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虹
(江西省人民政府,江西 南昌 330022)
·本刊特稿·
论全面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与建设①
朱 虹
(江西省人民政府,江西 南昌 33002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和建设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在坚持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教育教学水平中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育人水平,就是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和建设,认真贯彻和吸收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新要求新成果,切实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高校、进教材、进讲堂、进学生头脑这样一项重要工作,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为此,一是要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责任意识,二是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三是要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四是要全面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创新,五是要建设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六是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的组织保障。
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和建设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在坚持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教育教学水平中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育人水平,就是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和建设,认真贯彻和吸收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新要求新成果,切实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高校、进教材、进讲堂、进学生头脑这样一项重要工作,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历来高度重视。在198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就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列为高校学生教育的必修课。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16号文件”,明确要求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6号文件精神,全国高校从2006年起开始在本科生中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方案”;2010年起又在研究生中开始实施“2010方案”,重点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长期以来,特别是2004年中央16号文件颁布实施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各地、各高校以中央16号文件精神为依据,结合本地、本校实际,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省已初步建立起一支主要由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师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队伍。在这支队伍中,中青年教师是主体,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人数不断增加,教师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明显改善,学历、学位层次也有所提高,教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能力有了较大程度增强。但从总体上看,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现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特别是在有些地方和有的高校,他们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被弱化的现象;教学组织机构不健全,未能有效地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工作;学科建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薄弱;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既有渊博学识、人格魅力又有教学热情的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比较缺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不够强,教育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和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尤为重要。
教育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领域,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教育上无疑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高层次人才教育的重要载体,必须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办学特色的要求。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保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武装青年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培养的人才适用于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全省各高校一定要增强责任意识,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心无旁骛、认认真真地开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确保高校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前段时间,我在清华大学签订省校合作协议的时候,听到清华大学陈吉宁校长非常精彩的致词。陈吉宁说,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清华大学的三个江西籍毕业生树立了三个典型:一个是陈寅恪,江西修水人,他是清华大学培养的学术大师的典范;一个是吴官正,江西余干人,他是清华大学培养的政届翘楚的典范;一个是黄代放,江西南昌人,他是清华大学培养的企业精英的典范。
那么现代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近年来,党中央站在世界和时代的高度,高瞻远瞩,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高校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党的十八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贯彻到高等教育全过程;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明确提出: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这些要求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坚持“立德树人”,就是坚持以德为先
立德树人最基本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教育以树人为本,树人以立德为先。然而,一段时间以来,育人观念从学校到社会都出现了较大偏差:专业技能的训练得到重视,而德行的培养却被边缘化了,甚至被忽略了,这显然违背了教育传统和育人本质。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重视德育的民族。从很早的时候起,我国古代教育就发现德育在人的发展方面具有首位重要的作用,并予以深刻论述。《左传》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成为中国人追求的“三不朽”。其中,“立德”被排在第一位。之所以这样排列,我看是因为他们认为:无德则无以立功、立言;德劣则无以建善功、立善言,自然也无以致“不朽”。古人的看法是有道理的。所以我认为,“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古代教科书上所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是这个意思。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育人的首位。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第一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更是明确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这实际上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目标。可以说,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既是对我国德育为先优良教育传统的坚守和继承,也是对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贯彻和强化,更是对当下育人过程中出现德育淡化现象的一种批评与纠正。
(二)坚持“立德树人”,就是坚守育人之道
我们通常认为,大学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明传承创新。“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任务,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很多人甚至一些高校管理者认为这四者的关系是并列关系,这样的排列只有先后之别,没有重要性区分。这是一种错误理解。科学理解大学的四项功能,我认为应该是:人才培养这一项是核心,后面三项都是由第一项派生出来的;并且后三项是为第一项服务的,是支撑和保障第一项的。
