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小说命名与发展流变

2014-04-17 06:11:15陈连锦
济宁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历史主义题材小说

陈连锦

(黎明职业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新历史小说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较早的作品如莫言的《红高粱》以及乔良的《灵旗》等。在新历史小说诞生的时期,西方的新历史主义等思潮正好渗入进中国的文坛。因此,文学史上还有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提法。一些学者还注意到一些新历史小说有女性主义的特点,因此,又有了女性新历史小说的提法。理清关于新历史小说的不同称谓,以及梳理新历史小说的发展脉络显得十分有意义。

一、“新历史”小说的诸种命名

在了解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之前,有必要对历史和小说做简要了解。历史一词包含着不同的含义。在《大英百科全书》(1880版)中,历史的含义一种是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为;一种是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按照第一种定义,记述历史应该是对真实事件的真实描述。唐浩明曾指出“长篇历史小说的时代是一个公共空间,作家不能根据自己的个性恣意妄为”[1]。按照第二种定义,记述历史不可避免地穿插着个人的见解。西方对历史小说也有相应的界定,但是其定义要宽泛地多,美国历史研究学者认为:历史小说即其中情节发生在前一个时期的小说。

至于小说,有人觉得其实中国最早的小说是从历史分离出来的。《庄子外物》中说:“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当时的“小说”还不足以成为一种文体,但是当时却具有明显的“虚构性”的内涵。历史小说是以历史题材进行的小说创作。传统的历史小说追求“历史的真实”,他们忠于真实的历史事件,真实地再现历史。其实,关于历史小说的面目文坛上曾存在不同观点。一方认为应当忠于历史,表现历史真实。另一方认为历史应当有演义性,允许适当虚构。与传统历史小说相对立的是新历史小说。在学术界对于新历史小说有多种提法。

(一)新历史小说

什么是新历史小说,批评界对其界定经历了一个流变的过程。

首次提出了新历史小说的是1988年李星的《新历史神话:民族价值观念的倾斜——对几部新历史小说的别一解》,他在该文首次提到新历史小说,但当时仅仅停留于概念的提出,并没有对新历史小说的内涵、特点等做太多的界定。

1989年,吴秀明和周天晓《在张学良将军与现代新历史小说》一文中对历史重新进行了界定。他有意在新历史小说前特意加上现代的定语,现代其实是一种时间限制,他们更关注的是新历史小说的时间、选材等的现代性。

比较早对新历史小说概念进行界定的是洪治纲。1991年,他把一些历史小说和传统历史小说相区别,指出新历史小说他们在审美和价值取向上都有自己的新特点,这是历史小说发展的新动向。

1993年,王彪在《新历史小说选评》中也定义了新历史小说:他把不刻意尊重历史真实,“在叙说历史中贯注历史意识和历史精神的,具有新的历史切入角度的历史真实,用现代艺术方式把握历史的小说”[2](P26-30)称为新历史小说。

此外,有学者认为是新历史小说是前期小说(如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的延续。他们认为新历史小说是从先锋小说或者是新写实小说过渡来的。如陈晓明曾把80年代末先锋小说转向历史叙述看成是具有“后历史主义”的意义。在他看来,这些小说是企图在历史的边界完成最后的晚餐。1992年,陈思和认为新历史小说是从新写实小说过渡来的。在他看来,新历史小说创作是由新写实小说派生而来的,是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

还有的学者是倾向于把新历史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和革命历史小说相比。1997年,舒也认为新时期以来与正统历史小说之历史观不同,以新历史主义方法来描述历史的小说称为新历史小说[3](P1088)。

王爱松把新历史小说与传统历史题材小说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相比。在王爱松看来,新历史小说的“新”主要特点不在其题材之新,而在于提供了新的历史叙述方法、新的历史观念和新的艺术表现手法[4](P61)。

而张清华教授所界定的“新历史小说”是新历史小说民间视角的简单二元对立的小说,类似于旧历史小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的。

(二)新历史主义小说

在学术界,对新历史小说的命名还有一种是新历史主义小说。采用这一提法的主要是认为新历史小说受到了西方新历史主义的影响。

吴戈首先提出新历史主义文学的概念,在他看来,真正意义上的新历史主义文学则萌芽肇始于1985、1986 年后,在寻根、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之后爆发的。他们以个人化的历史观表现历史,丰富历史的内涵,是思想解放的结果。苏晓在《新历史主义: 小说的又一种写法 》(文学报1994-07-21)一文中,认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诞生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有关。

