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师的幽默

2014-04-17 05:18李伟言
教育观察 2014年9期
关键词:幽默感文化教育

李伟言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在构成一个人吸引力的众多要素中,幽默感往往被格外强调。很难给幽默一个确切的定义,然而我们在幽默的人面前,却很容易感受到它的魅力,甚至为之倾倒。幽默是优秀教师所必需的品质和能力。2010年教师节前夕,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曾进行过一项专题调研,调查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优秀的品质,结果显示,学生对富有幽默感的强调,超过了责任心强、尊重和关爱同学、和蔼、开朗、专业技能强、外表端庄大方、严厉等多项指标,位居榜首。(《中国青年报》2010-9-10)可见,对于教师素养的构成来讲,幽默是一项十分值得关注和研讨的内容。

对于教师幽默的重要性,以往的研究者多注意的是幽默在具体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观点是幽默能激发学生学习乐趣,增强学习动机。这是因为幽默能给学生带去愉悦,学生在学习中有美好体验,才会更愿意学习;幽默能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和板起面孔的教师相比,一个谈笑风生、妙语连珠的教师更容易博得学生的好感,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恰当的教学幽默不仅能充分唤醒学生的注意力,还帮助其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幽默更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最佳手段。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对于道德教育而言,贴切的幽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幽默有助于隐蔽教育意图,弱化受教育者的抵触心理,既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又避免让学生难堪,在轻松中不经意间进行了教育;幽默的随机应变能够帮助教师化解自身的窘境,成功地处理教育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幽默不仅仅是手段,幽默本身也是教育目的。幽默能化解压力,促进人际和谐,使人轻松快乐,幽默的人幸福感更强。心理学的诸多研究还表明,幽默和创造性具有直接的关联,幽默被认为属于创造力的范畴。德国学者海特纳就指出,“对于创造型老师来说,幽默正好是一个不可放弃的教育手段,也是一个同样重要和不可放弃的教育目的”。因此,除了这些具体的功用之外,教师的幽默最重要的意义不能被忘记,那就是幽默本身的教育意义。幽默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是以愉悦的方式所展现的智慧。幽默感的背后是教师明敏的心智,思维的活跃,以及乐观、豁达、超越、自信,在给他人带去快乐的同时,也带给人们以智性的启迪。一个幽默的教师,能让人如沐春风,学生从中感受到的是教师人格的魅力。这样的幽默本身就对学生具有陶冶的功能,让学生耳濡目染。幽默的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幽默启蒙,这是比具体的功用还要值得重视的。

幽默在教育中如此的重要,然而根据我自身的体验,在我从小学到研究生毕业长达21年的学校受教育经历中,却极少遇到有幽默感的教师。和朋友们交流,情况也大体相似,看来缺乏幽默感在教师群体中应该是普遍现象。缺乏幽默感并不为教师群体所独有。相比于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将幽默视作国民素质的核心部分,中国人整体上对幽默的重视就远远不够,有人更是断定中国人不懂幽默。香港城市大学社会心理学副教授、国际幽默治疗协会会员岳晓东2010年曾经对北京、广州、香港、台北的大学生进行过一项调查,调查显示,中国人对于理想人格的认知主要包括责任心、自制力、社会认可、社会服从、谦虚、谨慎等核心特质,但是却没有幽默。(岳晓东《中国人的幽默之痛》,载岳晓东新浪博客)这个结论也颇能印证中国人缺乏幽默的观点。

这提示我们,对教师幽默这个话题的思索不能少了文化层面的考量。而这又需要我们首先理解幽默的特质。从哲学层面去理解,幽默是一种“轻松的深刻”(周国平语),幽默感带给人一种释解的、轻盈的心理感受,幽默必定举重若轻,幽默从不流于沉重。需要注意的是,幽默的心态虽然是轻松的,结果是引人发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幽默是肤浅的,恰恰相反,幽默有着隽永的意味,需要高等的严肃。这里高等的严肃可理解为求真的精神,对于世相人生宇宙万物,以庄敬的心态观之思之。轻佻者不可能有真正的幽默。林语堂先生曾讲:“幽默处于俏皮与正经之间。”

