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骁,唐占奎
(1.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成都610059;2.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云南昆明6502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文化个性的体现,是文化创新的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民族个性、民族标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个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北川灾后重建的逐步完成,特别是当地旅游业的重新开发,会发现整个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现状,地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严重、修复的严峻性、传承人的老龄化、羌寨内年轻人的传承意识淡薄、现实中存在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随意滥用、市场无序开发,使得一些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濒危的局面。由于大量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特性,也使其在历史变革与时代冲击时比有形文物更加脆弱,比有形文物更容易消逝,对它的保护才显得更加的急需和紧迫。
北川是羌族聚居区,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全县人口16 万,其中59.6%为羌族,占全国羌族人口总数的1/3。北川县幅员辽阔,人口稀少,全县土地共有 28.69 万 hm2,人均 1.87 hm2,县境内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且分布广泛。
近年来,各级文化部门一直非常重视羌族非遗项目的抢救、保护和利用,大力弘扬羌民族文化。绵阳市2005 年起在全市范围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非遗普查,通过普查、确认、整理、登记、建档,记录了一批珍贵、濒危且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非遗项目,抢救保存了一批非遗重要资料和珍贵实物。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开展。截止2009 年8 月,北川的羌年、羌族口弦、许家湾十二花灯、羌笛等三十余项民族民间文化项目被国家、省、市县列为非遗保护项目,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 个项目:羌笛制作、羊皮鼓舞、羌绣、羌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 个项目;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 个项目。
然而,2008 年汶川大地震给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与毁灭,据统计,在此次地震中,北川羌族文化专题博物馆全部毁灭,800 多件实物全部被掩埋。另外,此次地震造成了大量羌族人民群众的伤亡。其中在这次地震中遇难的有:近10 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 位北川县文化馆的正式工作人员,他们分别是其熟知羌族非物质文化传承技艺(羌族口弦、羌族歌舞等)和承担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员。由此可见,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资源已经处于严重濒危状态,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5.12”大地震对北川地形地貌、羌族风土人情的严重破坏以及对羌人的心理伤害,至今还让人唏嘘不已。有着3000 年历史的古羌文化损失甚是惨重;通晓羌文化的民间艺人特别是一些传承人的遇难,其损失巨大难以估量。非遗文物和羌族艺人是非遗传承的重要依托,其遭到破坏和毁灭对于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修复和未来的传承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为,大批文物是通过几千年的岁月沉淀下来的瑰宝,掌握羌族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或者民间艺人也是通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培养”出来的,要想修复文物和继续培养传承人,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可想而知。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被誉为“活着的财富”。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前生活在河谷地区的北川羌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已逐渐受汉族影响,走向趋同,甚至完全“同质化”。再加上羌族同胞对羌族传统文化大都缺乏深入了解,自我学习和传承意识淡薄,羌族的服饰、首饰只有老年人穿戴,年轻人日常穿着汉衣汉服,会讲羌语的年轻羌族同胞越来越少,羌历新年、转山会等对羌族同胞极具重大庆祝意义的羌族传统节日,难以得到羌族年轻人的重视,民族自发的保护意识相当薄弱。
目前,在北川由于灾后经济的重振要求,某些领域出现了过于追求市场经济发展急功近利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开荒式的开发羌族文化资源,导致破坏严重。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打造中,对整个文化资源的开荒式开发致使文化资源遭到损毁、文化环境遭到破。第二,当地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一些旅游开发者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往往制造伪民俗、伪文化来引诱消费者,使民族文化低级化、庸俗化,造成对文化资源的破坏。
北川政府提供政策扶植、引导和资金支持,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依法进行行政管理。将非遗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设立非遗保护专项基金,确保濒危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通过有力的政策及措施,鼓励、引导、扶植和支持企业、民间组织、社会各界及广大群众积极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详实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搜集、整理、核实、完善、录入,并最终以县区为单位,编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汇编》,形成一个全新可靠的北川羌族非遗数据库,作为北川羌族地区非遗保护和开发的第一手资料,成为非遗保护开发的指南。
旅游企业在认识、理解、领会当地文化的基础上,坚持有序合理开发,避免盲目开发。一方面,旅游企业、旅游开发等一些行为主体,如果因经济利益因素而盲目地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地用到旅游中来满足部分旅游者的需求,使生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商品化、表演化、仪式化甚至是庸俗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文化空间遭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旅游开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迎合旅游者的需求成了一种理所当然,因此,对当地原有文化进行故意的篡改或曲解,破坏了非物质文化的原真性,失去了原有文化的本质特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极大破坏。因此,在旅游企业的开发中,一定要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长远利益和角度去看待问题,开创非物质文化旅游的新型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很广,牵涉到的面很多。提高当地居民的认识,让当地居民自觉地将古老的、宝贵的文物进行保护传承。当地居民完全可以自己整理羌文化档案记录大纲,写下很多故事与传统,绘制本民族文化地图和文化日历。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使当地居民自发地恢复本民族文化传统,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使整个村寨变得更加和谐、更加团结。另外,着重在当地青少年中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教育活动,用优秀文化感染和熏陶青少年的心灵,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使优秀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1)创作羌族文艺精品。文化工作者精心创作、编排并演出了大型舞蹈诗剧《大北川》《鲁川情》《禹羌部落》为代表的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和演出获得了成功。这些舞台剧目多以艺术形式,再现羌族这个云朵上的民族历经迁徙,饱受磨难而顽强前行的心路历程,传递灾区羌人的坚强之音。羌族碉楼、羌笛、羊皮鼓舞、转山会、哭嫁歌种种极富羌族特色的文化元素是贯穿全剧的主线与亮点。
2)打造羌族特色产品。第一,打造浓郁羌族特色小镇,小镇上设立高端餐饮名店、大型地方品牌主题餐饮店,打造民族与现代结合的羌族特色酒吧、茶馆休闲街区,北川羌族美食一条街等。另外,设立羌绣坊、挑花坊、羌茶坊、羌酒坊、羌药坊、水磨漆艺体验坊,羌族四合院式客栈,突出个性化的风情元素,给予游客真实的羌族生活体验场景。
3)开发羌族旅游节事。利用北川羌族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各种旅游节庆活动,既可以扩大北川县旅游知名度,又可以形成旅游热潮。根据当地旅游资源,可以打造北川羌族旅游文化节、羌历新年大型庆祝活动、羌族山寨山歌节、花鼓节、羌绣纺织文化节等,并举办或申办世界级各种选秀、选美、体育竞技等大型活动,推动北川非物质文化旅游的发展。
[1]王凤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为例[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2012(6) .
[2]郭凤鸣.断裂与链接——灾后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新思路[J]. 贵州民族研究,2009( 4) :70 -73.
[3]郭凤鸣. 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0(2) :17 -21.
[4]鲁炜中.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基于北川石椅羌寨羌绣经济的人类学思考[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9(3) :12 -13.
[5]龚珍旭.北川羌族灾后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分析[J].艺术评论,2012(1) :136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