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探析

2014-04-17 07:05:57滕小艳谭璐
教育与职业 2014年36期
关键词:理工科人文精神人文

滕小艳 谭璐

“人文素养”一词,可以追溯到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该运动否认神的地位,提出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当代社会,人文素养被赋予更多的时代意义,主要是指人文科学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以及其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和中心的精神品质。其核心意义依旧指向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种对人的关注和对生命的关怀,可通过文史哲学、绘画、音乐等形式表达出来。

人文、艺术、科学是人类精神的三大支柱,科学在当今社会得以蓬勃发展,人文素养却远远滞后。而承担“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基本功能的各大高校,在人文素养方面的弱化、缺失,成为其发展的短板。教育部文件明确表明,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之一。杨叔子院士曾说过:“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打就垮;而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打自垮。”

一、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概观

为了解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情况,本文对广西科技大学和柳州职业技术学校的4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8份,有效卷100%。通过整理和分析发现,很多理工科学生看重人文素养,但是大部分学生未能积极主动地去提高人文素养,把人文素养当成专业外可有可无的辅助品,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存在很大提升空间。目前,理工科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不足表现为:

(一)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

杜威认为:“知识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不是因为它是关于过去人类的产物,而是因为他在解放人类智力和人类同情心方面做出了贡献。”调查发现,理工科学生缺少基础的传统文化知识,除了专业书籍外,他们对其他书籍特别是人文类书籍涉猎较少,甚至有16%的人几乎不看人文类课外书;每个学期看3本以上文史哲、绘画、音乐等人文作品的学生比例不足28%;在购买人文书籍方面,仅有45%。问及“四书”“五经”具体内容时,仅有38%的学生回答正确。

(二)人文精神缺失

科学给人真,人文给人爱。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是对人类和生命的关怀,人文素养包含的对人的重视和价值的肯定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爱和悲悯情怀。然而,调查发现,68%的学生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大于热情,加之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我行我素、任性而为的现象较多,缺少为他人考虑的奉献精神。在“什么是情商”这一问题上,50%的学生表示不是很清楚,只有27%表示“了解,并能在生活中体现出来”。

人文精神的核心体现是爱,不仅是亲人之爱,还应包含儒家所说的大爱。高校学生人文精神缺失还表现在同学之间沟通不畅,人际交往出现障碍,容易与他人发生矛盾。问及“与室友发生矛盾时怎么办”这一问题时,9%的学生表示“主动与对方交流,打开心结”,25.7%表示“一定要等到对方找自己再道歉”,54%“看矛盾情况而定”,也有一些表示“看他(她)与自己的关系而定”,还有2%表示“无所谓,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影响”。

(三)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不足

理工科高校缺乏“科学、艺术、人文是一个整体”的思路。在科技兴邦的大浪潮下,许多理工科高校认为科技才是最重要的,艺术、人文不过是闲适生活的附属品。然而,艺术、文学的作用并不简单,“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一个人的艺术审美情趣是很能体现他的品德高尚还是低下……艺术精神是人对社会,对人生意义、价值的一种理解,一个人爱好什么样的艺术,很能反映这个人的品德。反过来,我们通过对艺术的欣赏,不断地来陶冶性情,也可以使我们对人生的价值不断有新的体验。”

理工科高校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的不足,表现在高校学生在审美趣味,如书籍、电影、电视节目选择上的不足。经调查,在电视节目的选择上,72%的人只关注八卦娱乐新闻,只有13%的人选择科教、智育节目。对于电影,外国大片成为热门首选,达80%,而国内爱国教育电影如《飞天》等,只有15%的人表示愿意去看。

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的不足,还体现在学生行为规范、仪表风度的不文明上,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衣着怪异、特立独行,随地丢垃圾,不注意公共文明,满口脏话等。仁者爱人,冯友兰认为儒家思想中的礼“意味着仪式,礼节,或社会行为准则”,从儒家传统角度出发,不遵守规则的人,其人文素养也是不够的。

(四)理想和信仰的缺乏

对中国人来说,信仰的作用是“认识自己,连接世界”,而中国人的信仰本质是“爱,是救赎,是和谐”,信仰可以和理想一样,成为人生的灯塔。在调查中,21%的学生表示有信仰,64%表示迷茫,9%不清楚信仰是何物,6%明确自己没有信仰。李光耀曾表示,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变化取决于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中国的下一代有没有信仰。信仰关系着国家的命运,信仰的缺失理所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

人文精神的缺失,还表现在上进心不足,对前途缺乏信心和勇气以及自尊心、羞耻感的缺失等方面。例如,一些经济困难学生挂科、逃课的现象也屡见不鲜,部分学生为了获得助学金,不惜伪造贫困证明,夸大家庭困难程度,进行拉票等。

二、理工科高校人文素养缺乏的成因

(一)现行教育体制的不合理

教育制度造成人文素养缺失的表现在于高考文理科分班。中学生在求知欲强盛的年龄,因为分科的原因被限制在文科或者理科两个“独立”的教育系统内,理工科学生对文学的涉猎范围被大大缩减,思维和视野被局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古代,“大学”有两重意思,一是博学,二是“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称之为“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虽然“大学”的含义古今相去甚远,然而,高校培养博学之材,为社会提供栋梁之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宗旨和古代的“大学”之意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在现今学科驳杂的大学里,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而新学科所带来的人文气息不足,渐渐造成了高校人文素养的缺失。例如,2013年下半年,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引发争议,有人叹息汉语失落了,有人力挺大学进行改革,对文科在高校的地位及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重新被审视。

