,学校应提供实习基地,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操作,这完全取决于校方的经济实力。在校外,校外顶岗实习必须注意的是,由于企业的生产规律与学校的教学规律不同步、校企合作不协调等原因,许多高职院校学生的顶岗实习质量实际上并不高,这就要求学校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双方应当从各自的长远发展角度来考虑,签订一些校企合作的相关协议,保障学生的权利,提升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为学生步入社会做好实践准备。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大多数学校的师生关系并不是很和谐。在大多数学生的印象中,老师都是非常严厉苛刻的,因此,与老师接触的时候都是心惊胆战的。在老师眼中,学生则是一群完全不谙世事,需要接受教育的孩子。老师与学生的这些心理,使得老师与学生之间产生非常深的隔阂,他们无法真心相对。因此,为了改善师生关系,学生与老师之间应加强沟通,消除隔阂。师生在消除隔阂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培养感情,他们甚至可以成为忘年交,成为知心朋友。这样一来,在学习上他们可以是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在生活上他们是令人羡慕的好朋友,可以无话不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改善师生关系,也才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