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密,赵国党
( 许昌学院管理经济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河南“居天下之中”,是国家南北、东西交通大动脉的枢纽要冲,亚欧大陆桥和进出西北六省的门户。河南是中国重要经济大省,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发展较快,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位居第5 位。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取得了快速增长,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显著加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对支持河南省加快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河南省18 个地市为研究对象,结合《河南省统计年鉴2013》的相关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河南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力求为河南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鉴建议。
1.1.1 指标选取原则
在指标选取原则上,目前国际公认的是多指标体系,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①指标体系的综合性。指标体系不应片面性,而应具有综合性。指标体系要求能反映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要能反映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②指标的代表性。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有很多,即所选的指标不仅要有明确的社会和经济意义,还要能代表这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某一个方面。③指标的可比性。各区域间存在着空间大小的差异和人口数量多少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在研究区域间发展水平时,所采用的指标要求能够进行相互间的比较。④指标的可得性。在选取指标时,应该选取那些我们比较容易获得的指标,有些不易获得但是对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重要作用的指标,可以找其他相似且容易获得数值的指标来代替。⑤指标体系的简洁性。由于聚类的样本数较多,所以在指标选取上应尽量精炼实用。
1.1.2 指标的意义
基于以上相关原则,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2011年河南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及河南省的经济发展现状,制定以下四个方面能够反映经济综合实力的评价指标:①经济发展方面:实际利用外资额(X2)(万美元),说明地区本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情况,反映出地区在吸引外资方面有多大的优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X6)(亿元),用其反映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使用方向。②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增加值(X9)(亿元),比较过去的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能反映地区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X7)(%),通过了解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的比例,我们可以知道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用其反映地区服务业和城镇化水平;第二产业占GDP比重(X8)(%),通过了解第二产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的比例,我们可以知道地区第二产业的发展状况,用其能够反映地区的工业化水平。③人民生活方面:人均GDP(X1)(元),可以表示地区人均GDP 的大小,用其反映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3)(元),通过对各地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比较,可以反映出地区职工的工资水平状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5)(元),用其反映各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状况。④社会发展方面: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X4)(张),通过了解每万人拥有的医院床位数,能够反映出该地区在医疗服务设施方面的发展状况;城镇社区服务设施个数(X10),城镇社区服务设施的个数,反映出地区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状况。
1)聚类分析思想。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一组将研究对象分为相对同质的群组(clusters)的统计分析技术。聚类分析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按照一定标准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的一种分析方法,它使组内的数据对象具有最高的相似度,而组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聚类与分类的不同在于,聚类所要求划分的类是未知的。聚类分析的目标就是在相似的基础上收集数据来分类。聚类源于很多领域,包括数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生物学和经济学。这些技术方法被用作描述数据,衡量不同数据源间的相似性,以及把数据源分类到不同的簇中。聚类分析是根据对象的特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由于研究对象和分析方法的不同,聚类分析也分为不同的种类。
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聚类分析一般分为样本聚类和变量聚类:①样本聚类:它针对观测量进行分类,将特征相近的观测量分为一类,特征差异较大的观测量分在不同的类。②变量聚类:它是针对变量分类,将变量性质相近的变量分为一类,将变量性质差异较大的变量分在不同的类。
按照分析方法的不同,聚类分析一般分为快速聚类、分层聚类和两阶段聚类:①快速聚类:它将数据看成K 维空间上的点,以距离为标准进行聚类分析,将样本分为指定的K 类。②分层聚类:其对相近程度最高的两类进行合并组成一个新类,并不断重复此过程,直到所有的个体都归为一类。③两阶段聚类:两阶段聚类分析首先以距离为依据形成相应的聚类特征树结点构造聚类特征树,然后通过信息准则确定最优分组个数对各个结点进行分组。
2)聚类分析过程。本文采用SPSS17. 0 统计分析软件,对2012 年河南省18 个地市的各指标数据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利用SPSS 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结果如下(见表1)。
表1 聚类成员
通过聚类分析可以看出,所有的观测对象被分成四类和每个聚类中心的案例数:第一类城市有1 个,第二类城市有9 个,第三类城市有1 个,第四类城市有7 个。通过表1 还能看到这四类城市之间的距离差距。
通过聚类分析的结果可看出,18 个地市被分成了四类,每一类所包含的地市都具有相同或类似的经济特征。上述的相关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河南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各地市经济综合实力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城市郑州市经济综合实力最强;第三类城市洛阳市经济综合实力仅次于郑州;第四类城市经济综合实力较弱;第二类城市经济综合实力最弱。事实上,各类地区在吸引和利用外资、产业结构、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各地市聚类见表2。
