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

2014-04-17 07:54张海峰
教育与职业 2014年32期
关键词:产业布局院校区域

张海峰

区域经济在国民经济规划中所推动的产业布局主要以支持主导产业做强为核心,以引导新兴产业做大为动力。通过正确的战略性产业选择和培育,区域经济可以形成一批既能适应区域经济的战略发展方向,又能拉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战略产业来有效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影响区域产业布局的因素众多,其中产业增长潜力、产业关联性、生产率提升空间、区域内资源禀赋优势等指标是决定区域产业布局的关键性指标。作为影响区域产业布局的关键性指标,高职教育可以通过培育大批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员工的方式,为区域产业布局规划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支持。为区域经济提供教育服务是高职院校的本质特征,为区域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核心功能。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的同一性是决定高职院校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力的关键点,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布局优化也将有效激发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潜力,促进高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来做好对区域经济动态和相应的专业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在确保高职专业结构设置和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一致的基础上优化高职专业结构设置,从而使高职专业设置与调整方案更有效地促进区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基于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问题

(一)基于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理念性问题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工作缺乏兼顾灵活性与稳定性理念。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区域产业企业提供可服务生产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节奏日益加快,在传统职业和岗位需求的消亡过程中,区域产业企业对新工种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区域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对高职院校提出了灵活设置专业并与时俱进地调整专业设置方案的要求,以有效满足区域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变动趋势,进而确立高职院校在高职教育领域的生源竞争优势。但是,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区域经济人才市场需求的必要分析,未能从专业人才培养所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来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方案,从而降低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同时,部分高职院校背离高职教育办学规律,未能有效把握高职教育事业所要求的必要的专业设置稳定性。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是高职教育事业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为完成指定专业的教学工作并有效提升其教学质量,高职教师需要通过持续性学习的方式来提高自身内在素质。为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部分高职院校在缺乏审慎分析的基础上持续性变动高职专业设置方案,大幅度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体系,这种做法削弱了高职教育事业的文化传承功能,使得高职教师难以通过长期的知识积淀来提升专业教学质量,也导致高职院校难以打造和培育具有较强教育特色及较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专业。

(二)基于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制度性问题

1.地方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工作的干预影响高职专业设置的市场适应性能力。某些地方高职教育主管部门缺乏服务高职教育事业的行政理念,忽视高职教育的内在规律性,偏好于采用管制性措施来强制高职院校依据地方政府的意志来办学。这使得高职专业设置与调整决策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化决策色彩。由于地方政府掌握的高职教育信息的片面性,以及高职人才需求方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地方政府在高职专业调整领域的决策失误率升高。地方政府应当对其偏好运用行政手段而非制度化建设手段和宏观调控手段来直接干预高职院校正常校务活动的行为进行反思,以切实保障高职院校的自主办学权和专业建设决策权。

2.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资源集聚方面缺乏有效的制度建设成果。高职院校内部各专业的办学实力并非处于同等水平,其优势专业的高质量教学水平是在该专业长期办学过程中所积淀的丰富专业教学资源支撑的结果。在专业设置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缺乏通过教学资源集聚来促进高职教育整体教学质量提升的集聚理念,其结果是高职院校的各专业依据其资源禀赋优势来独立发展,形成强势专业愈强而弱势专业愈弱的两极分化格局。这是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改革缺乏明确目标和整体性规划,未能破除制约各专业办学资源自由流动的各种制度性藩篱,从而限制了以优势专业为核心来整合弱势专业教育资源的努力,妨碍了高职专业教学质量目标的达成。

3.高职院校缺乏淘汰落后专业的相关制度建设努力。高职院校缺乏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被淘汰落后产业的深入研究,未能针对被淘汰产业来对现有的高职专业设置方案做定期的重新评估。通常而言,落后专业的课程内容陈旧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局部性过时,对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调整教学方法和变革教学内容的方式来及时更新专业课程授课内容,将其中脱离实践应用价值的理论课程进行删减;二是专业课程内容的整体性过时,对此高职院校可启动专业淘汰程序,并将节约的教学资源转移到与新兴产业对口的新型专业上,但部分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甄别落后专业课程授课内容的能力,也不能及时采取差别化策略来启动落后专业的淘汰机制,从而恶化了高职院校的专业资源配置效率。