幽默具有美感,是一种精神的超越,幽默性情的化育需要个体和当下的生活保持距离,能够跳出来作为局外人以智慧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如果一个人对生活秉持着特别实用的态度,孜孜于饮食男女的营求,始终受着现实利害牵制和羁绊,是很难有幽默感的。至于像林肯那样用幽默来抵抗挫折,化解苦难,这更需要一种不同于常人的超俗姿态。

幽默内含着反叛的精神。很多哲人和大作家同时也是幽默家,他们以幽默为手段,不动声色地表达着对旧习俗的批判,对权威的戏谑,对人性幽暗的讽刺。如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英国的狄更斯、俄罗斯的果戈里等都是这方面的高手。我们看美国的一些动画片也能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幽默精神,这种幽默精神是和美国的自由精神紧密连在一起的。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王小波的幽默被很多人称道,而王小波本人就可称作是自由思想者,看他的文字,时而会心一笑,看他轻松又犀利地明辨是非、嘲讽解构。王小波一再强调他反对无趣、反对愚蠢。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没有强烈的对智慧的热爱和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就没有王小波的幽默。

知晓了幽默这些特质。再来看我们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制约了国民包括教师幽默性格的形成,便一目了然。

我国的传统文化充满了浓郁的等级尊卑色彩,讲级别、讲辈分、讲资历、每个人都处于各自的位置上。每种身份之下,人的言谈举止都要受相应礼法的约束,不允许造次犯上。这种讲究又因着“官本位”的文化而日益固化。时至今日,对等级尊卑的强调依然存在,比如在饭局中主位、副位、第一贵宾位、第二贵宾位等都是有讲究的。等级尊卑色彩浓厚的文化恰好是幽默的天敌,因为幽默需要心灵的舒展,而等级之下,人心难免局促而压抑。地位低下者在地位高者面前,需小心拘谨、察言观色、唯唯诺诺,自觉地展示得矮人三分,绝不可以轻易开位居上者的玩笑。地位高者在地位低者面前,则需端着身份,板起脸孔,正襟危坐,以展现出自己的威严。等级文化之下,从众和依附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格的独立是十分罕见的事情,思想的反叛精神极为稀缺。在这种情况之下,人是很难有幽默感出现的。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鲜明特点是道德中心主义,不仅人生及其理想被拘囿于道德的视野内,人们看待万事万物的眼光都是道德主义的,发展到极致,成为伪道学。伪道学剿灭真性情,排斥肉身和精神的欢乐。在所谓正统思想的强调下,凡是能逗人一笑的文艺,必然受到排斥甚至是敌视,这等于直接铲除了国民幽默性格生长的土壤。

中国传统文化也极为重视经世致用,世俗福乐的欲求主宰着人们的心灵。由于缺乏宗教对文化的浸润,文化中超越性的因子极其稀薄,拜金主义和权力崇拜的观念十分普遍。人们很难把自身从生活中超拨出来,他的一切追求都是紧紧地附着于现实的,难以有置身局外那种超脱和豁达的心态,这种功利性的文化不利于国民幽默的培育。

文化基因的缺陷使得中国人缺乏幽默感。由于缺乏真正的幽默感,就只能把刻意的博人一乐当做幽默。如目前很多无厘头的影视作品,里面是有许多搞笑的镜头,但是却很做作,甚至自居小丑,也难以让人感受幽默所带来的启迪。目前泛滥的恶搞段子也是如此,是让人笑了,但其特质更接近轻浮,而不是轻松,而且很多内容粗俗不堪,背后也绝无严肃。

文化传统的这些特点在师生关系上有鲜明体现。在历史上,师生之间亦鲜明地体现文化的等级性。《送东阳马升序》中有一段落,“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从中可见师生之间尊卑不同的地位。在师道尊严的观念之下,教师在学生面前也很难以真我示人,所谓“未尝稍降辞色”。直至今日,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仍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多以权威—遵从关系为常见,在这种关系之下,压根就没有幽默的位置。

