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基地学校 创新校本研训工作

2014-04-17 05:18吴有为
教育观察 2014年9期
关键词:研训校本文言文

吴有为,周 颖

(1.南京市高淳区教育科学研究与培训中心,江苏南京,211300;2.南京市高淳区漆桥中学,江苏南京,211302)

一、着力政策推动

校本研训是学校提高办学品位的必由之路,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和改进教学研究工作的有效途径。高淳区教育局先后出台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建立以校为本研训制度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校本研训工作的指导意见》等规范和指导校本研训工作的政策文件,要求学校整体谋划,全面推进校本研训的日常管理,并将校本研训纳入教师绩效考核。

为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校本研训工作”的要求,2012年10月,高淳区教育研训中心根据对各校校本研训工作的检查情况,确定高淳县东坝中心小学和高淳县漆桥中学为我县首批校本研训基地校,并出台《高淳县校本研训基地校工作要求》,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工作职责。

为强化校本研训基地校的示范、引领作用,2013年1月,南京市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日活动在东坝中心小学举行,围绕“同一个梦想——为了每一个孩子,我们携手共进”的主题,东坝中心小学依次展示了校本研训活动的成果:数学团队的“聚焦课堂,共同成长”课堂切片展示、快乐作文的实践与思考展示、大课间活动展示、语文团队现场文本解读展示、青年组与中年组“书香心韵”PK、教师才艺展示,活动受到了市教育局陈舒泛局长和省教师培训中心严华银主任的高度评价。2013年10月底,我们又在高淳区漆桥中学召开了初中校本研训工作推进会,各校校长、教学副校长和具体负责校本研训工作的主任参加了本次活动,进一步提升校本研训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二、聚焦研训主题

通过调研,我们围绕初中教学质量提升这一主题,选取了日常教学管理中三个关键点集中展示:如何进行集体备课(数学教研组)、如何围绕主题开展教学研讨(语文教研组)、如何进行分层作业的设计(英语教研组)。

三、优化研训流程

1.分组签到,领取活动材料。

2.学科展示:语文、数学、英语三个教研组,围绕主题展示。

3.专题汇报:赵龙校长汇报——《唱响校本教研之歌》。

4.校际交流:学校交流、研训员发言。

5.工作推进:校本研训工作通报及工作布置。

6.领导讲话。

四、立足研训实践

现以语文教研组研训活动为例,将其研训活动主要过程呈现:

主持人:各位老师,上午好!本次活动现在开始。

近年来,我们漆桥中学的生源数量仍在减少,质量也在下降。针对此种情况,我们语文组没有消极旁观,而是积极调整心态与教学策略,并且每学期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书法、手抄报、古诗文背诵等各类竞赛,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很是欣慰。

前几次教研活动中,七年级的老师们反映,本届七年级的学生语文基础普遍较差,学习习惯也急需培养,尤其是在文言文学习上,问题更为突出。上周的小班化赛课中,大家也都发现了这个问题。经过与两位备课组长商量,决定本次活动的主题是研讨七年级文言文教学策略。

主持人: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孔宏华主任任教的《孙权劝学》,请看教学视频,并请孔主任谈谈备课与教学过程中的想法、收获或困惑。

观看《孙权劝学》视频片段。

孔宏华:这是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积累,我主要采用以下三个环节——第一,小组合作,自主积累,根据文下注释和工具书,圈点勾画;第二,小组之间出题互考,出五个词语解释和三个句子翻译;第三,老师出题考学生,选择目标中要求的重点实词。这样教下来,学生们能较好地掌握重点词语、了解文章内容,但用了20多分钟。

这个片断主要是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从环境、情节、人物三个方面去把握。只花了10多分钟。

这是我参加市小班化赛课的录像,专家们都说,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课堂上分给“文”的时间少了,“言”的时间多了。老师们,你们是怎样教这篇文章?“文”和“言”如何平衡?

