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思考

2014-04-17 07:41郑萌萌
关键词:信息安全受众信息

郑萌萌

(1.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1;2.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在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问题的核心就是把握信息、新媒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研究趋势之一是“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包括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和对策研究;运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等等。这些成果开拓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新视野,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媒介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性。然而这些成果还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第一,对新兴媒体的研究普遍集中在互联网上,对手机新媒体和数字新媒体关注很少;第二,当前,学者较少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分析新媒体与意识形态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基于信息控制理论来探讨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

一、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新挑战

新媒体时代传播的信息纷繁多变,这一方面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信息获取体验,另一方面“把关人”的作用逐渐弱化,也带来了信息失控这样的传播负效应,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带来了新挑战。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遭遇西方意识形态的消解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多样性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捷,但是与此同时,有害信息的传入也给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严峻考验。舆论调控能力的削弱,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遭遇西方意识形态的消解。

媒体向来是政府关注的重点,它不仅是承载信息的载体,更是舆论的工具。长期以来,政府都在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将媒体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从而实现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和控制。在新媒体兴起之前,多元社会思潮主要靠报纸或者电视新闻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受到地域、时空的限制,传播过程中容易受到阻隔,国家便于掌控。而新媒体出现后,受众可以自行发布信息,互联网、手机媒体、数字媒体依靠交互性、超时空性、平等性的特征拓展了交流空间和交流方式,增加了党和政府引导、调控舆论的难度。此外,新媒体技术使得全世界形成一个信息共同体,多元社会思潮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播主体碎片化地在网络播散,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可以在虚拟世界中畅通无阻地传播,各种思潮相互激荡,造成人们信息选择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对意识形态的理性掌控带来很大冲击。

目前,新媒体已经成为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传播和斗争的新阵地。西方发达国家向来善于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也一直企图通过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消解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美国掌控着全球四大搜索引擎,即Twitter、Face-book、Google和YouTube,美国利用这些工具在全世界推广其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念。此外美国还通过散布谣言妖魔化中国,刻意放大中国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诸如贪污腐败、干部执行力不足等负面问题,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由此可见,西方发达国家积极利用各种新媒体渗透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影响网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接受和认同。而我国对意识形态的传播、反渗透能力明显不足,“在互联网上,以英语为语言的内容约占90%,中国对互联网上的输入和输出信息流量仅分别占0.1%和0.05%,而美国的这两项指标都达到85%以上。”[1]显然,我国在意识形态斗争领域处于劣势地位,难以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消解。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遭到弱化

在前信息时代,中国共产党主要采取灌输模式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活动。由于信息渠道的狭窄,灌输主体和客体间存在着一定的信息落差,灌输主体具有权威性,再加上灌输内容是经过各级宣传部门严格筛选、整理过的,具有强烈的正面导向性,因此确保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新媒体时代,任何人或组织都可以自由地从新媒体载体获取和发布信息。资源的海量传播和共享消除了早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者与受众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传播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不再明确。新媒体的虚拟性和个性化信息服务使网民接受信息的方式更加隐蔽化和自主化。受众不再满足于灌输的内容,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力和需要定制内容。官方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息如果不能吸引受众的兴趣,将会慢慢被淹没在不断更新的信息海洋之中。信息的不可控制性将“没有一个机构和部门能够支配或控制信息流向”[2]。人们可以匿名使用计算机、手机上网轻松地接收或传播信息。在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群将门户网站、腾讯微博、手机微信作为自己主要的信息来源。然而新媒体空间的信息良莠不齐,它既能提供人们有益的生活资讯,也可以成为虚假、反动信息的制造工厂。资本主义国家和一部分反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人群,利用新媒体传播的匿名性、开放性、即时性等特点,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曲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蒙蔽不明真相的受众,而传统的官方主流媒体如报纸、电视等却由于印刷、新闻制作等复杂环节,出现了信息的滞后,无法与信息途径广泛、信息内容开放、信息发布及时的新媒体抗衡,从而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遭到弱化。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

