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大职教”发展状况调研

2014-04-17 07:05:57张明德翁晓波刘大文
教育与职业 2014年36期
关键词:职校职教深圳

张明德 翁晓波 刘大文

本文定义的深圳“大职教”,是指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由市教育、人社、文体旅游、民政等各系统举办的,以培养各行各业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包括全日制、非全日制学历和非学历在内的公办、民办中高等职业教育及职业培训。深圳建市30多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如何,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多大,新形势下深圳职业教育如何改革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弄清楚。本课题经深圳市政协主管领导批准,由市中华职业教育社立项并组织实施,采用实证研究方式,旨在系统摸清35年来深圳“大职教”发展的具体情况,重点聚焦深圳“大职教”的资源现状、发展特色、存在问题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调研计划由基础组和访问组分别实施。基础组主要运用历史调查法和文献调查法,辅以问卷和专题座谈的方式,先后向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和行业协会及典型学校发出调查问卷327份,在职工密集的宝安、龙岗和龙华新区组织了12场139人参加的小组访谈会。访问组重点走访了深圳第一职业学校、第一职教集团、第二职业学校、携创技工学校、海龙教育公司等单位,举办了全市职业学校校长调研工作座谈会,多维度丰富调查样本数据。此外,访问组还先后赴重庆、澳门和南京参观访问了近10家典型职业院校,作为本课题进行比较研究和借鉴的外部样本。整个调研活动历时半年,结果如下。

一、深圳“大职教”资源状况及发展特色

1.资源状况。截止到2013年,由深圳市政府投资建设的全日制高等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分别有3所和22所(含技工学校2所),3所高职院校分处南山、龙岗和福田,22所中职校分布在除大鹏新区之外的9个行政区,每区2~4所不等。由市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非学历职业培训和成人教育机构有702家,其中,属市、区两级教育局批准的非学历民办职教、成教机构419家,属市、区两级人社局批准的职业培训机构283家。近十年来,深圳政府对公办职业院校的基本建设投资有了大幅度提升。2005年以来,深圳市政府共投入40多亿元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职业院校,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家级实训基地30个,市、区两级财政支持建设的职业教育校外公共实训基地30多个。

调查表明,深圳全日制中高等职业教育总体发展平稳。第一,全日制公办职业院校年度招生规模增幅较小。以2012年为例,全市22所公办职业技术学校共计招生1.22万人,为全市高中阶段学校当年招生数3.75万人的1/3、全市普通高校当年招生数2.58万人的1/2。全市公办职业技术学校当年平均每校招生仅为545人,2012年前后年度数据基本与此数据持平。第二,在校生规模相对较小。2012年全市22所公办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规模总计为3.21万人,为全市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10.97万人的1/3,高职学校人数占全市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7.56万人的1/2。第三,毕业生相对较少。2012年全市公办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共计0.95万人,为全市高中阶段毕业生3.19万人的1/3,高职毕业生占全市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1.83万人的1/2。上述数据表明,深圳中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只相当于全日制普通教育办学规模的1/2左右。

2.发展特色。总体来看,深圳职教事业起步较晚,从无到有,在短时间内获得了长足发展,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政府对职教事业的高度重视。例如,深圳市政府去年批准实施的《深圳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不仅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大,而且经费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今后几年,每年年度新增的教育经费将超过50亿。雄厚的资金投入使深圳现有职教资源存量不断得到优化。“不求办多,只求办精”,在一定程度上不失为深圳职教发展的一个特色。

第一,学校数量不多但优质示范校比例较高。深圳现有的22所中职学校中,国家重点校5所,省级重点校2所;技工学校中的国家重点校2所,省级重点校2所。也就是说,深圳省级以上重点示范校为11所,占全市职校总数22所的50%;现有3所高职学校已有2所进入国家级示范校,占高职校总数的70%。深圳中高职学校重点示范校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城市。此外,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已达到22个,组建中等规模的职教集团2个,这些资源在深圳职教改革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第二,学校数量不多但职教品牌的创新较多。例如:闻名省内外的新鹏职高的“工学交替”模式;闻名全国电大系统的开放职校“双元制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享誉全国中职系统的第二职校创维校区“厂中校”模式;被教育部命名的宝安职校“契约型、厂中校、六层推进、三方受益”模式;被全总命名的广东省唯一一家“全国总工会农民工技能培训示范基地”等。

