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2014-04-17 04:24:48谢莉莉
教育观察 2014年13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政治思想

谢莉莉

(南京邮电大学学生工作处,江苏南京,210046)

我国高等教育在从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的过程中,女大学生的数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一些文科院校甚至超过了在校生的半数。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因而日益凸显。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女大学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女性有不同于男性的情感、思维、逻辑解释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立足性别差异这一客观存在,思考当代女大学生面临的现实困境,关注她们的成长和发展,而女性主义视角无疑为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

女性主义起源于20世纪的妇女解放运动,尽管在发展过程中流派众多,但都致力于女性事业,旨在实现男女平等、女性解放。女性主义是关于性别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平等的理论与实践,同时它也是一种分析方式和一种研究生活、政治及教育的方式。[1]性别的观念和行为是大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其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和思想觉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性别的正确认识,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借鉴女性主义的独特视角探讨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一、女性主义视角的借鉴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其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它对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主体意识、和谐人格和价值体现是其中重要的教育环节。

(一)女性主义促进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关注女性的个体觉醒即女性的自我意识,是加强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环节。女性主义倡导女性从对男性世界的轻信、顺从、麻木的封闭状态中挣脱出来,高扬个体觉醒的旗帜,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改造自然、社会等人类活动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生命意义。女大学生作为一代知识女性更要自觉警醒自我、鞭策自我、激励自我,要树立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女性精神,克服自身的盲从性和依赖性,勇敢接受挑战,勇于承担责任,挖掘自身优势和潜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二)女性主义重塑女性和谐人格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和谐人格的培养。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塑造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社会化培养的过程中,大学生通过社会生活的锤炼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把自己锻炼成社会人,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积极融入是形成和谐人格的具体体现。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和谐人格是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是对自我特质的肯定和赞赏。女性并不是依附于男性的代名词,不能被动地适应社会和环境,不能一味地妥协和牺牲。女大学生需要肯定自身的女性气质,要努力冲破压抑和束缚女性性别发展潜能的禁锢,对自我的特质进行深刻剖析和准确定位,肯定自我,热爱自我,充实自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实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

(三)女性主义认同女性的价值体现

个体价值的真正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而个人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前提是对自我的准确认知和评价。但是,一些女大学生受男性强势文化、环境的浸染,认为女性在思维、心理、能力等方面弱于男性,女性只能拥有顺从、被动、柔弱的女性气质。女性主义则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两性共同完成的,男性与女性有着同等的创造力,没有身份、地位和性别的差别。人的性别角色是丰富多彩的,不能以好坏优劣来评判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人既可以拥有坚毅、果敢的男性气质,又可以拥有温柔、细腻的女性气质,即“双性同体”理论。女大学生应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设法将个人判断从两性气质二元对立的情境中解放出来,发掘自身被社会规范所压抑的某种潜能,促进个体创造力的发挥,使女性个体价值真正得以实现。

二、影响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因素

当代女大学生受传统文化、社会环境及教育无性别模式等多方面的影响,对自身全面发展的诉求远没有上升为自觉行动。虽然多数女大学生有着积极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但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实际困难时往往表现出退缩和逃避。因而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比男性更多的外在不利因素。

(一)封建意识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对现代女性的心理成长有着不易觉察的深远影响。对自我的否定、对男权的依附使得女性自身异化为客体的存在,而丧失对自我独立人格的培养。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文化中性别价值观的影响日渐式微,但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传承仍然使大多数人认为女性的自我发展是个多余的命题。许多女大学生在封建意识的影响下,虽然内心渴望实现社会与个人的双重价值,但依然遵守早日结婚生子的人生模式。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妇女运动的发展虽然使妇女获得了法律上的平等地位,但当代社会环境还是或多或少在各方面表现出对固有两性模式的认可。女性主义先驱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其代表作《第二性》中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女性的社会角色相较于男性被定义为软弱的、依赖性强的、属于从属地位的他者形象。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女大学生,往往丧失了对更高目标的追求,将社会认同内化于自身发展,热衷于贤妻良母的角色,与男性相比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育模式的影响

我国的教育在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过程中,从总体来说还是一种“无性别”的教育模式,忽视了性别差异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面向全体学生时,同样忽视了性别的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同要求。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形式设置中没有针对任何性别,但是在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明显的男性文化色彩。它突出男性的话语权威,讲究逻辑,重视理性,却忽视了女性受教育者的心理感受、个性差异、年龄差别等多方面的因素。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女大学生受到不同思想的碰撞和交锋的影响,急需符合当代社会发展思想的引领和指导。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女性视角分析女大学生应该具有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等核心问题却几乎是空白。课程内容的匮乏,使得女大学生的思想解放受到很大的局限,个人的发展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要求。

三、加强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针对当代女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应克服“无性别”的教育模式,利用女性主义视角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探寻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明确新时期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味地灌输理论,让学生去接受所提出的思想观念,不准质疑,不准反驳,在古板的政治语言叙述中忽视了男女两性的差异。而女大学生在现实环境的塑造下,其心理、思想、情感等各方面都与男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差异。如将相关的女性课程设置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会使女大学生更能从自身情境出发,接受它,悦纳它,从而有效提高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1.确立自我意识

