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2014-04-17 05:18
教育观察 2014年9期
关键词:科学实验实验教学科学

冷 瑶

(盐城市解放路教育集团盐城景山小学,江苏盐城,224001)

2011版小学科学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实践证明: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启引学生积极参与或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实践活动。而实验活动则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究的策略之一,只有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经历观察、发现问题、实验探索或者验证,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发展智力,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和思辨力。但审视当前的小学科学实验活动的教学,我们发现:在师生两个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学生实验探究活动的效果。

一、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参加实验活动的热情高、兴致浓,但实验缺乏计划性、目的性

科学实验活动对学生来讲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也是学生喜欢上科学课的重要原因之一。科学课前,总有一些活跃分子会跑到老师的办公室问,今天的科学课做实验吗?老师说做,他们顿时欢呼雀跃、激动不已;说不做,则是垂头丧气,甚至唉声叹气。可见,实验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实验现象的可见性、趣味性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他们这种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浓烈的兴趣也为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外在条件。但在实验活动过程中,笔者观察到,部分学生对实验活动的兴趣源自“好玩”,当要求他们真正探究时,则兴趣陡然衰减。他们不知道实验要做什么,没有目的和计划;课堂表面热闹,可学生竟然不知道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通过实验得到了什么结论。这样,他们玩得开心,收获却是微乎其微。

(二)实验教学的开放性与要求实验方法的科学性存在矛盾

课改前的实验教学,首先是教师给学生准备各种材料、制定研究课题;接着教师边示范操作方法和步骤,边让学生模仿实验;最后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总结。这样,在教师的统一指点下,学生的实验方法是肯定没有问题的、科学的。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局限于操作是否正确、实验是否成功等。

新课标的实施带来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导致了学生的科学实验活动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大力提倡实验中的合作和交流,但也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即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实验方法和材料。这样的实验活动背景下,教师在实验的指导和材料的准备上会产生困难,学生的研究课题的多样性造成方法的多样,需要材料的多样性。面对各种方法,如果不一一指导,学生在按照自我方法的操作中容易出现偏差甚至错误,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得不到保障。

(三)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无法显现其实效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更是时代赋予科学教学活动的要求。通览目前的科学教学活动,很多老师都在积极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但笔者经过观察发现:学生在小组实验活动时参与热情都很高,但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很少,操作的有序性差;有的实验小组是成绩好的或性格活泼的学生包办了实验,其他同学在谈笑;有的实验组是大家都争着做,把能“玩”到这个实验作为根本目标,心中早已忘却了实验的目的、任务。所有这些都是看似表面积极的合作,实质上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及合作精神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以至于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低下。

(四)课外探究不主动,延伸实验完成情况不理想

科学实验活动具有一定连续性。现行苏教版教材中有许多科学实验活动是在一节课中无法完成的,所以需要向课外延续;同时,一些和课堂实验相关的探究活动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需要在课外进行操作和实践,可用于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但因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学生习惯于把实验活动局限于课堂之中,所以没有能养成他们在课后积极开展实验、使课内实验保持完整性的习惯。如《把液体倒进水里》学习后,教师布置学生课后完成“我是如何观察热水在冷水中流动的”,其实这个实验人人都能开展,但调查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是听他人说的结论,自己压根没有动手。另外,一些需要长期观察的实验项目,诸如观察气温、养蚕、研究植物的根和茎等,大多数孩子因缺乏耐心或其他学习任务紧等原因无法完成或半途而废。

二、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加强实验活动的目的性教育,细化实验计划的指导

“玩”是每个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做任何事情或活动,首先想到的是“好玩吗?”,科学实验活动为什么能吸引他们呢,就是“好玩,有趣”。就此,教师必须对学生加强科学实验活动的目的教育,实验的目的是搞清楚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是对问题的解决或某些现象的验证等。这个过程是严谨的、容不得点点疏忽,使学生知道这是和“好玩”不同的。另外,我们要使学生知道实验活动必须有计划,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么实验,实验中要注意什么问题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实验活动的意义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实验的计划,教师应组织学生参与制定,要预设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把预设的细节梳理清晰,使学生明白实验活动的时序、观察的角度和重点,为确保实验的成功奠定基础。

(二)明确分工,强化组员的责任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策略。要提升合作学习的实效,教师必须使每个组员都明确自己的责任,避免他们受“大锅饭”的影响,滋生“从众”心理。所以,在做分组实验活动时,教师要使得人人有任务,人人都参与。首先选拔好组长,因为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小组不能进行较好的合作;其次需要明确记录员、器材管理员、汇报员等。这样避免了合作学习中的“口才”型学生搞一言堂,一个人滔滔不绝,成为合作学习中的“话霸”,影响其他学生的交流。同时小组成员的分工要定期轮换,使每个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另外,小组成员的搭配不是固定的,要根据不同的实验进行合理的调配,注意各个方面的平衡。密切关注学习“弱势群体”,通过合理的调配把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的个人资源形成共享。

(三)加大检查的力度,实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积极做好探索延伸型实验

科学教学的实验活动,讲求连续性和完整性。然而教材却有很多的实验,需要延伸到课外。因此,我们必须设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完善实验,最有效的办法是检测和评比。教师一定要通过检查,使学生产生压力和动力,也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做好实验,才能真正获取知识。

为了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教师既要有检查,更要有评价和评比。评价要注意评价学生的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收集、结论的分析与归纳;评比是对学生实验的态度、效果和情感等方面进行多元的比较,表扬先进激励后进,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课后认真实验取得的收获和成功的喜悦。事实上,教师都清楚,科学实验活动的课后延伸,如果只布置不检查、不总结、不评比的话,久而久之学生就

会拖沓,甚至干脆不做。所以我们的检测、评价或评比应该是常态化的。

当然评价的方式应多种多样,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科学实验的动力。譬如挂牌公示制,对有问题的或没有做的实验挂“红牌”,对没有问题但不够完善的实验挂“黄牌”,对按时完成的且质量较好的挂“金牌”等。这样就较好地培养学生积极、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有利于发展他们的观察、想象的能力。

总之,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个变化的过程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应当不断地去发现,及时地纠正,使科学实验教学不断完善,有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1] 周永廷.在科学教学中教会学生观察[J].教育教学论坛,2010(26).

[2] 蔡苏珏.科学教学中培养“实证”意识琐谈[J].小学教学研究,2007(1).

猜你喜欢
科学实验实验教学科学
“天宫”上的科学实验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将于4月发射
精心准备 科学实验
国际空间站上的科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