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桃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论述,为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高校德育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德育效果也不容乐观。大学校园中不尊师、不重道的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大学生的言行举止甚至与当前我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这与目前的整个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也正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复杂性,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才显示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在这种情形下,要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德育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传统德育工作的精华,其所蕴含的丰富德育思想对于当前高校的德育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
《左传》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人们所应追求的最高境界、最高目标,即立德、立功、立言,也称三不朽。立德是三不朽之首,强调树立德业是人安身立命之根基。立德即树立德业,现在来说就是要提高道德修养,树立高尚的道德,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即强调在育人的过程中德行的树立是第一位的,要以德育人,育人以德。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大学教育都表现出功能性缺失的问题,育人仅窄化为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力量,能力就是财富。但是,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关注道德素养。有些企业不愿招收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不是因为他们能力不够,而是品德有缺陷。正如社会上所说的:“高分低能是次品,体质不好是废品,品德不良是危险品。”可见,立人先立德,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必须坚持德育为先、为本。
“立德树人”是高校德育的应有之义,一直以来却被重视专业教育、技能教育的导向所掩盖。目前,由于党和国家的重视,“立德树人”不仅是高校德育的根本理念,也是整个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德育的根本理念,是与我国古代重视道德教化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的。《弟子规》作为传统道德教育的精华,其“余力学文”的思想与当前我国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即强调要学文,先修德;要育人,先育德。《弟子规》中的“弟子”并非专指少年儿童,而是泛指所有学习古圣先贤之学的人。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学古圣先贤之学,提高自己的学识与德行。需要注意的是,学习也有一定的次序,如《弟子规》总叙所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由此可以看出,《弟子规》所倡导的学习的顺序是先修道德,再学知识。“孝弟、谨信、爱众、亲仁”都是我国传统的道德要求和德行表现,只有先修好这些德业,打牢根基,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的知识和技能,即“余力学文”。这种为学之序是我国传统社会所倡导和接受的学习理念,然而近现代以来我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却没有给予充分重视,转而强调知识培养和技能习得的重要性,结果知识虽然丰富了,技能虽然提高了,道德水平却不仅没有随之而进步,反而有倒退的趋势。早在近代,梁启超就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吾恐今后智育愈盛,则德育愈衰。泰西物质文明尽输入中国,而四万万人且相率而为禽兽也。”①当前我国的道德现状虽然还没有到“率兽而食”的地步,但道德滑坡带来的严重后果已经开始显现。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党中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可以算作是对《弟子规》“余力学文”思想的现代回应。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并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校德育新的历史任务,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认识到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个人层面的要求应该重点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八个字着手。”②这八个字所包含的道德要求在《弟子规》中都有相应的阐述。《弟子规》是以孔子的“弟子之道”为总纲领,阐述了“孝、弟、谨、信、爱众、亲仁”等传统德行及其践行道德的日常行为规范,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这些基本德行的现代表述。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传统社会为人之本,治人之本。《弟子规》在总叙中提出“孝弟”是做人的首要德行,即“首孝弟”。孝道之所以如此重要,并不是基于家庭和谐的重要性。《论语·学而》中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可以简单理解为:为人孝弟就不会犯上作乱,不犯上作乱就能对国家忠诚。正所谓家国一体,忠孝同义,“孝和忠是统一的,孝于宗族长辈,就是忠于国家朝廷”③,对父母尽孝就是对国家尽忠。在当今时代,一个人能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就能把这种孝弟之道大而化之,上升到对国家的热爱。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就应引导他们从基本的人伦之道入手,按照《弟子规》中关于孝和弟两种德目的日常行为要求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敬业即对事业有恭敬之心,不懈怠、不怠慢。对大学生而言,敬业就是敬重学业,勤奋学习。学生应以学习为主、为本,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受社会环境影响,当前有些大学生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导致舆论尤其是学生家长开始质疑上大学的必要性。修德是树人之本,学文也是必要的。《弟子规》“余力学文”部分充分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等,倡导坚持不懈地学习。正是因为有些大学生忽视学业导致学业无果,社会上才出现对学业价值的质疑。因此,学习《弟子规》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认真学习、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这样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能爱岗敬业。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诚信方面,《弟子规》同样可以给大学生很多启示。《弟子规》在“信”德篇中提出了很多关于诚信的日常行为规范,比如“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即言出必信,言行一致;比如“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即言语谨慎,不传播谣言,不轻易许诺。自古“民无信不立”,这些看似基本的道德要求在现代社会的复杂环境中却每每被忽视。这并不意味着当今时代不需要诚信,而是说明诚信逐渐被人们的功利之心、利益之争所掩盖,诚信缺失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大学校园中,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欺骗师友等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大学生甚至不以为耻。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德,学习《弟子规》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友善即对人和善,对他人怀有爱心,能善待他人。要引导大学生善待他人,《弟子规》“泛爱众”德目中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值得借鉴。“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语言凝练,道理清晰,很容易让人接受。高校教师应该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不仅让学生乐于接受道德教育,并能自觉转化为自身的具体行动。
高校德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成就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当今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是什么,当今“大学之道”又是什么,这是在高等教育日趋功利化的今天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更完善的境界。面对当前社会的道德滑坡、信仰缺失,坚守并传承传统的“大学之道”是完全必要的。要传承“大学之道”,非“君子”莫属。“君子”是古代儒家所树立的理想人格,表现为不仅拥有渊博的学识,还拥有高尚的道德,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德才兼备。德才兼备的“君子”是当前大学生所应该追求的理想人格。为成就这一理想人格,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智力水平,更要竭力研修道德,提高德行修养。只有充分发挥“君子之德”的效用,“大学之道”才能得以传承。
发扬“大学之道”,即要弘扬高尚的品德,导人向善。要完成这一使命,自身必须拥有高尚德行。高尚的德行从何而来,正如《大学》中所指出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于任何人而言,修身都是最基本的。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要想实现人生价值,也必须从提高自身修养开始。因此,《弟子规》通篇都是在讲修身之事,从饮食起居、穿衣戴帽到应时进退、待人接物,都未偏离自律修身。特别是在谨字篇和亲仁篇中提出明确日常行为的规范要求:谨字篇从小处入手,在个人生活习惯、衣服饮食、姿态仪容、动作行为等方面对如何修身做了详细规定;“亲仁”篇则从外在环境影响方面强调德行的修养。可见,《弟子规》对于成就大学生的“君子”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梁启超.新民说·论公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22.
②张丁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建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9.
③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