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君,王储佳
(1.吉林师范大学学生就业工作处,吉林,四平136000;2.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微信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张宝君1,王储佳2
(1.吉林师范大学学生就业工作处,吉林,四平136000;2.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至今为止,微信用户人数已达到6亿,其中大部分为年龄20到30岁的青年人,大学生已成为最能接受和最喜欢使用微信的用户群体。微信既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快捷,又带来了潜在的危机。微信引出的一系列问题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关注,积极应对,让微信不“危信”,真正使微信成为教育管理的“有效”载体,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微信;大学生;教育;管理;影响;应对
微信是腾讯公司2011年推出的新型即时通信应用程序(Instant Messenger,简称IM)。作为手机通信软件,微信具有跨通信运营商和操作系统平台进行信息传播,免费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功能,全面整合了各社交网关系链,实现了信息服务的有效管理,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沟通新体验。伴随着强烈的时代性和冲击性,微信已成为一种时尚的“日常用品”、一种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微信放大了个体微世界即意识的主体性,因此,微信并不微小,而是涵括宏大,包罗万象。“微”是极大和极小的化合与浑融,看似飘渺无着,而又实实在在;看似微不可察,却又不容忽视。“微信”是对“微言大义”的深刻诠释,价值显著。“微信”用精简、暂短的内容形式展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将传统、精英文化转变为个性化、人性化的大众文化。“微信”讲求自由、高效和个性,符合当代青年的精神需求,具有全球、信息和效率化的时代特征。当前,“微”符号已经成为高校中人际沟通不可或缺的元素,大学生活也完全浸入了“无微不至”的微生活化时代,微信似春风化雨般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人格和价值观。有效地运用“微信”,并使其成为一种具有良好导向作用的人际交流平台,对于高校乃至整个社会来说,意义同样重大。
微信起源于2011年,并迅速成为炙手可热的社交网络工具。从2012年3月至9月,微信用户就增长近一个亿。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户突破3亿。微信4.5版本在2013年春节期间大放异彩,用户数迅速突破4亿,使用频率大幅提高——仅春节拜年微信就发出了26亿条。[1]截至2014年1月,微信总用户已达6亿,微信具有聊天、添加好友、实时对讲机等基本功能,具有朋友圈、语音提醒、通讯录安全助手、QQ邮箱提醒、私信助手、漂流瓶、查看附近的人、语音记事本、微博阅读、游戏中心、微信公众平台等其他功能。目前,微信已从最热门的社交信息平台演变成为一大商业交易平台。从应用功能看,微信的主要特点如下:
微信从产生到发展再到逐步完善,其功能越来越强大。从经典三大功能:摇一摇、漂流瓶和查看附近的人,到新添加的语音提醒、语音输入、语音记事、语音搜索以及强大的语音聊天室的功能,广大用户对这些新功能赞口不绝。微信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真正的社交平台,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开启了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新”社交时代,让现实世界中的朋友和虚拟世界中的“朋友”交织在一起。无形之中,我们所接收的信息量更多,信息范围更广,内容更加丰富,但更多的负面信息也随之出现。
微信是一种更快速的短邮,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它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微信凭借高性价比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高校非常受大学生欢迎。微信程序简洁,适合绝大多数手机,而且完全免费,只需要消耗GPRS流量。目前,微信所支持的iPhone、Android等手机系统,只要在有WiFi的地方都可以随时免费使用。与此同时,无论是登录速度还是信息传输速度,微信都比其它软件快,从另一层面减少了流量使用量,这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个福音。
微信在使用上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灵活性。微信的LBS功能让大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互动,丰富了校园里原本单一的互动交流方式。微信可以接收QQ离线消息,同时支持语音、图片、视频、文字等各种类型的信息,让沟通变得更加有趣、生动,不仅可以增加视觉、听觉的享受,而且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微信具有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功能:一方面,可以为思想政治学科的建设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另一方面,为管理、服务载体建设拓展新的空间。大力挖掘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功能,可以进一步贴近学生、教育学生、服务学生、管理学生,有效改变高校教育管理与时代内容和现实背景脱节的现状,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一,微信丰富学生社交。微信使大学生的校园社交生活丰富多彩,这也是互联网进一步影响大学生社交的一种明显表现。对于刚刚迈出高中校门,对新鲜生活充满好奇的大学生而言,微信是一种再好不过的社交工具。大学生微信用户可以通过LBS功能查看附近的人和微信签名,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交友渠道,便于彼此之间相互认知,相互了解。这种无形的桥梁拉近了同学们的关系。特别是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通过微信很快就能结识新伙伴。这种社交方式在大学生中间很快流行起来,同学们通过微信建立起复杂的人脉网络,交友再也没有时空界限。第二,微信促进学生沟通。微信带来的社会化体验已远远超越了面对面的交流,因为这种交流方式可以传播更大的信息量,给人带来一种更加鲜明的感受。学生们透过微信,更加方便地交流信息,沟通也更加顺畅。此外,微信还可以发送图片、视频,并且运用起来比QQ、微博、人人网等网络交流平台更加快捷。微信还具有新鲜的“对讲机”式的聊天方式。以往的手机短信没有声音,而微信却是有声音的,这就更增添了聊天的感觉和乐趣,使学生们更加热爱交流,也更加热爱分享。第三,微信提高管理效率。在大学里,学生们自发组织的集体活动,可以通过微信来发布通知,使活动组织起来更加快捷有效,以往在通知上所花费的时间就可以得到合理的利用。教师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发布通知,建立微信群。