张清华认为存在新历史小说和新历史主义小说。他将新历史主义小说前者上升到思潮的高度,而新历史小说在他看来仅仅是某种创作的概括。他认为新历史主义小说是在西方新历史主义的影响下,反映了一个具有新历史主义倾向历史观的小说。在他看来,新历史小说是指“一批具有较新知识结构与艺术追求的,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文化思潮影响的,而把写作题材放在历史领域的历史小说”。

颜敏、姚晓南的认为新历史主义小说是新历史小说的一个阶段。在他看来,新历史小说是特定政治文化的回避,形成了新历史主义潮流。

(三)其他新历史小说命名

新历史小说还有其他一些提法。如新历史题材小说,女性新历史小说等。这些提法多数是与相关历史小说的比较而出现的。

1.新历史题材小说

如钟本康把新历史题材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相区别。钟本康在新历史材小说的先锋性及其走向一文中,提出了新历史题材的小说更多的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他们注意到了新历史题材新的特点。

2.女性新历史小说

刘思谦把女性新历史小说与男性新历史小说相区别,他认为女性新历史小说是一些女作家常从女性的视角去反映女性的个体生命体验,常以个人化的方式阐释历史。在她看来,“花非花·历史”小说出版问世,标志着女性新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成熟。

新历史小说概念的提出多是在对文坛上关于新历史小说创作情况的梳理,因此和新历史小说创作的作品更为接近,也更容易被广泛使用。因此上述几种提法中被使用更多的是新历史小说。而新历史主义小说概念的提出与西方新历史主义思潮渗入中国文坛有关系,但这样的概念往往有理念在前、创作在后的嫌疑。况且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渊源广泛,这样界定出来的新历史主义小说也相对广泛。

对于新历史小说要给一个确切的定义似乎也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新历史小说作为一种创作趋势,本身处于不定的状态,因此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便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貌。如张清华依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将历史小说分为启蒙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以及游戏历史主义等阶段。即使是同一个作家的小说创作也是如此,如苏童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与《妻妾成群》,余华的《呼喊与细雨》与《活着》,其形貌与内蕴就相差甚远。

尽管对新历史小说难以十分明确的确定,但综合批评家们的较多的共性界定,我们大体可以看出新历史小说的新体现在历史观,历史叙述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法。其关注的中心不是简单的题材的新颖,其创作也不以再现历史真实为目的。

他们往往以某种历史题材作为相应的背景,任凭个人的想象、虚构戏谑某种历史真实,达到复现“我心中历史”的目的。在新历史小说那里,严肃的正史面貌遭到了无情的解构。

二、新历史小说与相关小说的区别

(一)新历史小说与传统狭义的历史题材小说的不同

传统历史小说指的是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历史的真实来安排小说故事或情节的历史小说。传统历史小说大多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其指涉的对象是真实的历史世界。比如姚雪垠的《李自成》、黎汝青的《皖南事变》,唐浩明的《曾国藩》等等,这些作品大多忠实于过往的历史真实事件,真实地再现过往历史的真实,小说偶有的虚构必须完全忠实于特定的历史情境。

新历史小说作家对过往的历史真实表示极大的质疑,他们痴迷于任意拼贴的虚构的历史真实世界。比如,刘震云的《故乡相处流传》以及苏童《我的帝王生涯莫不是如此》。

(二)新历史小说与“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不同

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多数是从两个阶级或两种政治力量去安排故事情节,其小说具有明显的主流意识形态化的历史观念,他们的历史话语和模式相对固定。作品的目的似乎也很明显,那便是宣扬某种主流意识形态化的历史观念。比如《红岩》、《红旗谱》莫不是如此。在那些作品中,读者们得到的是革命道德品质的认识,得到的是农村阶级对立知识,得到的是单一的宏伟叙事的认识。作品的叙事具有明显的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的观念,因此一些历史知识被无情地蒙蔽。

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是个人化的写作历史。作者不被主流意识形态历史观所蒙蔽,而以肆意的虚构来撰写历史真实,而且作品也有明显的民间立场。