(二)国家经济发展对理工科的重视

目前,国家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飞快,而做出卓越贡献的首推工业的发展,服务业的比重也在渐增。学生的就业率成为高校教育质量高低的指标,就业的好坏作为专业开设与否的评价标准。经济效益转化快,就业面广,工作职位提升空间大等诸多因素,使理工类专业成为学生、家长热捧的“香饽饽”,也使家长、学生重理轻文,形成文科无用的观念。

(三)网络对人们信息交流方式的影响

据新华社报道:截止2013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达4.64亿人。网络带来了知识、技术的更迭,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但也产生了不良影响:网络游戏、电视剧、电影等迅速扩张其领域,信息传播被娱乐、购物网站、八卦甚至虚假新闻覆盖,而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传播却如老人般步履蹒跚。在调查中,每天使用手机聊天、浏览网页至少7个小时的学生达35%。个人沉浸在网络虚拟世界,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减少,“指尖的风采遮住了身边的风景”,古人“来者日亲,去者日疏”的人际交往方式被淡化。媒体调查发现,在50人就餐的小餐馆,只有一人不玩手机,原本聚餐以增进情感交流的群体沟通方式渐渐被手机取代。且不说过度依赖网络、手机对身体的不良影响,“还有与现实疏远,为人意气消沉冷漠,缺乏时间感……依赖手机会使人们的独立生活能力每况愈下,最后造成情绪不稳定、易怒、多变、没有自控能力、沟通能力差等后果。”网络对人文素养的积极影响不能被否认,然而,在八方覆盖而来的信息选择上,社会和个人都有可能出现偏差,特别是虚拟世界里缺乏情感与爱的交流方式应引起思考。

(四)校园人文氛围淡薄

理工科院校在培养学生方面,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往往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在问及“你认为校园人文活动存在哪些问题”时,50%的学生认为“活动少且覆盖领域狭窄”,49.9%认为“内涵不深刻,参加后感觉没什么收获”,28%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创新不具吸引力”,还有30%的人选择“宣传欠佳,影响力不够,活动本身挺有意义”。事实上,不少的高校活动内容重复,形式雷同。就“讲座”这一话题进行调查,89%的讲座与理工科专业有关,而文学修养、养生保健、修身养性、仪表服装类的讲座不足10%。在“被讲座”时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有待加强,单调乏味、理论性太强、艰深难懂的内容有待改良,主讲人的表达方式有待提高等。

三、提高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一)提高文化课程的地位

高校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点在于提高文化课程的地位,树立科学、艺术、人文是一个整体的思想。在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学科的建设、资源备置都倾向于回报率高的专业,折射出部分高校重实用轻人文的功利性短视,也凸显出理工类专业的工具性。我国大部分高校未开设“大学语文”这一课程,而“大学语文教材中无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都是跨越时空闪耀不朽魅力的经典之作,浸透作家深挚的公共关怀与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散发丰沛的人文精神……青年学子放弃学习大学语文,或许会割裂人类薪火相传的文化体系,亦会造成传统优秀人文精神出现断层。”2013年,北京《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中,将高考语文和文(理)综分别调高30分和20分,并在语文学科中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这是课程改革的新气象。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1.提高教师修养。“为人师表”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使自身有知识,有文化,有涵养,有气质,带动人文教育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2.增强招聘教师专业的多样性。高校在招聘过程中,特别是招聘学生管理职位时,应摒弃必须要求理工科背景的理念,招聘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优秀教师,提高教师专业结构的合理性。

3.加强专业教育中人文知识的渗透。学科之间有相互促进的作用,理工科教师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知识,讲好科学发展史中体现出的人文精神,让学生感受先人的人格魅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增强学校人文氛围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因此,营造氛围浓郁的人文环境以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意义重大。“三个课堂”理论已经提出多年,研究成果丰富,然而,其实践却远落后于理论研究。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强调格调和内涵,提倡用精练、高雅、有内涵的活动来熏陶学生,如举办人文专题讲座,从思维能力、欣赏水平等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四)强化社会人文辅助功能

1.体现在企业招聘要求的改变。热门行业成为家庭、学子热捧的对象,而经济回报率较低的文科性质专业则是冷锅冷灶。因此,就业需要国家进行调控,企业的招聘应增加文科类专业的岗位,不可单纯地以企业效益等功利性目的作为岗位设置的标准,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重视文科专业的力量。

2.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在社会转型期,特别是当下改革的“深水区”中,金钱至上、经世致用的观念较为流行,诚信、道德等被边缘化,物质构建和文化构建并未实现真正的并轨。因而,只有社会达成共识,才会引起人们对人文素养的珍视。

四、小结

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是漫长的、持续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创新思想。范仲淹曾说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理工科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对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认定中,这才是人文素养最后的落脚点。

猜你喜欢
理工科人文精神人文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车迷(2018年11期)2018-08-30 03:20:28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14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