大学作为“学堂”,一开始就以培养人为明确目标,也以培养人才为自身存在的终极旨归。可以说,离开了人才培养目标和终极旨归,大学就不成其为大学。若以科学研究为根本目标,大学就不成其为大学,就成为研究院了。因此,大学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从根本上讲是要围绕和服从并服务于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而且,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也是大学传承创新文明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所以说,育人在大学的四项功能中不仅是首位的,而且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可以将它理解为“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个论断有助于使高校教育回归于育人本位,有助于高校教育坚守育人之道。当下不少高校“以科研成果论英雄”、把科研排在育人的前面,在教师评价中完全偏离了教育教学、育人立人本职。这是不对的。当然,也不能反过来说科研在高校工作中是不重要的,这里只是强调不能把教学与科研的位置搞颠倒了。科学研究固然是高校的职责之一,学术研究的提高也会随之促进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这就是我们经常讲到的科研促进教学。但是,我们一定要牢记,在高校,教育的根本是育人、是培养人才,因此,要把育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放在一切工作的核心地位。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H·萨默尔说:“对一所大学来说,再没有比培养人才具有更重要的使命。假如大学都不能承载这一使命,我看不出社会上还有哪家机构能堪当此任。”这是有道理的。
(三)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基础作用
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就意味着高校的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都必须围绕这一根本任务进行。而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起到了其它学科、其它课程所不能起到的基础作用。这是因为,我们今天所讲的“立德”之“德”,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道德操守、独立人格、健全心理等传统内容,也包括更为重要的时代内涵,如共产党人的精神信念和政治品格,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心领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坚守等等。我们所讲的“树人”之“人”,不仅仅是指通常意义上的人才,更是指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品德与思想的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此,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内容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责无旁贷地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担当着中流砥柱的基础作用。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基础作用,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责任,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责任,还是一种荣誉和动力。刚刚公布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对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这一重要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努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当代大学生、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之魂,努力培养青年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功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无产阶级追求人类解放的意识形态,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历来十分注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注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高校和思政课教师一定要着眼改革发展的时代特征,立足不断深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完整体系、准确内涵和特征特点,抓住学科发展中带有基础性、导向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着力进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有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其他学科一样进行学科建设,有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理论性和学术性,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获得新发展。一种理论是否具有说服力,不能靠自我标榜,而是既要看理论自身是否具有这种质的规定性,又要看这种理论在实践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群众的深刻程度。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p207)马克思通过揭示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现象的本质,以及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和规律,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通过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实质,以及资本运动的特殊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并以此为理论依据,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极大地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说服力。1999年10月,英国BBC广播公司评选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荣登榜首。评选后该公司指出:“尽管二十世纪出现的一个又一个专制政权歪曲了马克思的本来思想,但马克思作为一个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学术界的尊重。”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有助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厚资源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需要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为此,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注重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要特征和学科本质。过去我们主要从三个组成部分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这是必要的,但是还要看到,注重分门别类的研究而忽视整体性研究很容易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必须从整体上去研究它,学习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才能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解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有助于造就、稳定和巩固一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队伍
长期以来,全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队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面对新的形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队伍出现了不稳定和人才流失的现象,这将极大地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特别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建设,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补充新生力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队伍常新常青,不断发展壮大;同时,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学贯中西、享誉中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批政治方向正确、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带头人和一批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骨干,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与师资队伍支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队伍建设,先后于2008年和2013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指导思想明确,要求严格,措施具体,全省高校必须按照这些文件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做到行动不走样,落实不打折扣,建设不降低标准,在全国序列中不落后。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很广,困难很多。从教师角度来看,我认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进行不懈探索。