就像我们所熟知的QQ群一样,有一些需要通告整个年级或者整个学院的信息,可以在群里发布,大家就会很快得到通知,方便迅捷,同时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微信是通过用户在自己系统上安装的程序,把没加密的信息发送到服务器,再由服务器转发给接收者,存在一定安全缺陷。同时,用户安全意识不强,没有关闭软件的意识,导致密码泄露,给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微信这一安全隐患,易引发以下问题:第一,微信易成为不良信息集散地。以“附近的人”这一功能为例,我们常常通过该功能去查看附近的人,殊不知,我们搜索到的其实不一定是真心想要交友的人。而我们再“摇一摇”,摇出来的也有可能是不法之徒。利用微信犯罪,散播不良信息,俨然成了一种流行,在我们的生活中肆行无忌。第二,微信易成为不法犯罪的新载体。“微信作为一种即时通讯工具,受到许多人的追捧,也为交友创造了便利条件。但是,当这种交友工具被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利用时,危险也随之而来。”[2]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微信进行诈骗、盗窃等,利用微信来危害人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微信所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不仅仅如此。在加好友的时候,我们为了更容易被朋友们了解,认识,为了更加方便,往往会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照片头像等私人资料来申请账号。所以,一旦微信账号被盗,注册时的许多真实有效的信息就很容易被不法分子乘机利用,微信因此成为协助他们进行犯罪行为的有利工具。第三,侵害心灵的新途径。“微信本身的技术复制这一特性增生了大量重复信息和垃圾信息,加上信息涵盖了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立体化的呈现方式,增强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增加了大学生信息选择的难度,使得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难度加大。”[3]微信与互联网紧紧联系在一起,于是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很容易透过微信不知不觉渗入我们的生活,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影响,甚至使他们的安全受到威胁。这种不良甚至带着危险意味的导向性更让人忧心不已。据统计,在微信3亿多使用者里,20岁至30岁的青年占了74%,其中大学生占了64%。[4]有人把网络不良信息分为六大类:淫秽色情信息、暴力信息、反动信息、伪科学和迷信信息、厌世信息、诱赌信息。[5]这些信息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例如网上的暴力信息、视频会使人将其中的暴力行为落实到现实生活中。一些暴力游戏会使游戏者沉湎其中,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互混淆,在现实世界中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对他人造成伤害;而一些违背时代和真理的错误思想,以所谓的“民主”、“独立”、“真”、“善”、“美”等来摧残人心,而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就会被“污染”,就会误入歧途。不良信息就会在学生中蔓延,再加上有些不法分子从中煽动,利用学生的单纯和分辨是非能力弱的特点,对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造成更严重的危害。第四,身心健康的新杀手。对于学习和生活环境比较轻松的大学生来说,由于微信流量资费低、信息发送速度快,大学生使用微信非常频繁,甚至在课堂上也能听到发送语音的提示音。这对学生上课效率的保证和课堂纪律的保持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微信中的游戏使不少同学成瘾,在课堂上三两成群地玩游戏,严重破坏了课堂纪律。同时,已有调查表明:微信在使用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出现电波辐射。诸如“摇一摇”功能,它的辐射量瞬间可以达到几万分贝。人体长期处于这种辐射之下,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一旦学生群体过于依赖微信等产品,不加节制地使用,长此以往,将会损害身体健康,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等严重不良后果。
微信作为一种新锐的社交方式,在帮助大学生学习、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微信所暗藏的不良信息,很容易诱导大学生的认知与发展。对微信的频繁使用和过度依赖,同样容易损害大学生身心健康。坚持以微信勃兴为契机,以微信服务高校教育管理为原则,以创新教育管理载体为目的,以引领学生微生活为主线,提高微信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正效性,是高校发展时代化的需要,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特征的需要,是学校教育与管理协同互进的需要,是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需要。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出微信的正能量,让微信成为推动大学生成长的有益平台,是当前高校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
青年的成长关乎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和国家未来。微信在校园大行其道之时,隐约显现的“危信”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新问题。高校要坚持正面引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自觉抵御不良信息诱惑,把微信变成自己成长、成才的得力助手。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软环境,进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促进自我教育与自我提高。高校要将网络教育融入课堂教学,适当增加相应的网络课程,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辨是非、明事理,在众多诱惑面前自省、自觉、自律。除此之外,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主题活动,提高学生对微信的把控能力,激发学生运用微信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当然,高校还要加强法律和安全教育,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对不良信息具有正确的鉴别和判断,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保护自身安全。