新媒体出现之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由于传统媒体受到高度控制,虽然出现了各种负面的意识形态,但是由于传播条件的限制,使其影响非常有限。新媒体出现后,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数字媒体打破了以往传播条件的束缚,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引发了文化的多元性。新媒体时代思维方式的多元、信息传播的自由、发布信息的快捷、传播信息的低成本高效率、网络的虚拟性等特征,使得人人都可以自由地传播发表自己的观点,各种对的、错的、好的、坏的言论都可以自由地散布在网络空间、手机微信中,受众面临着多元意识形态选择的困境,这势必会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多元意识形态引发了文化的多元化,尤其是“快速消费”文化极大地冲击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如同西方的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等“快速消费品”一样,新媒体时代流行着一种“快速消费”文化,这种文化拥有大众性和平等性等“亲民特征”。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快速消费”文化的传播把西方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塑造为一种追求个性、时尚的价值理念。实际上,消费文化的实质促使人们不再拥有崇高的社会共同理想、不再追问人生价值、不再讲求社会集体责任,这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完全背离的。在这种消费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关注的是消费带来的短暂的物质欢愉,关注的是自我个性的张扬和个人的物质享受。当消费文化鼓吹的价值观念被渗透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丧失了原有的主导地位。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股骨颈骨折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且无手术禁忌证;③患者均配合本项研究。排除标准:①患者合并严重器官功能障碍、免疫系统及传染性疾病;②患者术后有认知障碍;③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

二、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必要手段——信息控制

控制论和信息论产生于20世纪初,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信息论不断地与控制论渗透结合。信息的传播过程就是一个信息流通和控制的过程,实施信息控制是解决信息失控问题,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的必要手段。

(一)信息控制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中的必要性与可操作性

信息是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意识形态的表达过程就是信息的传播过程。换句话说,合理有效地控制信息,就能改善意识形态的传播现状。因此在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需要依靠信息控制来解决。

控制论的观点认为:被控对象需要满足多种发展可能性、发展方向可选择性和运动状态可变性三个基本条件[3]。新媒体信息资源作为一个被控对象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正是这种多维状态的存在,为信息控制提供了可能和必须。虽然在新媒体时代,人人可以选择和发布信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信息控制难以实现。实际上,用户的选择权仅仅是一种操作权,信息源网站的信息优势是普通个人用户无法比拟的。新媒体时代纯粹的“自己的每日新闻”是不存在的,“专门为你编辑并发送给你的新闻节目可能来自NBC、BBC、CNN和《洛杉矶时报》的世界新闻。”[4]。可见,新媒体时代信息控制是可操作的,只是这种控制更加隐蔽,技术性更强。

(二)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信息控制的基本原则

其一,主动控制原则。所谓主动控制,是指意识形态建设各部门及成员主动利用新媒体开展信息控制工作。意识形态领域的成员不仅仅需要高度的敏感性和政治甄别能力,还需要主动构筑“信息防线”,把握信息传播动态,做到“事前控制”,积极主动地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动控制原则是信息控制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列宁曾经指出:“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其他腐朽反动的思想意识就必然会去占领。”[5]在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要面对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想要获得主导权,就必须发挥主动控制原则,自觉自为,主动出击,占领新媒体阵地。我们不但要及时发现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新问题、新情况,还要主动预防意识形态斗争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力和抗腐防变的能力。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进行信息控制的主动性还不够,从而使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现状不容乐观。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网络的优势,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不能对一切信息都以开放的方式引进来,要采取主动的信息控制手段,重视意识形态传播策略。通过主动控制引导网民在意识形态冲突的旋涡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又要调动网民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并积极参与到意识形态的斗争中,变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控制传播信息。

其二,适度控制原则。信息控制可以分为信息过度控制和信息适度控制两种情况。信息过度控制属于中央集权制,这种控制原则虽然有利于对信息资源进行分配,但是长期施行信息过度控制会造成群众的政治参与积极性降低,社会矛盾积累,政治稳定性相对较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信息公开就一定能够解决信息过度控制所带来的问题,关键在于把握适度控制原则。通过信息适度控制,公众可以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增强,从而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和文化协同发展。

历史上信息过度控制造成国家政治解体的案例很多,苏联就是其中之一,卡斯特认为苏联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信息共享上实行垄断控制,这种方式无法实现由工业主义过渡到信息主义。由于长期地施行过度控制,苏联民众政治信息获取量小,渠道狭窄,参与政治的热情度很低。当戈尔巴乔夫推行“民主化、公开性”之后,政治信息大量出现并冲击着社会,而政府并不具备整合信息的能力,最终导致苏联体制的瓦解[6]。信息过度控制会导致虚假信息快速扩散,真实信息流通缓慢。所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要遵循适度控制原则。