对女大学生进行主体意识教育,是做好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环节之一。首先,要明确男女平等的主体思想。女性主义思想发轫于对男女平等观念的追求。男女地位的平等促进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女大学生应该认识到女性拥有与男性同等追求知识的权利、同等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其次,要树立女性自强精神。女性自强精神是女性发挥主动性、激发创造力的内在动力。需要培养女大学生具有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先进的性别文化,使她们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推动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2.塑造健全品格

思想政治教育一贯重视品格教育,却缺少女性主义视角。用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女性首先要学会悦纳自身的品格特征,不以性别差异作为评判品格优劣的标准。健全的品格是人与自身性别的统一,是一种包括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女大学生健全品格的塑造,对于其远大理想和科学信仰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对其性格、意志和社会倾向也有着重要影响。需要引导女大学生肯定自身气质,追求人类优秀品格,协调自身身心关系,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人格品质得到长足发展。

3.培养个人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转变人的观念、启迪人的心灵,更需要培养女大学生在面临实际困难时自我发展的能力。以自我的觉醒和人格的独立为重要目标的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要任务是培养女大学生可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首先,要注重传授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思想和方法。经过多年学习生活的锻炼,女大学生在思维能力、知识水平、身心状态等方面已具备自我发展的条件和可能,要启发她们认识到教育在自身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构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其次,要增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课程。社会实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社会实践,让女大学生学会面对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懂得选择正确的自我发展道路,进而推动个体的进步。

(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的同时,面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应借鉴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优秀发展成果,针对女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发展和创新工作方法及方式,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1.全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全体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个体教育即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地实施教育。因男女两性性别差异的关系,在对女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需要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思想、情感等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交流。引导女大学生借鉴成功经验,运用自我评估、心理测验等多种方式,了解自身的性格特点、能力水平、特长爱好等。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发展自我。

2.知识学习与平等交流相结合的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是对知识习得的关注,教育者只需将知识灌输至受教育者的头脑中即可,至于受教育者能否主动将知识内化于自己头脑和外化于自身行动,则甚少考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教育的参与者,应该倡导教师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并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社会人来看待。通过彼此平等的情感交流、合作沟通等,形成友好、民主、信任的氛围。充分了解女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及个性特点,可以使女大学生能够站在女性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内心给予认同。

3.他人督导与主体参与相结合的方法

要改变过去把学生当做教育客体对象的观念和做法,充分调动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给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引导其积极参与学校学生的事务管理和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女大学生由于受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主体参与意识普遍弱于男性,教育者应鼓励女大学生成为自身教育、管理、服务的主人翁,克服思想及心理上的胆怯和困惑,从而更好地磨砺品质、锻炼能力、增长才干。

(三)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环境教育作为隐性教育的一种体现,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通过引入女性主义观点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努力创造一个平等、开放、民主、自由和尊重人的个性发展的环境,对促进女大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1.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

校园文化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之一。营造先进的校园性别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人格完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需要在校园营造积极健康的性别文化氛围。可利用校园网络、广播、报刊、展板、主题班(团)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女性主义观念中的优秀性别思想文化,打破传统思维禁锢下对女性形象的僵化教育,体现男女两性展现出的优秀性别气质,帮助和指导女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其次,要利用好校园学生组织这一平台。集体可以使人感到温暖和可靠,可以使个人心理状态经常受到激励和鼓舞。[3]社团组织应鼓励女大学生组建关注女性个体发展的学生组织,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定期面向女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婚恋观、就业观等多方面的引导。在促进自我意识觉醒的同时,女大学生也在社团组织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的参与意识、协作意识、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

2.校园管理环境的构建

校园管理环境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在对女大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借鉴女性主义思想、人本主义思想的方法,将会进一步推动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首先要设立相应的学校制度作为保障。例如,学校可设立性别平等监察机构,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性别意识进行督察;设立针对女大学生的性别健康咨询中心等,为教育的公平、公正奠定制度的基础。其次要加强对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培训。高校学生工作干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他们思想观念中是否具备女性主义的意识,会对开展女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还要加大女大学生的学生干部比例,尤其是核心干部比例。女学生干部在女生中会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她们更容易走进女生的心灵,从而更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

3.网络信息环境的共享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分散的社会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产生集合效应,从而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占领网络新阵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网络已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诸多方面。[4]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是传播女性主义视角的一个重要媒介。首先,可设立女性主义知识的网络公开课程。借助网络传播及时性、广泛性的特点,女大学生可以克服空间、时间的局限获取更多的有关女性主义的知识,以弥补自身认知上的不足。其次,可充分利用好网络论坛、社区。在网络上就相关社会热点问题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引导学生自由发言,适时引入女性主义观点,纠正女大学生的错误性别观念。此外,应切实用好自媒体。在一个人人可以发表看法的时代,相关思想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开通微博、微信等方式,发表促进社会男女平等、提升女性人格尊严的话语或推送现实案例,使女大学生感受到话语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时代的力量,从而促进自我的觉醒,展现自我的能力,实现个体真正、全面的发展。[5]

[1] 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 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彭纪春.从小群体入手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J].江苏高教,2007(1).

[4] 杨海燕.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影响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1).

[5] 张劲楠.论微博与大学生信仰教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54-159.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09
浅析女性主义翻译
人间(2015年18期)2015-12-30 03: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