微信作为一种开放式的通讯娱乐工具,既能满足大学生对高科技产品的尝试与追求,又能满足大学生社交娱乐与通讯的现实需要,因此很受大学生青睐。教师要紧跟时代,熟悉并掌握微信的功能,加强与学生沟通,深化与学生的联系,积极构建“联系网”,随时关注学生动态,对于隐现和潜在问题实施有效管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微信还可以成为心理辅导的桥梁和纽带:教师可以凭借微信平台轻松快捷、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地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疏导心理。学生遇到问题及时与教师联系,只要“在线”就能随时寻求帮助,“无需面对面,仍能心贴心”。而对于那些羞于直接与老师交流的学生,这种间接的沟通方式也给他们提供了与老师近距离交流的机会,进而更好地方便学生,强化教育的渗透力。
方便、快捷、用户众多的特点,让微信跨越了传统时空的局限,受到了高校就业部门和用人单位的欢迎。高校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联合开发就业微信平台,在微信强大的交际网络支持下,让“信息速递”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招聘信息,让“政策解读”为学生提供有关就业、创业的政策,让“职业规划”为大家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信息,让“特别提醒”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注意事项等,实现全程化、全方位的微信就业指导和服务,搭建起信息“高架路”,为大学生提供新鲜、及时的就业信息,从而提高他们对就业的全面认识和了解,避免盲目性。微信本身能给用户提供最新的时政和社会新闻,让用户做到“足不出户,尽晓天下”。学校可以通过与基层学院联合建设资源库,邀请全校学生加入,使其成为连接学生和教师的新渠道。借助这个信息充足的资源库,管理者可以发布学校公告及通知,浏览与学生相关的信息,了解学生对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的意见和诉求,与学生共同探讨热点问题。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有“一对一”交流功能,可以针对用户的特殊疑问,为学生提供一对一地对话解答服务。高校通过将学生用户的微信账号和学生的教务、学生管理等账号和密码进行绑定,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老师就学生入学、贷款、征兵、留学等问题开展咨询服务,安排优秀学生在线解答问题。这种做法可以强化微信的个性化功能,实现对全校学生的实时有效管理与服务。
综上所述,“微信作为自媒体技术的新生力量,一旦应运而生,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发展,无论在校园、课堂、教室、食堂,还是宿舍,大学生手不离机”[6],这对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作为一种新型信息传播媒介,微信能够满足大学生对高科技产品的积极尝试和追求,受到愿意尝试和探索新事物的大学生的青睐,这无可厚非。但是,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在满足大学生对社交娱乐和通讯的要求,帮助大学生体验社会化的社交方式,便利大学生生活的同时,也存在着负面影响。所以,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我们要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浪潮,强化高校对网络信息的管理,教育学生对微信树立客观、理性的认识。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们正确使用微信,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认知力,从而丰富校园文化,创新教育内容,真正让微信发挥出它的价值。
[1]武晓莉.微信拜年还未成气候[N].中国消费者报,2013-02-20(2).
[2]潘从武,张越.微信寻友被不法分子利用成犯罪工具[N].法制日报,2013-04-06(4).
[3]李华琼.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3(456):63-65.
[4]孙思.微信控别被微信控住了[N].国际先驱导报,2013-05-27(27).
[5]李桥.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危害及消除[J].中州学刊,2007(6):113-115.
[6]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2(6):72-76.
[责任编辑 王金茹,校对 冯立荣]
The Effect of Micro-Letters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Coping Strategies
ZHANG Bao-jun1,WANG Chu-jia2
(1.Employment Office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Jilin 136000,China;2.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Jilin 136000,China)
So far,the number of micro-letters users has reached 600 million,most of them are young people,aged 20 to 30.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the most liable to accept and use micro-letters user groups.Micro-let⁃ters,not only has provided people with convenient,but also brought to the latent crisis.Micro-letters raises a series of problems and takes a new challenge to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so colleges educators should focus on positive response,let the micro-letters be not harm and truly become the“positive energy”carrier of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then make micro-letter services for students.
micro-letter;university students;education;management;effect;cope with
G641
A
1007-5674(2014)04-0091-04
10.3969/j.issn.1007-5674.2014.04.018
2014-03-16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GH11180)
张宝君(1967—),男,吉林通化人,吉林师范大学学生就业工作处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青年学;王储佳(1990—),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