(三)基于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内容问题

1.高职院校存在专业建设同质化问题。高职院校的新设专业未能与区域经济的新兴产业相协调,易于出现各高职院校扎堆建设与新兴产业对口的新兴专业的问题。这是由于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未能有效协调好市场机制和政府管制之间的关系。部分高职院校过度崇尚市场化机制对新设专业建设工作的导向作用,在制订新专业设置方案时缺乏校际间的信息沟通与协调,为谋取本校短期办学利益而将有限的办学资源投放于少数所谓的热门新专业。完全市场机制指导下的高职院校新设专业工作易于出现将专业资源集中于少数热门专业,从而诱发高职专业建设资源配置错位的问题。在市场机制完全失灵的情形下,由于地方政府的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市场的人才需求反应不灵敏,在此情形下,若将地方政府职业教育部门的意志作为高职院校实施专业设置决策的唯一依据,将易于出现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偏离市场需求的问题。

2.高职专业建设内容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度较弱。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型将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并对为区域产业企业供给人才的高职院校提出调整专业建设战略方向的新要求。在产业结构升级的时代背景下,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区域经济发展变动趋势的精准把握,其高职专业建设内容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不匹配,从而降低高职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诱发区域产业结构与专业建设内容之间的冲突。根源在于高职院校未能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和产业技术进步的特点来对传统专业进行升级改造,使得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内容与区域产业特色相脱节,导致区域产业链与高职教育的专业链之间衔接不到位,造成高职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对口工作,形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

二、基于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策略

(一)基于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理念定位策略

1.高职院校应当秉持培养综合素质型技术人才的理念。区域产业的集群化布局趋势是世界产业发展的大方向。区域产业集群化战略可通过将地区经济中各类关联产业企业的经营资源集中为一体的方式来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实力。高职院校应当以其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供给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区域产业集群中,与产业集群内的其他企业展开基于互惠互利关系和战略协同关系的密切的分工合作,相互支持并共同构建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竞争优势。高职院校通过与区域产业企业加强合作关系,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建立起适应市场需求的柔性化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增强其毕业生适应创新型产业经济发展新环境。另外,区域产业布局战略要求的并非具有严格纪律约束的高执行能力的员工,而是需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智力型员工。雇主企业应为高职学生提供可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的工作环境,以激发其创造更高产品附加值的能力。为满足区域产业集群对我国高职院校提出的综合性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学生既需要发展其符合企业当前要求的显性技术能力,又需要前瞻性地发展那些适应企业未来技术进步条件下的隐性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既可以促进自身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又可以推动产业集群的持续性技术进步。

2.高职院校应当秉持服务区域产业布局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区域经济产业的健康发展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力量,地方高职院校通过人才培养的方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高职教育工作本质上是附着于区域产业经济之上的一种伴生性高端服务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工作应当坚持服务区域产业布局的理念,使高职院校可以从容地借助区域产业布局战略来增强自身办学实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投资决策者应当建立起最优化决策理念,从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资源投入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利益最大化要求的立场出发,着力将可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符合区域产业结构特征的专业列入高职院校的重点发展专业。

(二)提升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布局协调性的策略

1.高职院校应从激活专业自我革新能力角度来强化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布局的协调性。高职院校应当强化集群式专业架构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力促专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对接工作的落实。高职院校应改变高职教育资源条块分割的低效率非市场机制配置现状,积极引入产业规划部门和产业集群组织,建成一批有良好技能人才培养效率与效益的专业集群。同时,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区域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和产业集群的分布结构来制订高职专业集群结构设计方案,以用人单位的职业岗位设置为纲来适度调整高职专业结构布置规划,有效保障高职专业技术人才的就业率。针对区域经济的淘汰产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应撤销对口专业招生计划;针对区域经济的升级产业的技术类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应适时促进此类专业转向升级为同类专业。此外,高职院校应当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上下游企业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将企业所需岗位技术人才划分为高中低等不同阶层的职业标准。高职院校可据此制定与区域产业人才需求层次对应的系统化专业教学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以满足区域产业企业对不同类型的技术人才的需求。

2.高职院校应从强化以特色专业为核心的专业建设模式来强化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布局的协调性。我国区域产业发展模式正在从以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向以品质提升为主要特征的精细化发展模式转型升级。我国可从如下方面打造以特色专业为核心的、适应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专业体系。一是高职院校应进行专业设置环境分析和人才需求调研,展开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应当响应区域产业发展模式转型的要求,积极反思规模扩张式的高职教育办学阶段所指定的专业建设方针政策,转而建立以特色专业为核心的特色化专业发展新模式。高职教育应在优化老专业的基础上发展新专业,着力把服务区域和行业主要技术领域的专业建设成主体专业、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二是高职专业建设应当充分兼顾行业特征和区域特征,力求在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层面寻求新突破。高职院校可与地方龙头企业探索联合办学新模式,从生产和教育等多元化利用角度来开发企业闲置的经营性资产。此举不仅可有效增强高职院校的实践类教学效果,提升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而且可以提高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布局结构的匹配度。

