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绮科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职责、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到班级管理和建设日常工作中,从而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开发自我潜能,实现心理素质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目前,高职院校实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严重缺乏,尤其是高职院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两名。但是,高职院校的实际配备教师人数却参差不齐。因此,要解决当前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短缺与学生心理发展急切需要之间的矛盾,较有效的途径是重视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建设,使他们成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力量。教育部要求,班主任、政治辅导员不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也要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中发挥作用。
据统计,全国大学生中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很高。部分学校的抽样调查表明,有20%以上学生有心理问题,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绝大多数的研究表明,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在20%~30%之间,少数研究还高出30%。然而,高职学生又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正确、合理的认识,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里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大部分不愿意去心理咨询室、不愿意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场所及心理咨询设备的使用率非常低,没有真正实现它的价值。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高职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去心理咨询就是有病,不敢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同时惧怕舆论的压力而对咨询望而却步。
因此,要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改变高职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认识和传统观念。学校除了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还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力量,利用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频率高、亲密度大的特点,加大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让学生走出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误区。
传统观念上对辅导员、班主任的定位,通常是班级学生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教育者,很多时候被简单地理解为完成学校和领导交代的工作、做好常规工作即可。如果仅仅是将原有的知识经验灌输于学生,以教师的“权威”强加于学生,以时间的叠加和经验的积累作为自己的工作成绩,那么这样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就难于成长、难于专业。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从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从权威型向民主型和激励型转变、从经验型向专业型和专家型转变成为可能,为辅导员和班主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供了契机,并搭建了平台。
辅导员和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能够更快更全面地普及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向高职学生全面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能够改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传统认识,树立正确、辩证、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感和依赖感。这无形中就会促进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促使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设备投入的增加,形成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提高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信任度。
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做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打铁先得自身硬”。首先,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提高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提高到关系学生健康成长、社会稳定、民族振兴的高度上来,确确实实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其次,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技能与班级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能对心理状态进行自我调节。再次,班级管理者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教师职业具有示范性的特点,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楷模。因此,辅导员和班主任首先要以健康心理、高尚人格、模范行为来感染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应模范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诚信,作风清廉,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衣着整洁得体,性格开朗,注意自省、自察、自纠,使其人格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只有这样,教师行为才能更好地释放出“正能量”。
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土壤”。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首先要通过成长、成才和专业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优势,树立学习信心和决心。其次,引导大学生积极地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自己去规划自己的人生,并教育引导他们为之努力奋斗。再次,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采用“小目标”“小步骤”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一步一步体验到成功并不困难。此外,实施民主管理,创设民主的班级氛围,教师要民主,经常倾听和采纳学生的心声或建议。最后,创设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辅导员和班主任经常开展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往,融洽师生关系,形成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的班风。
第一,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联络员等制度。指导班级心理委员、心理联络员主动策划和参与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我做起,感染与影响身边的同学,帮助同学们乐观面对学习、生活、就业的压力,同时充分发挥他们心理“气象预报员”的作用。
第二,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周活动。通过专栏、橱窗、校园广播、故事会、海报、板报、漫画、心理剧表演、心理案例剖析文集、知识竞赛、校园心理健康网站、心理健康问答手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建设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
第三,采用请进来的办法,邀请校内外、区内外教育心理专家进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或开设专题讲座等,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采用走出去的方法,如组织大学生进社区爱心体验等,加强学生的心理实践活动。
第四,开展团体辅导活动。根据本班级建设目标或规划,依据不同年级、性别、地域学生的心理规律与特点及当前学生遇到的成长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层次化,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团体辅导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