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2014-04-17 06:35王禹孙宝成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3期
关键词:教育者隐性校园文化

王禹 孙宝成

隐性思想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外的一些教育理论家注意到的,是伴随着有意识、有计划的课堂教学而产生的,是与显性课程、正式课程相对的隐性课程、非正式课程扩展而得到一种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和手段。①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以人为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过程中,人是教育的中心、教育的起点、教育的命运。因此,要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在马克思人的本性理论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必须全面和深刻地把握人的本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社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将融入人的社会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社会实用性。人的实践性决定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践,实践的开放性带来了创造性与变异性。

一、隐性思想教育的特征

隐性思想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渠道对受教育者实行教育,尊重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性,教育者以比较隐蔽的形式,将教育的内容和目的灌输给受教育者,从而让受教育者在轻松愉悦的环境影响下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目的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方式的间接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教育内容的渗透性、教育目的的潜隐性、教育效果的持久性等特征。

1.教育方式的间接性。在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教育方式方法相对比较直接,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的影响和冲击,单纯依赖于学生受教育主阵地“课堂”的单一教学方式已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和对学生的教育要求。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完全可以在没有老师参与的情况下进行。它可以存在于课堂、家庭、社会,可以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构成一张庞大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网,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让周围的客观环境变成为我所用的主观事物。

2.教育方法的愉悦性。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讲授理论课,通常有较为固定的场所和较为固定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文体活动、网络介质、新闻媒体等方式方法开展,不像传统的授课方式那样枯燥无味,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想教育活动会更灵活、更有生机,使学生感受到寓教于乐的教育效果。同时,合理运用丰富的校园文化和健康的网络环境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3.教育内容的渗透性。隐性思想教育在内容上具有渗透性。它往往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校园文体活动、学术报告、科研专题辅导、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和周围人文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接受熏陶感染,对自身的“三观”进行教育改进,并在教育者的共同影响下,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起到渗透教育的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4.教育效果的持久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效果的隐蔽性和持久性,它通过广大学生周围充满的各种形式教育内容来影响和感染学生思想,使大学生们在内心深处对教育者实施的教育手段和内容逐步给予认同和接受,并潜移默化地把这些教育内容转化为自己的应有道德行为规范,这种教育手段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具有可持久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运行机制不当。教育方式缺乏应有的互动性,老师与学生往往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单纯说教关系,在各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占据主导地位,通过班会、学生工作会议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单向的灌输与说教,更倾向于进行认知说理,学生自身在教育行为中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后勤社会化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给扩招后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机制上的挑战。

2.教育途径缺乏灵活性。高校中显性思想教育方式居多且形式单一,缺乏持久性和灵活性。如许多高校往往把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途径,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当成硬性指标去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思想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长期性的教育规划。还有诸如大学生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大学生思想变化和进步的需求,学校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统一的指导和协调。学校将社会实践的工作仅仅放在学生社会实践表格的填写上,而学生由于对任务要求和过程要求不明确,对于社会实践本身理解不到位,往往弄虚作假、敷衍了事,失去了体会社会实践活动本质的机会。同时,学生家长对于在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也不够深入,部分家长认为是不务正业、游山玩水,态度上表现出不予支持。

3.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不稳定因素。当前高校教师队伍正处于新老更替的阶段,资深的老教师部分离岗,新上任的青年教师教育思想尚未成熟,一些不稳定的教育因素便产生。如部分年轻教师很注重自我发展、奉献精神相对较差,教育教学的基本功薄弱,没有将教书育人当成自己的事业,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学艺术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都有待提高;有些年轻教师为完成任务,甚至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其言行必然会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失去了高校教育者应该履行的教育义务和职责。

4.网络思想教育的复杂性。大学生作为一个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与网络有着诸多方面的接触。而互联网具有信息发布快、信息丰富、信息面广等特点。网络游戏更是一项深受诸多大学生喜爱的娱乐形式之一。这就使得很多自制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很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难以自拔,久而久之便荒废学业,这就是大学生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的结果,也是高等教育过程中网络教育阵地丢失的结果;还有些大学生相信网络上结识的“朋友”,从而被人利用,给大学生的心灵上造成难以磨灭的不良影响。