(一)构建教学结构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不能随意改变教学内容,但绝不是说我们就对此无所作为;相反,这个特殊性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我们必须解决好两大矛盾:一是要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结构性矛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从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都要重点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内容,在四个层次都开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相应的课程,不可避免地出现这四个层次在教学内容上的交叉重复。因此,教师在不同层次的教学中,必须坚持层次性原则,处理好教学内容结构性矛盾,形成更加合理、梯次结构明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结构。二是要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矛盾。按照教育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使用全国统编教材,但是,不同高校的教育对象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如何针对学校的地域性和学生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地实施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要坚持以教材为依据,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有效整合、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有效解决教材统一性与对象多样性的矛盾,有效地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推动教学模式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由教师采取“包班制”的方式,由一位主讲教师在课堂上从头至尾讲到底。客观地看,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宏大主题,涉及方方面面,一个教师很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涉及的各个方面都熟悉。因此,这种由一位教师从头至尾讲到底的“一言堂”、“满堂灌”式的教学必须改变,要积极探索由若干教师共同讲授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多言堂”互动式教学新模式。江西师范大学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经验,受到了学生欢迎。他们在研究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教学中,组建了一支由12位教授构成的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阵容强大的教学团队,以专题教学的方式,由12位教授承担12个专题、共同讲授一门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索,也具有实践的启发性,希望各高校都能够结合本校的实际,积极探索符合各自学校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
(三)推动教学方法创新
近年来,高校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如理论讲授法、课堂讨论法、专题教学法等。在这里,我想就专题教学法的探索谈点看法。专题教学是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思想和逻辑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充实,形成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专题实施教学的一种方法。专题教学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专题教学的关键在于定好专题。首先,要坚持从教学对象的理论需求出发,以增强教学针对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专业实际确立选题,深刻把握“时、度、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问题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要密切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专题确立要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讲话中强调的,“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现”,切实提高专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再次,要根据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和特长选择教学专题,从而发挥每位教师的优长,并形成各具特色特点的教学风格。
(四)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因此,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力建设。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由于涉及面广,并受到经费、场地、时间等诸多条件限制,教学要求往往难以全面落实。这种被动局面要及时予以改变。全面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突出学生对江西红色资源和革命传统教育实践体验、突出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体验、突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训,把这“三个突出”贯穿到实践教学全过程。积极探索“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实践教学新路径,把实践教学纳入考核评价的范围,全面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为破解实践教学的现实难题积累经验。
(五)推动管理模式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与建设,既涉及教师和学生,又涉及教学和管理。为此,推动课程改革与建设必须在管理模式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学校以及各学院、实施该课程教学与建设的学院之间,必须创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形成相互有效的联动与合作,既保障课程改革与建设获得有力支持,又能对课程改革与建设做到实效监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必须高度重视和帮助学生打牢共同思想基础、端正政治立场和前进方向、砥砺品德陶冶情操、激发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践紧密相连。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政治信仰、过人的业务素质,就需要我们坚持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引领,加强师德修养、坚定政治信念、提升业务水平,建设一支师德好政治强业务精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一)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师的道德境界与水平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升自我道德水平。教师工作的本质就是通过教育手段对学生的身心产生积极影响,使其获得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自身德性塑造学生的人格特质与精神品质。人们常说的“为人师表”、“师德为先”、“身正为范”,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无论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还是一名普通的教师,都必须从这个高度来反省自身的德性,锤炼与锻造自身的德性,尤其是专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更是不能例外,更要率先垂范。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教师自古以来就被视为道德的楷模、德行的标兵。虽然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当下师德师风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我们不能随波逐流,听之任之,更不能默认这就是我们时代的道德水准。要敢于在当前社会价值观多元、道德失范的社会环境下做道德的倡导者和示范者,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承担自己的道德责任,严守自己的道德追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不断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教书育人,以德育人。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日常的、平凡的、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锤炼自身品德修养,把师德修炼贯穿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高尚德性的养成和品质德性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过日积月累的功夫才能成就。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仅仅把“教学”看作是本职,而要把“教育”看作是自己的职责,用心、尽心、全心育人,把教学当生活,把教育当终生事业,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入手,不懈地进行自我修养,提高自我德性品质,在学生面前树立起伟岸的师德丰碑,用自己的师德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引领学生。