(三)服务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内涵式专业品质建设策略

1.高职院校应当建构以专业品质为考核重点的专业建设评估机制。从高职教育管理部门的角度分析,高职教育部门需要转变对高职院校的管理目标、方法及内容,积极鼓励高职院校践行高品质办学原则,从本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出发,积极挖掘高职院校的特色化办学资源,打造其他高职院校所不具备的特色化专业资源优势,从而增强高职院校培养具有较强职业岗位竞争实力的高素质人才的能力。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角度而言,高职院校应当杜绝专业建设的绝对均衡化理念,不可采取“撒胡椒面”的方式促进专业发展平均化,而应当对高职院校内的优势专业给予特殊的扶持性政策和制定具体的扶持性措施。高职院校可在分级评估现有专业办学实力的前提下,大力削减弱势专业所占用的教学资源并将该教学资源转移到优势专业建设领域。高职院校给予优势专业以更多的教学资源支持将有助于优势专业的做大做强,形成专业建设数量有限但专业建设品质优异的特色化专业建设格局,凭此来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品位和教育品牌知名度。

2.高职院校可以借助区域产业布局战略调整的契机来强化自身在综合实践类专业人才培养领域的能力。世界局势的迅速变幻迫使我国加快区域产业布局战略调整步伐和产业资源重整力度,这给高职院校提出了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易于上手”的实践类专业人才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可以据此与区域产业企业合作开展工作导向型职业人才培养项目,将传统的以课堂演示为主的实训模式,转换为以工作现场真实操作为主要特征的工作导向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工作重心的转型将有助于增强高职学生的实操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3.高职院校应当创设专业带头人制度来发挥教学先进对内涵式专业品质建设的提升作用。高职院校通常基于教师在教科研等领域的专业水平来对高水平教师予以专业带头人的认定,该制度的设立本意在于通过激励高职教学工作的核心骨干的教育热情,为其他后进教师提供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强大的推动力量,进而促进高职教育改革事业的深化发展。基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角度考量,专业带头人相关制度体系设计可从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制度入手,对高职教师的师德素质、教育理论水平、专业建设项目管理与专业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予以科学与客观的考核,并据此来选拔师德高尚的教学技术骨干担任专业带头人。同时,高职院校应当给予专业带头人以有效的利益激励,通过改善专业带头人的工作条件的方式来切实提升专业带头人在校内的身份地位,通过改善专业带头人的薪酬待遇来有效改善其生活条件,令其全身心投入专业建设工作,带领专业建设团队精心打造高品质的高职示范专业。

(四)服务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外拓式专业功能建设策略

1.高职院校可借助政府行政管理资源来搭建面向区域产业布局的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有责任对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类公共事务工作履行监督权和管理权,并有义务调动社会资源对区域产业企业进行辅导性帮助,使其符合政府各职能部门对其在生产安全、产品质量、环境保护等方面工作的严格要求。高职院校可以凭借自身雄厚的人才培训资源来作为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积极建设面向社会的专业人才培训中心,通过岗位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来强化企事业单位满足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管理要求。同时,高职院校可借助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行业信息资源的支持来降低其服务社会活动的成本。社会人士的学习环境和内在动力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由此造成高职院校面向社会的人才培养工程的教学质量的不稳定性。为此,高职院校应当根据企事业单位等用人机构的需求为其量身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确保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节奏与受教育方的闲暇学习时间相匹配。

2.高职院校应当与企事业单位联袂建立科研技术服务中心。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面临着产业生命周期缩短的威胁。为保障企业必要的市场生存空间,企业需要持续推动产品与服务的研发工作。考虑到企业在生产运营环节具有较强实力而在新技术研发领域尚存诸多不足,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其高素质人才汇聚的优势,积极推动服务企业的应用型科研项目。在区域产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展开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可借助高职院校的专业化实验设施和设备资源与人力资源优势来展开应用型研究,此举可减少企业在研发资本投资领域的风险,又可分享高职院校研发成果所衍生的经济收益;高职院校也可借助与企业展开共同研发项目的契机来扩大其科研经费来源,提高既有的实验设施与设备的资产利用效率,提升其科研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知识产权转化率。

猜你喜欢
产业布局院校区域
我国天然花岗石临矿产业布局初见端倪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产业布局特征研究
广西北海市银海区多产业布局就业扶贫车间
隆力奇 加速“一带一路”产业布局
分区域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