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职教体系构建研究

2014-04-17 07:05刘瑞平
教育与职业 2014年36期
关键词:职教职业院校中职

刘瑞平

2014年5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据此可以把握现代职教体系的三个基本内涵:一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二是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协调发展;三是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要求,到2015年,我国将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已从体系架构、重点任务、制度保障和机制创新等几个方面对发展现代职教体系做了总体部署和顶层设计,在这个大框架下,各地从本区域实际出发规划职业教育体系的布局结构。可见,构建区域职业教育体系,也是现代职教体系的基本要求和具体内容。相对于现代职教体系庞大的整体,构建区域职教体系容易理清思路和操作,在区域内也易于完成现代职教体系三个基本内涵所蕴含的任务。对于职业院校特别是地方职业院校来说,将其任务具体分解、局部操作、区域构建,可操作性更强。可以说,构建区域职教体系,将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一、找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彰显区域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联动性,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势必影响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专业建设,影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设置。对于职业院校来说,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选题太大,难以把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选题相对集中,方向明确。

1.优化职业院校专业配置,选准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角度。职业教育的专业体系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必须以服务本区域当前的产业结构调整为出发点。职业教育要着眼于地方经济社会的特征,根据本地区转型升级的需求,加强与地方产业、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相比,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存在文工科结构失衡、专业同构、专业缺位及专业落后等问题,这与政府的重视和投入程度、办学体制机制的灵活性、办学实力的强弱等都有一定关系。职业教育要想获得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必须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专业设置。地方职业院校要依托本地区产业的发展,加强与本地行业企业的沟通,做好充分的调研分析,找到专业发展方向,找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使专业配置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挂钩。在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天津等职教发达地区,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建设能较好地与区域产业发展融合,既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也使职业院校越办越有特色。好的职业院校,其专业的设置和发展与本地产业发展保持良好的适应性,能聚焦、服务于区域经济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并通过专业设置的优化组合获得较大的生存空间。

2.根据本地产业发展需求调整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规格。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分析当地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了解市场需求变化以及对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并根据实际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培养的人才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区域内调整人才培养规格,一是便于根据本地需求进行具体操作,操作相对简便,指向更为明确;二是便于进行高、中、低层次的梳理。中、高等职业教育虽然都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在层次上有一个由低到高的提升过程,需要根据本地实际确定各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3.不断促进校企合作,推动职教课程体系改革,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校企合作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体系改革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产学研一体化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工学结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队伍,这些都是现代职教体系框架内要细分研究的内容。校企合作与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更易于在区域内实施。校企合作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内涵与办学水平的最佳途径,但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尚处于较浅层次。职业教育要大发展,校企合作就要更深入,校企合作的模式也应更完善。应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相互渗透,建立横向联合体,促进职业院校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鼓励企业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深度融合的关系,而这些都需要地方政府主导,学校、企业共同实施,明确相关的责、权、利。课程体系改革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应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建设职业分析、工作分析、职业资格分析、教学分析以及个人发展目标相结合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上述各种分析在区域职教体系范围内结合具体的工作情景更易找到分析的起点和基础。

二、把握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融合度,彰显区域职业教育的协调性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满足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需求,服务一线劳动者的职业成长。”目前来看,做好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是当务之急。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模式,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是两段式,通过相应的入学考试,由中职和高职学校分别按照学制年限进行教育,主要有“3+专业技能证书”、对口自主招生、中高职“三二分段”等模式;另一类是一体化模式,由部分省市地区采用“中高职五年一贯制”模式培养学生。中高职衔接的开展受地域的限制,现有条件下跨省区的衔接极为少见,目前开展较好的衔接大多是区域范围内的衔接。

1.区域内能做好中高职衔接招生及教学的最优安排。现在的高考和中考都分省市进行,并非全国统一的考试,在这种考试及招生制度下,要开展全国性的中高职衔接几乎不可能,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区域内进行合理的中高职衔接。在构建区域职教体系过程中,各地市可以根据本地职业院校的办学情况和考试情况,选定衔接的学校及专业,确定衔接的方式、规模以及招生的批次、分数线,以促进衔接,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区域内打通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的通道,一是可操作性强;二是能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利用高职、应用型本科的优质资源,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报考职业院校。

2.课程体系的衔接是区域内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中高职衔接由于涉及不同的学校、专业、学生,衔接难度很大。课程体系的衔接既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也是中高职衔接的最大难点。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是本地区职业教育的龙头,由高职学院与地方职教行政部门协调,联合本地中职学校携手共建,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做出较明确的框架指引,能避免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出现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重复甚至倒挂的现象。中高职的衔接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教材内容的衔接,因此,可以采取区域内教学管理部门统筹的方式,针对当前教材存在的一些问题,由中高职院校合作编写教材,做好相应的分工,并组织相关的行业、企业专家设计教材内容,使中高职教材内容衔接少走弯路。