第三,学校数量不多但技能大赛所获殊荣不少。在近几年全国职业院校系统技能大赛中,深圳成绩屡居全国前列。例如:2012年获得一等奖14项19人次,二等奖20项21人次,三等奖27项40人次;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上,深圳荣获一等奖4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7个、优秀奖24个。

第四,学校数量不多但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数量庞大。从民办培训机构的调查结果来看,深圳民办职业培训撑起了深圳“大职教”的半壁江山。目前,经市、区教育、人社、文化、民政等部门注册的培训机构(含成人学校)中,44%为公民个人举办,45%为民营企事业单位举办,约11%为行业协会和大型国企举办。在市人社局注册的222家培训机构,年培训量高达70多万人次,占全市年培训总量近50%。深圳民办职业培训的特点是不限户籍,不论身份,面向人人,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二、深圳“大职教”的问题及原因

1.深圳职教资源严重不足,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极低。一是中高职院校数量较少,规模偏小。深圳现有22所中职学校中,市教育局主管的19所中职校是深圳职教行业的主体,中职技能人才年平均贡献率约为1.6%。2011年,深圳高等职业院校招生15141人,毕业12429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2925人,毕业12833人,深圳中、高职每校对社会技能人才贡献率分别为0.1%和1%;深圳高职院校只有3所,在校生38811人。按年需求高技能人才10万人计算,深圳目前高技能人才自给率约为12%,社会贡献率依然处于低水平。二是职业培训能力不足。深圳职业培训机构的绝大多数规模小,实力弱,层次低。从办学规模来看,年培训量在500人以下的占40%;500~1000人的占20%;1000人以上的占39%;万人培训量以上的约占1%。从教学场地来看,500平方米以下的占37%,500~1000平方米的占29%,1000~5000平方米的占28%,5000平方米以上的仅为6%。

2.专业设置偏离产业需求,同质化、普教化、碎片化倾向严重。调查显示,在3所高职院校已开设的近80个专业中,计算机、电子、通信、市场营销、媒介、设计、消费品生产、物流等近10类专业的重复率为100%;管理、人力资源、行政、汽车、工程机械等5类专业重复率为70%;22所中职校有近八成学校重复开设计算机、通信、电子、市场营销、媒介、设计、消费品生产、物流等10个专业;近五成学校开设财会、金融、动漫、珠宝等六个专业,普遍不开设或很少开设生产一线所需要的车工、焊工、裁剪、电工、模具等专业。调查还发现,有的中职学校还开设了所谓的“国际班”,其实是为了满足少数有国(境)外教育消费需求、希望获得国(境)外大学文凭的户籍家庭子女提供的有偿教育服务。还有些学校内设“高考补习班”,为参加高考的学生提供“恶补”服务。上述教育形式在多数培训机构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龙岗区的培训机构培训量每年达到40000人次,而实际为一线技术工人提供的培训每年不足2000人次。

3.深圳职校在省一类、国家一类和世界技能大赛中处于落后地位。国家级技能大赛分为国家一类和国家二类,国家一类指跨行业(包括各级各类工业企业、服务行业、科研院所、职业院校)举办的大赛;国家二类指国务院某个部门单独举办的大赛。深圳近年来获得的全国技能大赛奖项属于国家二类技能大赛奖项。2012年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省级一类大赛)有63个职业、77个组别,深圳职教界获得前三名的仅3人,而广州市职业院校获得前三名的共64人,远超过深圳职业院校获奖人数。2012年世界技能大赛中,广州职业院校获3项奖,深圳职业院校获奖为0。2013年德国莱比锡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广东省职业院校参赛者获奖8人,其中6人为广州市职业院校学生获得,深圳职业院校获奖仍然为0。

4.民办职业教育受歧视,发展前景堪忧。民办职业院校在建校申报校名时屡受阻碍,师生没有享受与公办院校师生同等的待遇,人员培训也受阻。此外,民办职校受歧视还引发办学内讧。调查中也发现,2013年有23%的民办教育机构得到了政府资助,但额度只占民办教育机构总收入的2%。此外,民办职业院校在缴纳税收、经费投入方面与公办学校不平等。