主持人:谢谢!孔主任的分析实在,策略实用、有梯度。最后,向我们抛出了自己的疑惑:七年级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孰重孰轻?那么,课标是怎么要求的呢?就我们漆中这届七年级学生的学情而言,文言文教学应该重“文”还是重“言”呢?请初一年级备课组长高志辉老师来给我们分析一下课标要求与学生学情。

高志辉:我校的学情是这样的:中等及以下层次学生偏多,优秀学生偏少,留守儿童比例大。对于文言文教学,2001年的课标是这样要求的,“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突出课程目标的实践性。2011年的课标是这样表述的,“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语言表述上有略微变化。新课标将策略和目标分得比较清楚,更加重视了语言知识的积累,强化了语文的工具性。

主持人:谢谢高老师!高老师较为精准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为我们接下来的讨论指明了方向。下面,请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就七年级文言文教学策略展开研讨。

甘小美:我觉得文言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朗读和积累两个方面。假如我来教《孙权劝学》,我会这样设计:吟诵为本、注重积累、努力探究、适当延伸四个步骤。读,首先要读通,帮助理解课文大意,接着是读懂,最后是读出语气和情感。积累环节最重要,只有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才能读懂文章,也才能读懂课外其他的文言作品。

主持人:请谈谈您的教学策略。

甘小美:和孔主任一样。我觉得文言文教学应重“言”。

孔小芬:我来说几句。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也觉得应该重“言”。今年我教初一,我本想把“言”放到课前的预习作业中去完成,可学生的预习情况不好,那就只能占用课堂教学时间了。再看历年中考对文言文的考察题型——实词的解释、虚词的用法、句子翻译、把握课文内容的一个问答题。“言”的比重明显大于“文”,所以,如果我来教这篇文章的话,也要花到20几分钟的时间来教“言”。

主持人:具体说说您的教学策略。

孔小芬:也是运用小组合作、竞赛的形式。

卫春耕:我觉得重“文”还是重“言”,不是我们老师决定的,而是由学生的学情决定。我们漆桥中学的学情客观地摆在这儿,不止你们初一,我们初二的学生的基础也不行。其实,文言文除去语言有些晦涩难懂外,内容和主旨与现代文相比还是比较容易把握的,因此,我觉得我们学校的文言文教学还是应该重“言”。

孔小芬:那么,卫老师您有没有比较好的教“言”的策略呢?跟我们大家分享一下。

卫春耕:我是充分发挥读的作用。通过读,正音断句;通过读,积累词汇,了解大意;通过读,体会主旨和情感。

主持人:再具体一点呢?

卫春耕:听录音读、老师领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根据课文内容而定。

杨玲香:嘿——我可能跟大家的意见不太一致。我注重把要教的东西教到位,多花一点时间也没关系。《孙权劝学》这篇文言文,我要花两个课时来教。第一课时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第二课时注重提高学生欣赏文言文的品位。我主张“文”“言”并重。

我们不能一味地将学生太差作为理由,毕竟每个班还有几个能考县中的,不能只看大头,不顾小头,对吧?

孔宏华:杨老师,赛课时只能用一节课完成教学啊。

杨玲香:赛课归赛课,我讲的是日常教学。我将一部分“言”的教学放到预习中来完成,但我会及时检查预习情况,利用早读课,让学生小组合作,将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写在白板上展示,好的加分。课堂上,我和卫老师一样,让学生读,第一课时要读通、读懂,另外,这篇文章我还会提醒学生注意语气。三年教材一脉相承,我们语文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螺旋上升的,初三有一个戏剧单元,这一课特别适合搞一个课本剧表演,那我就有必要先告诉学生一些戏剧知识。其实,表演课本剧也能促进学生把握主旨,理解人物性格。

叶花:下学期教《孙权劝学》时,你会不会搞课本剧表演呢?

杨玲香:这一届学生基础确实比我刚带结束的一届差,但我要培养,争取继续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

主持人:到时候,我们去观摩观摩,取取经?

