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超
动力即一切力量的来源,比喻推动工作、事业等前进和发展的力量,泛指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推动力量。一般来说,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一般在求学过程中都以外部动力为主,较少有内部动力,在进入大学后,因为没有类似于高中时期老师和家长的约束和管教,于是丧失了外部动力,从而在大学学业上失去了学习动力,进而很多学生出现旷课、不认真学习等不良行为。
近几年,尽管高职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但高职在大学录取顺序中为统招第四批,其录取分数线最低。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成绩不好,只能上高职,带着这种心理去高职院校报到的学生们,内心有一种失落感,始终认为自己基础差、智力差、能力差,感觉低人一等,从而造成很重的心理负担,导致精神不振,对能否顺利完成学业信心不足。
另外,很多学生进入学校之后,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思想,没有明确的学习定位。有些学生对于学习目标的定位太低,只要求考试过关可以毕业;而有的学生则定位过高,导致理想最终沦为空想而逐渐丧失斗志。
在大学期间,很少有学生给自己制订学习计划,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清楚要学什么,怎么样去学,能学会什么,等等。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对于以后工作用不着的知识就不用去学。同时,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对学习持冷漠、厌倦等态度。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由对象或目标进行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部动力或内在心理就是动机。它引导个体的行为朝一定方向发展且决定着行个行为的强度大小,推动人们发生某项活动。通常情况下,需要能够引起动机产生的内在条件,内在的条件是诱因,诱因是驱使有机体发生一定行为的一种外部因素,诱因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两种,一般而言,个体趋向某种诱因且可以得到满足的时候,这种诱因就可称之为正诱因;相反,个体因躲避或逃离诱因可以得到满足的时候称之为负诱因。学生在日常学习当中,由于成就动机的驱动,有机体可以保持较高的活动水平,以便不断努力达到学习的目标,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也可以冲破障碍,克服困难,所以,成就动机其实是一种正诱因。考试失败则是一种负诱因,为了避免考试失败,很多学生也会勤奋努力,争取通过每一门考试。
对于有学习心理障碍的高职学生,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成就动机水平太过低下,因为这部分学生对于学习通常持消极态度,所以这部分学生不可能去认真寻找一套适合自身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加上平时投入学习的精力及时间不足,学习用功程度较低,不按质、按时、按量地学习,导致学习成绩始终上不去。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机动性较高,致使原本就紧张的机体处于更紧张的状态,注意力和知觉范围过窄,往往出现高状态焦虑,抑制正常思维能力的发挥,降低了学习效率,学习中往往更容易出现错误和问题,考试很容易不及格,最终造成学习成绩不佳,使得学习动力受到很大的打击和影响。
自控能力的另一种说法是意志控制,它是指个人的能力可以左右事件结果及进程,使事情可以朝着与期望目标相一致的方向发展。不同的学生其学习意志控制能力有很大差异,据统计,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其自身控制能力较差,这些学生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冲动、浮躁,只要遇到一点困难和压力,就极易爆发自己的情绪,从而产生放弃的念头,先前下的决心经常会被动摇。现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自我管理与自我组织,在学习的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上有更多的自我选择权,一般都是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及目标,对自己学习的效果进行检查,当发现问题时及时主动联系老师予以解决。可见,要做到这点就需要学生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对自己严格要求,做好自我管理。相反,如果不能够对自己严格要求,控制不住自己意志的学生,就会很容易导致成绩下滑,出现学习心理障碍等。
学生在远离父母的关怀后,心理上会产生些许孤独和寂寞,从而造成学习心理的障碍。部分学生认为上了大学就再也不用像高中那样认真学习了,甚至认为学习是没有必要的事情,从而逃避学习。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感兴趣的课就去听听,自己不感兴趣的课就干脆逃掉,对学习消极应付。这些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往往是谈恋爱、上网吧、玩游戏、聚众打架等,这些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情绪和身心健康,同时,也很容易使学生作出违反学校纪律的事情。