(三)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的不同

新写实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文学流派。该流派的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在题材的选择上,特别注意避免重大的历史题材,而关注日常生活琐事。代表作家有苏童、刘震云、李晓、周梅森、方方、池莉等等。代表作品有如刘恒的《狗日的粮食》、方方的《风景》、池莉的《烦恼人生》等。

历史与现实难以分开,认为新历史小说是新写实小说的分支也不知为奇了。“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一根生出的两个不同的树枝。其所选的题材范围大致在民国时期,因此有学者如陈思和界定新历史小说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新历史有意规避权威的干预,有意避开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注重民间价值立场的呈现,注重日程琐细历史的呈现。如莫言的《红高粱》、陈忠实的《白鹿原》和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都着力呈现民间的历史,铺呈相关生活细节,凸显民间的自由自在情感。

三、新历史小说的发展描述

新历史小说的发展阶段,评论界也有不同的观点。颜敏认为,新历史小说分为四个阶段:“1986年的有莫言、乔良、周梅森、张炜;1987 年的先锋作家有洪峰、苏童、格非、叶兆言;1989 年的新历史主义作家群, 包括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刘恒、方方、池莉、李晓、杨争光等;1992年之后的家族小说作家是李锐、陈忠实和张炜。”

而张清华认为新历史主义小说存在三个阶段:1987年以前的启蒙历史主义阶段。1987 —1992 年的新历史主义或曰审美历史主义阶段。1992 年以后的游戏历史主义阶段。在我看来,新历史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诞生期,探索及深化拓展期和其困境转型期。

诞生期前文第一部分已经谈及,这一段的新历史小说大约集中在1986-1992年,当时的文坛主要是集中关注新历史小说的不同命名。

探索及深化发展期主要集中在1993年以后大概到21世纪初。其中,探索期主要在1993-2000年。20世纪90年代,当时的中国文坛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新历史小说发展环境。苏童、余华、格非、北村、赵玫、陈忠实、刘震云、莫言等等作家创作了不少新历史小说。如苏童的《妻妾成群》、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陈忠实的《白鹿原》、刘震云的《故乡相处流传》等等。他们在历史观、审美取向、叙事取向、语言表达等方面表现出了和传统历史小说十分迥异的一面。他们以个人化的理解表现历史真实,戏谑历史真实,故意模糊历史和真实的界限,注重偶然性和欲望的叙事,注重民间立场和生活化场景的呈现等等。

深化拓展期主要集中在2001年以后。这时候的新历史小说创作特点上有了升华,除了对宏大历史的规避外,他们更关注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的精神异化。在金钱日益甚嚣尘上,人们越发精神空虚的年代。物质上的富有与人们内心的空虚形成了明显的对立矛盾心理。莫言的《四十一炮》,余华的《兄弟》等都将笔触放到了人的精神世界的追问。这一时期的创作,女性新历史小说也大为抬头。

新历史小说在文坛上风靡一阵子后,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光。新历史小说对历史无情地戏谑和反讽,或许读者们只是一时新鲜。当人们失去这种所谓的新鲜感时,其作家们的创作积极性肯定也受到了些许影响。当然,作家们自身创作素材的枯竭,创作艺术手法的停滞不前也是其创作不能再上一台阶的原因。因此,新历史小说家如余华、王安忆等,重又回到现实的关注上。转型后的余华重又写出了象《活着》的那样深切反映农村现实的作品。《活着》的成功,不仅是余华们转型的成功,其实更昭示着新历史小说的没落。

[1]唐浩明.我看历史小说.理论与创作[J].2004,(1).

[2]王彪,与历史对话——新历史小说论[J] .文艺评论, 1992,( 4 ).

[3]丁帆, 许志英.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下[M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舒也.新历史小说:从突围到迷遁[J].文艺研究,1997,( 6 ).

猜你喜欢
历史主义题材小说
从先锋到新历史主义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李永刚著《历史主义与解释学》推介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电视指南(2016年11期)2016-12-20 22:10:38
广电总局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信息
电视指南(2015年10期)2015-05-30 10:48:04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电视指南(2015年5期)2015-05-30 10:48:04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电视指南(2015年7期)2015-05-30 10:48:04
永远严峻的考验: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萨勒姆的女巫》
民主的历时性演进图谱——一种历史主义的批判性阐释
探索(2013年4期)2013-07-24 08: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