出现以上问题有以下原因:一是用普教的理念办职教。调查发现,一方面,技能人才缺口较大,职业院校毕业生数量不足;另一方面,中职毕业生缺乏顺畅的上升通道,难以进入高职院校深造。二是过分依赖“人口红利”。深圳产业起步于“三来一补”的简单加工业,普通农民工都可以胜任这类工作岗位。充裕的劳工资源使深圳“依赖人口红利”,加上受“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重白领、轻蓝领”等观念的影响,“普高热、大学热、出国热、白领热”蔓延。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低人口质量的持续将会衰减人口红利。我们已经从技工时代步入高级技工时代,普通技工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型产业需求。只有通过教育培训和再培训,才能使人口红利水平得到维持。”三是利益大于公益。职教行业存在强劲的逐利行为,即在专业、课程、教材等技术层面出现以模仿、抄袭为代表的低投入、高效益、小风险的发展方式,导致职教办学同质化、企业连年“技工荒”。行业的逐利行为使政府部门利益获得了合法土壤,导致部门分割、各自为政。四是体制制约活力。公办学校一直沿袭政府“行政化编制”和“体制化管理”,教师成为“准公务员”式的特殊群体,师资队伍丧失了更新机制和活力。教师绝大部分来自普教,缺少必要的职教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行业交流、技能比赛和教育教学研究风气淡薄,缺少全市统一规范的专业评价机制、评价标准以及开放透明的社会化、大众化监评机制和途径等。这些造成深圳职教总体资源存量偏小,能量不足,质量一般,社会影响力偏低。

三、加快深圳“大职教”发展的对策建议

1.整治存量,规划增量,逐步扩大职教资源总量。建议摆脱“以户籍人口(200多万)为职教发展规划依据”和“规划部门化”倾向,面向近千万常住人口,以“大特区、大产业、大视野”规划“大职教”,从源头和顶层解决深圳职教“存量偏小,能量不足、质量一般”和发展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将职教增量重点放在人口和新产业密集的新兴工业区(功能区),实现深圳职教的大手笔、高起点、跨越式发展。

2.放开限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办学。职教资源采用市场配置模式,一是可以激发办学热情和投资热情;二是有利于增强公办学校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三是可以提高职教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益,避免政府教育投资的浪费。建议积极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办学,特别将专科起点、万人规模的大职校作为发展重点。政府采用“负面清单”方式行使审批、监管和服务职能。应切实转变对民办职教的态度。具体来说,在教育用地、资金分配、教师薪酬、师生补贴、人员编制、职称评定、评优奖励、税费征收等方面停止使用“双重批准”;清理废除“土政策”,并以“正面清单”的方式,严格约束政府监管行为,用制度保障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

3.构建管、评、办分离的“大职教”监管体制。调查发现,多年来政府部门多头管理造成管理混乱,上级部门对于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教师配置、课程标准、质量评估甚至教研教改等都要用“红头”(文件)或“口头”(指令)加以干预,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为此,建议全市建立由职教专家组成统一的督导评估委员会,为学校提供指导、帮助和咨询服务。

4.积极试验探索“产教深度融合”和“现代学徒制”新经验。实践证明,我国校企合作的最大难点是政府与社会各方包括行业、企业、学校、社区组织的职能定位、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不明晰。为此,建议政府适度放权,还权于社会各方,充分利用特区“先行新试”的有利条件,在现有两个职教集团框架内大胆颠覆传统思路,进行校企联合招生、工学交替和现代学徒制的创新性试验,为全国职教深度改革提供校企合作方面的新鲜经验。

5.建议以“大学生回炉”方式逐步改善深圳人力资源结构。每年涌向深圳求职的内地大学生不下20万,可以对这部分大学生进行长、短不同学制的“回炉再造”,好处如下:一是有利于改变深圳现行劳动力结构,提高企业技能人才的匹配精度,增加作为经济发展重点城市的人力资本存量;二是有利于加大新兴技术职业的开发力度,催生智力密集型产业成长;三是有利于发展应用性高职教育,倒逼中职教育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四是有利于城市管理者树立全面人才观和城市发展观;五是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6.以地方法规形式,保障来深农民工及其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议政府以新型城镇化、城市化、现代化为契机,重构深圳现代化“大职教”体系,即在投资建设职业教育和培训实体的同时,顺应“大数据”时代要求和广大来深圳的建设者的需求,运用无线网和云技术,积极构建深圳职业技能网络学校、网络课程和网络视频学习平台,为来深圳的建设者创造学习新天地。与此同时,应加快完善进城农民工学习培训的若干优惠政策和法规保障,积极推进教育公平,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学习体系。

猜你喜欢
职校职教深圳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现代装饰(2020年11期)2020-11-27 01:48:12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0
我的职校我的梦
深圳
汽车与安全(2016年5期)2016-12-01 05:21:56
深圳医改破与立
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4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38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亚太教育(2015年18期)2015-02-28 20:54:40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本式”中职校社团活动之新探索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
“三本”转为职教需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