和传统文化特征一同影响教师幽默性格的,还有近代以来角色化的教师观,即将教师看成是一种社会角色。陈桂生先生就在其《师道实话》中明确写道:“教师,是一个角色概念”,“教师是社会的代表者”,“教师是社会的代言人,代表着社会利益”,“教师代表着社会向学生提出发展的要求”,“教师是社会主流价值的传递者”。类似的说法充斥各类教育原理的书中,也是职前师范教育向未来教师传递的核心职业观念,它规定了教师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义务,是国家对教师群体的角色期待。

不妨做以词源的考察,“角色”最初源于戏剧,是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米德将角色的概念运用到社会心理学领域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从此,角色概念被广泛地用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中。角色强调人的社会身份,当个体表现出为自己的社会身份所规定的行为时便充当了角色。一方面讲,单纯的“角色观念”确实是能够凸显教师群体的特殊性,即它所肩负的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社会功能,以及要遵守的不同于其他职业的规范。但另一方面它同时也是陷阱,教师被干枯与抽象的角色意识所压抑,使对教师而言同样重要的一面避而不彰,那就是,教师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角色化的教师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如何看待自我。教师对自我形象的勾勒,“角色化”特征十分突出,有意无意地将自己“功能化”了。教师的“真我”,被角色的“面具”掩盖着。在角色的教师观之下,我们往往也认为这种掩盖是合理的,是必需的。它所导致直接后果,是使教学丧失掉“自我”这个使教学富有生机、活力和真实感的源泉。

角色与真我的分离,不可避免地造成教育的虚伪,“角色化”生存意味着人的被“功能化”。而幽默恰好意味着教师的个性化,它需要教师首先是作为一个人——一个男人或女人——身处日常的工作世界。

分析完教师幽默的因素之后,我们会发现,做一名幽默的教师,主要不是一个技巧和术数的事情,而是依托于教师整体的精神风貌的重建。如果一名教师立志于做一个优秀的教育者,那他当然不能等待文化改造好了,再去培养自己的幽默感。而应该从现在做起,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开发自身的幽默潜能,而其关键,在于砥砺品格,锻造思想。

首先是自由独立的人格。教师若想培育幽默感,首先就要有灵魂的挺立,去除思想依附和情感屈从,摆脱看待事物的道德中心主义、道德至上主义眼光,形成自身的精神气象和格局,给幽默提供最适宜它生长的精神土壤。

其次是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幽默绝缘于怨天尤人和患得患失的心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自我和他人,有独立的人格,但又不把自我和功利看得太重,学会自嘲、自我调侃,积极生活,这样的聪慧和乐观是一个人学会幽默的必要条件。从容超越的生活态度实际上也是一种高等的严肃,因为它并非凭空而来,而建基于个体对生命的观察、体悟和思考,能够跳出自己反观自身的缺陷,有终极视野,勇于探寻生命的真相。

再次是广博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学识的人未必有幽默感,但有幽默感的人一定是有学识的。幽默是一个人思想、学识、阅历、经验和灵感的综合作用的结晶,知识渊博者才能口吐莲花,积累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提升自己的幽默感。

最后,根据对教师角色化的分析,幽默还需要重构教师的自我镜像。教师是存在着的个人,教师需要淡化角色意识,在教育过程中坦诚地交付自己,这意味着教师以开放的心怀走向学生,在平等双向的互动中构建起指向于二者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这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幽默的前提。

当然,幽默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也需要练习。据说幽默家林肯原本是极为不苟言笑的,他后来的幽默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有记载称林肯每晚睡前要看幽默文集才会入睡。为了锻炼幽默,我们可以多搜集一些幽默故事,常读常与人分享,不断地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做一个有幽默感的教师,还需要掌握幽默的技艺,幽默不是无章可循的。幽默从心理学上讲,是思维突破常规造成认知不协调所带来的结果,可以达成这种不协调的方法有很多,如概念转移、删繁就简、旧词新用、借题发挥、善用比喻等。鲜活的生活提供了学习最佳的场地,教育教学中师生的交往互动频繁,也大量地借助于语言,只要多多留心,肯动脑筋,有意识地去练习,总会习得一二。

猜你喜欢
幽默感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幽默感拯救计划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为什么幽默感很重要?
为什么幽默感很重要?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