3.区域内中高职衔接模式需要创新发展。目前国内中高职衔接并不顺利,主要原因是:中职学校希望借助与高职的衔接扩大影响力,对中高职衔接表现出来的积极性较高,但缺乏高职教学经验;高职院校则更倾向于招收普通高考学生,对中职生源认识不足,对中高职衔接兴趣不大。另外,目前的衔接是一所高职学院对几所中职学校,相互之间缺乏了解与协调,衔接的融合度往往不能令人满意。

从中高职衔接的外部形态来看,有体内衔接和体外衔接两种。体内衔接是指某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大专层次和中专层次的衔接,如江苏、上海等地“一所学校两块牌子”的做法。这种衔接能较好地解决统筹中职与高职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衔接等关键问题,但违背了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不得单独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相关规定。体外衔接是指不同学校、专业及学生的衔接,这种衔接从学制、招生方面看易于操作,但给课程衔接带来很大的困难。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中高职衔接采取体外衔接的方式,即学校在专业教学上采取统一的教学课程,按教学计划实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复学习,牺牲了学生的利益。

能否跳出现有衔接圈子的束缚,实现中高职的有机衔接?在区域职教体系内,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既不突破政策限制,又能变体外衔接为体内衔接?笔者以为,有条件的地市可以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统筹,以高职院校为培养主体、中职院校为实施主体,双方合作建设本地市中高职衔接实验基地,在区域范围内全面开展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并主要开展自主招生、“三二分段”及五年制连贯培养的衔接。高职学院可以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安排人手,依据专业集中打造中高职衔接实验基地;各中职学校则以重点专业为基础,与高职点对点、点对面地开展强强合作。各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由实验基地统筹安排,中职与高职在同一平台上共同参与,从而有效避免某一方参与度低或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其他方面如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评价机制、师资队伍、行业指导等都可以在实验基地这个大平台下实现较好的衔接。各省市职教主管部门应鼓励职业院校结合本地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大胆实践、创新中高职衔接的模式,这也是构建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三、满足受教育者终身发展的学习需求,彰显区域职业教育的终身服务性

职业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最直接、最优先考虑的是人的生存与发展。在强调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就业功能的同时,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关注受教育者终身发展的学习需求。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职业教育重视就业导向,学生毕业后马上选择就业,缺少继续深造的选择与机会,职业教育也因此被称为“断头教育”,这种终结性教育没有顾及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为一线劳动者打开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通道,打破原来职业教育“断头路、终结性”的格局。

1.确定区域内职普生源比例,确保区域内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近年来,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职教生源不断受到挤压,家长及学生的意愿均倾向普通高中,倘若不加限制与协调,势必造成普教与职教的严重失衡,不利于培养本地急需的技能人才。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可结合社会家庭升学的意愿和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当确定本区域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生源比例,积极打通本地职业教育继续深造的上升通道,满足学生升学需求,从而确保区域内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坚持“面向人人、服务终身”理念,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职业教育在强调就业导向的同时,必须把育人放在首位,既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更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其学习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中职毕业或高职毕业都不是学习的终止,而是下一阶段学习的开始,不能仅强调“学校—学校”的学习,更要允许“学校—社会(工作岗位)—学校”的学习。区域职教体系内要能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学习通道,使其可以通过连续学习或多次学习来提升知识、技能水平。同时,区域职教体系要建立面向人人的学习制度,创新办学模式和教育内容,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量身定制个性化模块,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方法,为受教育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

3.积极开展职业培训,为本地企业和社会服务。职业教育要回馈地方经济的发展,除了直接向地方输送人才外,还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多层次的职业培训。构建区域职教体系,也应将职业培训纳入其中。这既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彰显区域职业教育终身服务性的必然要求。要着眼于本地经济和社会的需要,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指导思想,在区域内逐步建立与国家职业资格相对应的职业资格培训体系,并使之成为劳动者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职教体系不仅是框架建设或中职、高职、应用性本科甚至研究生的学历沟通衔接,还要深化校企合作,强化职业教育的服务性与适应性,促进课程体系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有力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职业教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按照现代职教体系的导向指引和具体要求,结合地方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实际,统筹安排,多角度、多层次联系沟通,协调发展,构建区域职教体系,使现代职教体系的各项任务与要求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好的落实与完成,从而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打好扎实基础。

猜你喜欢
职教职业院校中职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
关于职业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与着力点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