三、创新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形式。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包含学校的物质方面的教育资源,更包括精神环境等方面的隐性资源。精神环境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教育载体将在隐性思想教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要创建优良的校风和学风环境。优良的校风和学风是一所大学所特有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方法,可以说一个学校的校风和学风就是一个学校的“品格”。正确分析学校的文化观念和管理方法,根据学校的精神文化特征、育人管理理念,有针对性地对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做合理的规划,从而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真正实现校园文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其次,要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学校提供学生们学习的场所,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会使老师和学生们身心愉悦,促进学习和工作。应当在学校里进行植树、栽花等活动,创建和维护一个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场所布置名言警句等,这样丰富、有内涵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滋润学生的心灵。

2.增强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知度。社会实践作为一种“非书本”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隐性教育作用。作为教育者,从主导角度思考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形式和管理措施,让大学生通过自我参与来认识、领悟、评价自身的道德规范,进而使理论与实践在实际活动中得到有效结合;作为教育者,从认识性角度给予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充分的重视,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服务为先、普遍覆盖、分类指导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域上充分拓宽思路,譬如可以尝试实践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机结合,鼓励大学生通过社会观察与调研,深入社会服务机构开展志愿服务类活动,支持大学生开展勤工助学岗位建设、开展义务支教活动等,让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多地接触到现实生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更应该积极探索如何真正地把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和服务社会相结合,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让大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基层、社区和群众中,服务群众,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与自己对社会的作用,以及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是如何运用于实践当中的。提高学生家长对社会实践作用的认识也不容忽视,只有家长和学校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将社会实践活动的隐性思想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发挥教育者自身的榜样作用。教师必须善于树立学生的理想和信念,他们自己更应该严于律己,做学生的表率③。作为教师,其一言一行对学生而言,本身就是一本活的德育教材,作为教育者应当时刻为自己敲响警钟,把“学为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的师德准则,不断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从学生的思想教育角度上做到:发挥自己的德育潜能,努力增强自身的政治理论素质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能力;要不断地学习新事物、学习使用先进的电子产品等,给学习知识中遇到困难的同学树立勇于克服困难、不断进取的好榜样,并在信息化背景下正确地引导学生完成学业生涯规划;要提高与学生交流过程中的语言艺术、批评表扬艺术等,提高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增强教育教学中的艺术魅力。

4.充分挖掘网络教育阵地作用。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主要是面对面的沟通和通过学生干部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这种工作方式受制于实践和空间的限制。随着网络发展普及,大学生俨然已成为了网络社会的“主宰者”,在当下网络缺少规范和制约的社会环境中,学生的思想教育较之技术水平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育者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强化网络教育思维,不断寻求网络教育思路和途径。开展网上思想教育活动,如通过创建班级网络博客,为同学参与班级建设提供了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在平台中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分享自己的感想和感悟,同时可以增加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助于辅导员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避免矛盾扩大化;训练网络思想教育的“排头兵”,通过院系特色网站创建思想教育新模式,如某高校的学生党员通过“阳光创意”宿舍网站,抓住热点问题,唱响网络思想教育主旋律。应通过多样化的网络教育活动和渠道,充分挖掘网络阵地思想教育,使之成为在网络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工具和阵地。

[注释]

①葛立东.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EB/OL].http://www.doc88.com/p-7116114376897.html,2013-03-11.

②顾鑫.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认识[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QmgJ1G30iVtjIPWgSGySCYJm_V9q7_2AOMF2gFUedj3c4N1bpzlirK4TT vrgUbIc2gqD_3F_8DmgTGiXRZOFOuHmOcm78g805VsmGLw_9MK,2012-04-10.

③刘海波,冯爱敏.大学生隐性思想教育探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2):39.

猜你喜欢
教育者隐性校园文化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