(二)加强党性修养,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时代青年,使广大同学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使学生受教育,教师自己要先接受教育;要使学生被感动,教师自己要先被感动;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自己要先有所感悟。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取得成效,需要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质的教师队伍。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要提高认识,从思想深处认识政治理论课课程的重要性;端正态度,以更加严谨负责的教学风貌展开工作。“知是行之始。”只有当广大思政课教师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对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有自觉意识,才能自觉地切实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与建设。
第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与业务水平。理论要能说服人,不仅理论本身要正确,而且掌握理论的教育者对于理论要有坚定的信仰和较高的理论水平。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首先要求我们的专任教师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头脑、进思想、进内心,要做到真讲、真信、真做。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要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要把抽象、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活泼的生活现实有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象牙塔里的抽象理论,而是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结合的具体理论成果。广大专任教师一定不能囿于书本、固守书斋,而是要以生动的事实、具体的数据、可信的实例,让同学们受到最现实、最深刻,甚至是终生难忘的的思想教育。
(三)加强理论研究,提升教师的职业业务素质
理论之树常新才能常青。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党旗上开始,党的理论创新就从来没有停歇过。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更是赋予党的创新理论更强的生机活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对广大高校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对该课程的专任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业务要求。
第一,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提高教师的基础理论素养。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仍然是思想之基、理论之源。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只有深入掌握、全面吃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才能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讲深、讲准、讲透,为此,就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行长期、深入、细致的研究。
第二,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研究,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依托学科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任教师,要把课程讲深、讲准、讲透,就需要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能够全面把握当前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发展的新观点、新思想和新论断。
第三,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出理论硕果。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是一个硬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多、范围广,理论创新成果多、时效性强,要让该课程真正为广大学生喜闻乐见和真心接受,就需要广大教师直接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心得转化为教学内容。
全面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不断加强课程建设,要求高校党委行政一定要在政治上高度重视,在思想上统一认识,在组织上提供保证,在经费上提供保障,抓住机遇,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与建设上台阶上水平。
(一)把握正确方向
各高校要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吃透精神、深入实际,做好顶层设计、总体部署和高位推进,及时处理教学改革与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按照党和国家的有关要求有条不紊、深入扎实地全面推进。
(二)提供经费支持
古语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就是物资保障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与建设,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最新成果、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将抽象的理论生动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理论的问题生活化,这就必须让师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与建设必须在得到学校经费的充分支持下才能真正有所进展有所作为,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其实,与理工科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投入并不大,有的思政课老师说,投入不投入,不是一个能力问题,主要是一个认识问题。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希望那些认识不到位的高校在思想上有新认识,在行动上有新举措,为思政课改革发展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工作、“暖人心”的工作、提神鼓劲的工作,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与建设有充足的经费保障。
(三)健全教研机构
各高校要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该机构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研究机构,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依托单位,在经费、人员、硬件配备等各方面享有与学校其它教学科研二级机构同等的地位和待遇。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负责人遴选配备和培养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的性质、特点和工作需要,真正选拔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懂管理并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背景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的负责人。
(四)解决教师待遇
各高校要进一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岗位津贴、课时补贴等纳入学校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平均收入不低于学校相关专业院系教师的平均水平。要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在培训进修、考察学习、职称评定等方面,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向思政课教师倾斜。要善于通过待遇这个抓手,稳定和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
总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和建设,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持,步子快一点,力度大一点,集中到一点就是要体现在实际效果上,千方百计地促进思政课育人质量提升、教学效果提升、思想武装提升,使同学们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立志成才、建功立业!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
[3]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年.
[5]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2年.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
(责任编辑:余小江)
① 本文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朱虹同志在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开班仪式上所作的报告(2013年11月27日,南昌,江西师范大学)整理而成,标题为编者所加。
2013-12-23
朱 虹(1957-),男,湖北洪湖人,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文化改革与创新。
G641
A
1000-579(2014)01-0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