杨玲香:好,互相学习。

……

主持人:最后,我就大家交流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不到位的地方,大家可以补充。

王荣生教授认为,评价一节课的好坏,关键就是教学内容的恰当与否,如果缺少恰当的教学内容,那么课堂气氛再活跃,教学策略再丰富,都不能算作一堂好课,甚至不能是一节合格的课。经过讨论,根据课标要求和我校学生学情,大家觉得在七年级文言文教学中,“言”的教学不能放松。并提出如下策略:强化诵读教学,有梯度地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即读通、读懂、读出感情;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也有老师觉得自己班上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行,或者说考虑到班上仍有部分基础不错的学生需要提优,建议“言”“文”并重,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策略:课堂小练笔,运用联想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排演课本剧。我觉得大家说得都有理。因为都是以学生为出发点,不管是内容的确定、目标的制定还是策略的选择,无不以学生为中心。这正应了孔子那句话,“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下周一,我会将本次活动的内容整理后印发给大家,下周四下午第一节课,孔小芬老师将根据他们班学生的学情、运用本次讨论的策略开一节公开课《咏雪》。听完课后,我们再进一步研讨七年级文言文教学策略的优化。培根说:“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今天,我们把自己关于七年级文言文教学策略的看法与做法告诉组内同仁,我相信各位肯定有不少收获,也一定促发了自己对教学的思考,特别是七年级的老师们。

五、着眼活动反思

振兴和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就在于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但农村学校地处偏远,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如何有效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是长期困扰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学校校长的一个难题。我们旨在通过校本研训基地校的榜样,全面深入地推进校本研训工作,提升老师们的业务水平。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有一些深切的体会。

首先,校本研训的选题要切实。即真实地存在于当前的教学中,是教师们自己提出来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校本研训的主体是教师,因此,需要研训组织者灵活地选择能提升教师自我的研训内容。只有通过研训需求调研,立足于教师发展的主题,才能真正将“要我研训”转变为“我要研训”,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们参与的热情。

其次,校本研训的开展要实在。第一,要有实实在在的制度。学校要安排固定的研训时间和地点、出台激励性的考核机制;教研组要有较为详细的研训计划、确定的研训内容、具体的研训分工及记录。第二,要有实实在在的讨论。校本研训的形式应根据内容的需要而定,可以学习理论,可以听评课,可以集体备课,等等。但不论哪种形式,都缺不了讨论环节。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与人交谈

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是啊,讨论中如有思维的碰撞、激烈的争辩就最妙。唯有如此,教师们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讨论,更有主题、更有层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研训的价值方能真正体现。第三,要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就是主持人不仅发挥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引导组员集中火力剖析主要问题,而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及时提炼归纳、形成共识。活动结束后,我们进行了个别访谈,各校参会者纷纷表示感触很多,收获颇丰。七年级的老师满脸微笑地说:“这样的校本研训活动既能帮我们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更能吸引我们主动参与。”

再次,校本研训的成果要落实。校本研训的过程只是促发教师开始反思教学中的问题,而“反思”只是“心动”,俗话说得好,“心动不如行动”。因此,鼓励教师们将研训成果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将校本研训的成果落到教学的实处才是活动的根本目的。

最后,由主题研训走向项目研修。有人将研训活动的主题喻为研训活动的灵魂。有了明确的主题,研训活动才有主心骨。所有的活动围绕着主题来展开,紧扣主题深入推进,所有的研究就不是浮在水上,不是隔靴搔痒,而是真正有所发现、有所突破。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次主题研训活动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其原因之一是研讨主题过大,弱化研训活动,使研训目标落实不到位。所以,在确立研训主题后,很有必要再次细化活动主题,使主题研训活动系列化,分阶段实施,分目标达成,实现由主题研训向项目研修的跨越,不断提高研训活动的效能。

[1] 郑鸿颖,蔡其勇. 英美教师专业标准解析及启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2] 周文叶.开展基于表现性评价的教师研修[J].全球教育展望,2014(1).

[3] 余昱.“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教育日常中的缺席[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猜你喜欢
研训校本文言文
构建校本研训模式 提升教研活动实效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2020年创新教育实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2018 年妇女/性别研究研训班在京举办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