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错位就业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2014-11-02 07:42宋爱华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3期
关键词:毕业生校企院校

宋爱华

一、高职学生错位就业的现状

为了充分了解高职学生错位就业的现状,全面透彻分析导致高职毕业生错位就业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高职学生错位就业的有效措施,笔者以濮阳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为例,对濮阳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会计电算化、工程造价、石油工程技术等30个专业900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较详细的问卷调查(见右表),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发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较高,为77.33%,但超过40%的毕业生错位就业。导致高职学生错位就业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高职院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高职学生错位就业的成因

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充分实施。教学与生产、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面向基层高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参与程度。由于高职教育的职业导向性比普通高等教育更为突出,因此,高职教育在日本称之为“企业眼里的高等教育”,在德国被称为“企业手中的高等教育”。我国高职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职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如缺乏法律及政策的规范和引导、政府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人才培养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

2.专业设置脱离实际。专业设置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从众性和盲目性,没有经过广泛且深入的市场调研,而是根据其他院校有关专业的招生情况来盲目设置自己的专业,导致高职院校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例如,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文秘、市场营销等专业,但多数院校都缺乏自己的特色,且对工科类专业的建设显得热情不高。

3.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符。课程是连接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桥梁。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教学中很难有反映新技术和新工具的应用内容等问题,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仍比较严重。试验课、实训课的开课率明显不足,即使有些高职院校开设了这类课程,但缺乏智力开发、创新教育等内容,且大部分高职院校不具备模拟操作的条件,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汇总表

4.教材质量不高。我国高职教材出版数量不少,但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严重不足,大部分教材游离于本科教材与中职教材之间,偏重于本科特点的教材,存在理论偏深、实践性内容严重不足等问题。二是教材质量不能保证。由于教师职称评定的需要和出版社对经济利益的追逐,许多高职教材的编写十分混乱,存在短期行为。即使是一些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规划教材”,也存在不少错误。三是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不紧密,这也反映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尚处在起步阶段,对这一问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足。高职院校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上,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对实践教学设施投入不足的问题,再加上目前我国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动力不足,企业的生产经营设备不能为学校教学所共享,造成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实训设施严重缺乏。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多流于形式,企业不可能接受大量的实习生,而且学生到企业实习一般难以接触对口的岗位或专业环节,仅在教室或实训室进行模拟训练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此外,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或者工作动力不足的影响,实践教学开课率低下,使有限的实验、实训设备使用率普遍偏低。

6.评价方法落后。高职院校对师生的评价仍然是偏重理论的评价,不利于技能人才的培养。目前高职教师与本科类教师的评价都奉行一个标准,即学术科研是取得教师资格和技术职称的重要砝码。教师是否具备职业技能、是否熟悉自己所授课程的实操技能,几乎不影响教师的职业生涯和价值判断。没有与自己利益直接相关的评价尺码,教师很少主动去企业实践锻炼自己,于是在高职课堂上自然是偏重理论教学。而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几乎是以理论考试为主,90%以上的课程都是以试卷和题库的形式呈现,虽然很多课程设置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但实际考试分数仍然以试卷理论考试为主。

7.就业指导不足。据调查,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满意,少数学生认为就业信息不畅通是就业困难的主要成因。实际上,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确实薄弱,缺乏对毕业生职业意识、就业观念、求职能力等的培养,继而导致高职生就业困难和错位就业。

三、应对高职学生错位就业的对策

1.准确定位。(1)培养的人才去向定位。高职院校要找准本校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本地区产业结构中的位置,准确定位自己。高职院校只有立足当地、行业办学,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区的实际需求,确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专业建设方向,才能有生存的价值和发展的空间。2011年《社会蓝皮书》公开了一项针对二十余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调查结果。结果显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正在成为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2011年录用高职毕业生就业人数为总人数的83.5%,而国有和集体企业以及政府机构则不再是毕业生的吸纳主体。因此,结合目前的实际,高职院校应瞄准本地区的中小型企业,把为当地中小企业培养合格人才作为主要目标,这样既符合中小企业人才需求量大的实际,又可避免与更高学历毕业生在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2)培养的人才类型定位。如果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与学术性大学没有区别,那就意味着学术性大学可以替代职业院校。因此,只有清醒地把握自己的类型定位,凸显高职教育特色,使高职教育成为无法替代的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才有生存的空间。

2.深化校企合作。(1)高职院校成立由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学校成立由主管领导、招生就业部门、教学部门、行业企业界成功人士组成的专业委员会,让企业深度参与专业教学方案的设计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帮助开发课程,进行就业指导,使招生、教学、就业工作过程充分体现企业需求。(2)发挥学校主动性,积极推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其必须进行校企合作。在目前政策环境不尽完善、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想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必须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开展互利互惠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高职院校要通过主动服务的方式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创新校企合作方式,积极探索和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确保校企合作良性健康持续发展。

3.增强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对接的紧密度。(1)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对接。专业设置适应市场需求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要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在专业建设上必须加强对就业市场的调研,紧密结合区域经济、行业经济和支柱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科学合理的调整和设置专业,建立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动态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使专业设置主动、灵活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2)课程建设要与职业需求对接。高职院校应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及内容应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教材的研究开发,将职业规划教育纳入高等教育正规体系;核心专业课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鼓励将实践课课堂建到企业车间和产业园区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升教学效果。(3)教学模式与岗位需求对接。强化技能训练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让企业参与教学设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同时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可以直接顶岗,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4)“双证制”与劳动就业对接。高职院校要推行“双证制”,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同时,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缩短岗位适应期,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对接。高职院校应根据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在教学中引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对接,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5)教材建设与劳动力市场对接。国家统一组织,由高等职业院校的优秀教师、国内相关科技研发院所和优秀的操作者共同编写高职教材,特别是实验、实训教材,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鼓励高职院校选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教材,加强对高职优秀教材的评选工作,切实评出反映职业教育特色、产学结合的优秀教材,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合理地引进国外已经成型的教材编写理念和优秀教材,给国内的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注入新鲜的血液和鲜活的动力。(6)实践教学基地与劳动力市场对接。要实现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充分对接,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瓶颈”,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立真实或仿真的,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相一致的实践教学基地,满足专业实训所需。一方面,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政策扶持和经济支持,统筹协调好本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规划、资源配置、经费保障、督导评估等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校企资源结合,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学”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学生在校就接触生产实际,在生产环境中经受锻炼,就会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受市场和用人单位欢迎的职业人才,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7)评价方式与劳动力市场对接。对教师的考评而言,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教师工作业绩考评和职称评定,应重点考评教师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考评模式;国家教育行政和人事部门应修订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定方案,增加教师职业能力评价方面的内容。对学生的考评而言,要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核,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应以实践性考核为主;要建立与用人单位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同时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具备条件的,部分课程的考试成绩可用资格证书考试成绩替代,对于取得“双证书”学生,学校应在评先评优、奖学金发放中优先考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8)就业指导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高职院校应对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全程就业指导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教育应从学生入校开始,让学生尽早明确就业的岗位、行业和区域,明白自身素质与未来职业所必备的知识、能力之间的差距,使学生明确在校期间的努力方向,自觉地将学习与就业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猜你喜欢
毕业生校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