(三)信息控制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中的价值

中西方国家向来都十分关注意识形态阵地,因为一旦该阵地“失守”,人们的思想就可能产生混乱,社会就可能出现动乱,其严重后果甚至会威胁到政权。苏联、东欧发生的剧变就是深刻教训之一。在新媒体时代,加强文化、价值观等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比单纯依靠武力威慑更能达到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可见,强化意识形态领导权有利于政治稳定。政治稳定不仅是政治体制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更需要获得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同,正如李普塞特所说“政治系统使人们产生和坚持现存政治制度是社会的最适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7]。这种“制度信仰”的形成与信息是分不开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必须作为最大的和最有效的信息控制者。通过有效、合理地控制信息,既可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又可以维护政治系统稳定,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2.通过信息有效、合理控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效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效果是新时期保障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举措。我们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效果来抵御西方价值观的渗透。首先是要加强控制信息的来源。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来源呈现出多样化,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机和电视等新兴媒体接收信息,因此我们要严格把关各种传播渠道。其次,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我们在提升传统主流媒体宣传效果的同时,更要重视新媒体的运用和管理,有效发挥微博客和手机平台的作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传播平台作用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对其施行严格的信息发布、接收制度和实时的网络监控等,确保传播效果虚实相生。再次,我们要整合多种传播方式。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诸如议程设置、文化传播、协同造势等多样的传播方式。我们可以有效利用各种传播手段。主动的议程设置,可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正面形象的确立。合理运用文化传播方式可以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文化魅力,各种媒体协同造势可以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影响力。灵活协同运用这些传播手法,不但能有效发挥各种传播手法的优势,而且能全方位、多角度、宽渠道地传播信息,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三、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路径选择

(一)有效发挥新媒体的传播特性

新媒体的双向互动、超时空、超媒体、“微传播”等传播特性带给受众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体验。有效发挥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有利于整合和统领社会思潮,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主导力,从而增进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

第一,利用新媒体可以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和影响。新媒体的“超时空性”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能够瞬间把最新消息公布出来,人们可以轻松地通过点击鼠标的方式,足不出户,迅速便捷地浏览和储存网上信息;人们利用新媒体的“超时空性”,还可以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大事、要事。党和国家也可以利用新媒体的“超时空性”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第二,利用新媒体可以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交流平台。尽管传统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等在信息沟通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这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的传播过程中,形式难免单调,信息较易失真,作用领域受到限制,指导和整合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新媒体的交互性使得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每个参与者对内容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权,民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表达意见、参与政治的机会,其政治行为的主动参与性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必将得到显著提高。

第三,利用新媒体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内容陈旧、形式刻板,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能很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和喜闻乐见的宣传新方式。首先,新媒体以其海量信息、超时空、双向交互等特点,能使理论宣传者走出以前信息短缺、强硬“灌输”的困境。网络的海量信息共享为理论宣传者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其次,新媒体具有超媒体服务功能,可以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它依靠数字技术整合多种信息资源,实施立体化的宣传手段,这种宣传手段辐射面更大,更能激发受众情绪。再次,新媒体还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受众可以利用新媒体私人定制信息,宣传不再面向整体而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个体的利益受到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自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信息安全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目标是提升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传播效果的重要举措。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大力发展信息安全技术。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安全威胁主要来自计算机病毒,它能破坏系统正常运行。此外,还有一些黑客利用其高超的信息技术非法入侵国家或者个人的系统,这些行为破坏了信息安全,扰乱了网络公共秩序,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信息安全。可采取以下措施:通过严格的认证和信息监控从内部阻止可能的网络犯罪行为;通过建立防御系统从外围抵御网络攻击;通过信息加密和信息追踪保障信息的传播安全;通过技术升级和漏洞补丁有效解除安全隐患,维护信息安全。

其次,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除了发展信息安全技术,我们还需要通过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信息安全。国外涉及到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制度颇多。例如美国颁布了《计算机安全法》、《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法》、《网络安全信息法》、《信息自由法》、《电子通信隐私法》、《网络电子安全法案》等众多法律制度保障其信息安全。我国也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多项与网络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制度在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完备性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相关制度中关于维护信息安全的责任要求还不够明确,需要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最后,通过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受众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需要关注信息安全教育。政府部门应该利用新媒体大力宣传普及这项特殊的教育内容,推进信息安全理念入耳、入脑、入心。通过学习信息安全常识,加强受众对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培养受众识别信息安全风险的能力,提升受众信息安全素质,提高受众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

[1]聂立清:《社会信息化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建构》,《领导科学》,2010年第8期。

[2][美]T·R.莫里森:《远距离教育的未来》,《国外社会科学》,l989年第11期。

[3]陈学清:《信息控制在网络信息资源中的应用》,《情报科学》,2006年4月。

[4][美]比尔·盖茨:《未来之路》,辜正坤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0页。

[5]《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6页。

[6]周建东:《政府信息控制与政治稳定》,《齐鲁学刊》,2007年第1期。

[7][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猜你喜欢
信息安全受众信息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保护信息安全要滴水不漏
高校信息安全防护
订阅信息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刻不容缓
展会信息
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