焦点解决模式下心理辅导(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简称SFBT)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最先由美国的学者In⁃soo Kim Berg及Steve De Shazer提出的,和在美国短期家庭的治疗中心一致发展起来的,且同时受到著名催眠大师Milton Er⁃ikson、MRI的短期性策略治疗概念及Bateson的后现代社会及系统观的建构主义带来的影响。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焦点解决模式下心理辅导的发展相当成熟,且广泛运用到心理康复中心、家庭服务、监狱等领域之内,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定。
SFBT一改传统以问题为中心取向的心理治疗模式,始终把握一个信念:做同样的事情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做不同的事情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它将治疗的重点放在来访者寻求其个人改变、帮助学生及未来的发展模式之上,确保他们可以成为自身改变的专家及主导。通常而言,SFBT更注重当事人的资源、经验及力量等方面,希望运用正向的、朝向目标及未来的观点来解决问题的一种积极观点,促使其自身寻求改变,避免受制于问题取向和探求原因的讨论。对于治疗过程中,要及时关注自身可能改变的各项因素,确保治疗目标的合理可行,如此便可减少治疗当中挫折感的产生,可以增加当事人自我效能感,与人本主义相符合。
1.事出并非定有原因,尽量不要探究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背后原因。很多学生会问:“为什么我没有学习动力?”“为什么我的自控能力这么差?”等,这些关于学习心理障碍的问题基本假设,全都指向造成这些明确问题背后存在特殊原因。内在的假设就是通常所讲的事出有因。找出这些原因看起来就可以解决相关问题。但是实际上“焦点解决”认为结果及原因之间的关系比较难以认定,关于问题原因讨论经常会陷入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逻辑关系之中,反而导致了瘫痪,妨碍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因此,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帮助学生寻找学习当中产生的心理障碍的原因,不如进行指向目标,以便尽快找寻到方法的解决之道。
2.充分相信学生可以解决自身问题,以便充分调动其内在的能量。万物相生相克,皆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存在,之所以还没有找到,大多源于“解铃仍需系铃人”,自己的事情,别人或许都无法取代也没法代劳。大多数资源来源于人们自己,人们拥有能够解决自身问题所需要的各项能力。特别是作为辅导的老师来说,更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自身都有极丰富的资源和能力去解决他们自身的各种问题。老师的责任就在于协助那些学习动力不太足的学生,带领他们发现自身拥有的各项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能量,以此来提高其面对问题的自信心。学生是他自己问题的专家,而辅导老师则是教学生来改变的专家。
每一位学生都有使自己改变的力量来改变现状,提升学习能力,当前的困难都只是暂时的,没能解决只是由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待商榷和探寻。因此,辅导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自己能够想象他所期望的生活及学习当中发生的变化和不同,以便产生想解决问题冲动。联系现在和将来,忽视过去,辅导老师帮助学生分析现在已经做的有益的事情,并给学生提供新的对其可能有用的建议。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的属于他自己想要的新的目标。
3.循序渐进,由易于做到的小的改变起步,小改变带来大改变。一般而言,焦点解决模式更看重的是雪球效应,即使是极小的改变它依然看重。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基础,拥有小目标就可带动学生自己去解决行动的动机及信息,特别是首先出现的小变化,只要行动起来就容易成功。因此,老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自身的小改变,发挥出小改变的核心价值,促进小改变的持续发展,使之最终成为大改变。
有学习心理障碍的高职学生只所以选择“破罐子破摔”,这是由初始目标过高而来不及实现导致的望而却步,如果将这些目标改变为可以达到的小改变,那么便能增加学生成功的自信心,因此,用速递法来逐步获取小成就所带来的各种满足感,最终确保小改变实现大收益。
4.建构有效解决模式,减少不良行为。有些学生有心理障碍、这些学生人际关系比较敏感。他们往往用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来回避现实生活。他们封闭自己,把自己带到虚拟的网络世界,具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学生以这种方式解决问题,反而会使自身陷入恶性循环,导致更多问题的出现。拥有学习心理障碍的学生经常使用他们过去形成的“惯常的、糟糕的解决方案”来解决自身问题,所以一直得不到提升及改变,故必须重新建构,以确保模式行之有效,只有在一个问题上不放弃,勇于寻找各种解决方法,才能最终解决学生心理障碍等多种问题。
焦点解决的模式主要就是强调可操作性及实践性,运用朝向未来目标、正向的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寻找学生自身成功经验,不断吸收细流以汇成江河。学生和辅导者都选择正向思考,对过去病理学问题及思考取向远离,对于不良的、坏的东西不去探究,取而代之的则是用合作姿态邀请学生个体进行共同寻找有资源的、好的、有用的信息,以便形成解决问题的道路。因此,焦点解决模式的学习心理辅导,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优先开发与激励学生的力量与才能,而使学生通过增加积极行为的方式减少因学习心理障碍而产生的不良行为,在当代高校学生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