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面渗透,走出“囧途”
——三年级作文教学初探

2014-04-17 05:18
教育观察 2014年9期
关键词:评语想象力词语

胡 娟

(淮安市人民小学新城分校,江苏淮安,223001)

在三年级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都会遇到这样的囧状:作文指导时条条框框讲得太多,学生的作文便千篇一律;讲得太少,学生的作文便是言之无物;出示范文引导,全班作文又如一奶多胞。类似种种状态值得我们深思。作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作文课堂教学那几十分钟,如果将作文教学看成是一个“面”,那么汇成这个“面”的“点”是什么呢?新课标中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明确指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于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尤为重要,语言材料的积累来自文本,见闻、感受来自生活。如何将文本、生活、培养想象力这一个个“点”与作文教学这个“面”完美结合,互相渗透,帮助教师走出作文教学的“囧途”呢?

一、文本与生活联系,为写作铺好基石

写作内容来自生活,怎样用恰当的语言表达生活中的见闻、感受呢?这离不开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积累。对于语言材料的积累,有些教师的做法是让学生读课外书、摘抄好词好句、写读后感、仿写等。殊不知三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这些方法往往局限于学生对他人文章中字词句段的理解,却不能将自己的理解运用到写作中去。笔者认为语言材料的积累不必舍近求远,课本就是最好的实验基地。教师要立足教材文本,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文本与生活紧密联系,为学生写作铺好奠基石。

(一)作比较

学生在写作时往往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心里有各种想法却找不到恰当的词句来表达,写出来的话词不达意、干瘪无味。为了解决这种状况,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使用作比较这一方法,即对于同一种事物,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真实的感受、想法,再让学生将自己的语言与文本的语言作比较,发现各自表达方式的差异和优缺点,继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例如在教学《石榴》这篇课文时,笔者并不急于让学生一下子扎进文本中去品词嚼句,而是先出示枣庄的图片与视频,利用视觉冲击调动学生的感观,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词汇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石榴的直观感受。然后再精读课文,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石榴叶子、花朵、果实的词句,并将之与自己的表达作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修辞手法的精妙。这样在比较中找到差距,在比较中学会遣词用句,在比较中学会更加完美的表达方式,从而为写作做好铺垫。

(二)换词语

能拥有丰富的词汇量,无疑会使学生的写作锦上添花。词汇量的积累应扎根于课堂文本教学这块主阵地。教学中,笔者经常有意识地教给学生积累词语的方法,换词语就是一个积累词语的好方法。所谓换词语,就是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前提下,发挥想象,举一反三。例如在教学《少年王勃》这篇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两个成语时,笔者启发学生思考:“你能用其他词语替换这两个成语吗?”“你能用替换的成语说一句完整的话吗?”抓住重点词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行词语替换,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还可以为写作打下坚实基础,可谓一箭双雕。

(三)接着写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描写在句式的表达上或修辞手法的应用上都值得学生效仿,笔者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抓住契机,唤醒学生对生活已有的认知与情感,模仿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续写。如《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主要围绕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这两个特点来写的。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笔者抓住文中的一个省略号,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思考庐山的云雾还会有怎样的变化,接着启发学生:“让我们也来当个大作家,把这些奇妙的想法接着作者后面写下来吧!”

这种续写,学生在表达的时候有固定的形式套用,但这种形式很灵活,不呆板。学生很轻松地将心中积累的好词好句与生活中的所见所感相联系并表达出来,使学生体会到写作的成功与快乐。

二、想象与生活联系,为写作插上翅膀

“想象力是能动的知识,是创造力和智慧的必要背景。”亚里士多德说:“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想象是创造的先导,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作文教学与想象力密不可分。缺乏想象,学生在写作时就会言之无物,立意老套。作文教学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何打开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呢?这有赖于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的精心设计。

(一)精设文本布白进行补充

三年级的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贴近生活,反映童真、童趣。教师应抓住课文中可以发挥想象力的文字进行布白,延伸文本空间,拓宽学生思维。如《雪儿》这篇课文第五自然段笔者是这样设计布白的:

在阳台上,我把雪儿轻轻捧起,说:“

__________。”雪儿用它那金黄的眼珠望着我,似乎在说:“__________________。”我轻轻地抚摸着雪儿的头说:“__________________。”雪儿飞上蓝天,我在心里默默地说:“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布白,以生活为依托,调动了学生情感经验,以书为本,又高于书本,既合理而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为学生今后写动物类作文积累了素材。

(二)精选趣味图片进行编写

看图作文,相比其他作文形式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其鲜艳的色彩,充满趣味的画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思想特征,教师应选择那些学生容易理解、表达的图片。笔者经常选择含有动画片中主人公的图片,或者含有文学作品中的广为人知的人物图片,如《西游记》中的八戒、悟空等。学生看到熟悉的人物形象,更容易发挥想象力。三年级下册的看图写话多为连图作文,教学中笔者把重点放在课本出示组图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整个故事说清楚、说具体、说生动。

(三)精编习作开头进行续写

续写作文是一种很常见的习作方式,这种习作方式给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更大。续写就是顺着故事的开头想下去,接着编写。那么这个“头”能否开好,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笔者认为,要开好“头”就必须注重以下几点:1.主题必须贴近学生日常生活;2.内容必须新颖独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3.语言必须通俗浅显,易于理解。

三、评语与修改联系,为写作锦上添花

评语不仅是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更是对学生写作的二次甚至三次指导。教师要重视作文评语的质量,并将评语与学生的修改紧密结合。笔者在写评语时尤其注重以下几点:

(一)评语要有鼓励性

鼓励性评语是对学生作文的肯定,可以增加学生写作的信心。鼓励性评语要亲切、自然,给学生温暖、力量。鼓励性评语不是优生的专利,教师尤其要关注学困生。

(二)评语要有针对性

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用词不当,词序颠倒,语句不通、重复等问题。教师的评语一定要明确地指出来,并指导学生按要求修改。

(三)评语要有互动性

教师的评语要与学生产生共鸣,与学生平等对话,不凌驾于学生之上,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观点大胆地写出来。例如:“我(老师)喜欢爱护环境的熊大,可你为什么喜欢孙小圣呢?写出来告诉我吧!”

作文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要关注语文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积累语言材料,培养学生想象力,并重视作文评语作用,将这些教学中的“点”与作文教学这个“面”有机结合,点面渗透。

[1] 高海燕.小学作文教学“拔苗助长”现象及对策[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8).

[2] 施志勇.明确课程目标 提高作文实效——谈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4).

猜你喜欢
评语想象力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看见你的想象力
找词语
流沙河语录及诸家评语
打开新的想象力
一枚词语一门静
怎样为作文写评语
嘿,来点想象力——读《跑酷少年》
作文评语探讨
如何写好作文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