表2 各地市聚类表
第一类城市郑州是河南省的省会城市,是河南省政治、经济、教育、科研、文化中心。国家级战略“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第三类城市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新兴的重工业城市和新能源节约型城市。近年来洛阳在经济发展上同时从“工业城市”和“旅游城市”两条路出发,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也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第四类城市:鹤壁市、新乡市、焦作市、许昌市、漯河市、三门峡市、济源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发展较快,第二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形势也比较好,人均GDP 较以前有显著的提升。各地市在经济发展上有着各自的发展优势。
第二类城市:开封市、平顶山市、安阳市、濮阳市、南阳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为欠发达地区,矿产资源贫乏、能源不足,经济基础薄弱,人口多,农业人口占了很大的比例,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近年来二、三产业的比重有所提高,但仍低于其他类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偏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各类经济指标比其他各类城市相对较低。受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制约以及历史原因,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远远落后于其他各类地区。以上等原因使得第二类地区与其他各类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时,邓小平提出了共同富裕的长远远景。这一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打破中国经济发展的桎梏,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这一政策没有得到完整落实。先富起来的人并没有去带动其他人实现共同富裕,拉大了相互之间的贫富差距。在区域经济上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那些经济率先发展的地区不带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那么区域经济间的差异也将变的越来越大。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上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
1)由表1 及表2 的分析结果得知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在经济发展上采取了不平衡发展的战略,优先发展一些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加大了与在经济发展上并不具有优势地区的差距,导致了区域经济间的不平衡发展。
2)由各地实际利用外资额的不同,可以得知各类地区在吸引和利用外资上有很大的差距,使经济的发展差距加大。各地区政府在招商引资上采取的政策有着较大的差异,各地区对外优惠举措不一致,使得在吸引外资,发展本地产业经济上产生了巨大的差距。
3)由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差异我们可得知各类地区在产业结构上的比例不协调,三大产业间的生产产值差距过大。国家和省政府在那些具有能源和资源优势的地区大力发展传统工业,形成了传统工业区和一些重工业城市,而能源和资源匮乏的地区,在工业发展上远远落后。由于历史原因,河南历来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在产业结构上占较大的比重,使得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有较大的差距,三大产业生产产值间的差距也不断拉大。
4)由表2 分析可得出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贫富差距大且贫困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受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影响,优先发展的地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间较早,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从而加大了与其他地区间的发展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已成为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首要难题。改革开放30 多年来,随着全国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南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其突出的问题是地区间的差距过大。区域差异的扩大会严重制约全省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缩小区域经济间的差异,实现各区域间协调和共同发展。对此本文提出了如下建议,为河南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鉴建议:
1)充分发挥第一类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逐步缩小地区差异。郑州作为省会城市要起到带动全省的作用,辐射带动省内各地区经济的发展。郑州在技术、管理、经验、科技以及资金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其他地区劳动力成本低,在资源成本上存在着优势,因此他们之间可以实现互补多赢,从而逐步缩小区域间的差距。
2)经济相对落后的第二类和第四类城市要充分利用时机,积极利用自身的优势,吸引外资。这些经济落后地区劳动力成本低,土地租金低,地区政府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在招商引资方面出台一些免税政策等,把外边的外资、三资企业、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引进来。充分发挥利用外资的优势,大力发展本地区经济。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如火如荼,这些地区要充分把握住机会,加快本地区经济建设,提高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努力缩小区域经济间的差异。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产业结构。河南省各类地市间的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导致各地市三大产业间生产总值的巨大差异。政府要加大对落后地区的农业科技投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农副产品加工,加速推动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各地区还要充分利用本地区优势,加快工业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增加就业机会,合理配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大第三产业生产产值。从而优化产业结构,缩小区域间的差异。
4)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向经济落后地区适度的政策倾斜。从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城市的开放、经济特区的建立,都是政策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缩小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河南省政府应加大对本省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支持,如:加大资金支持,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教育的投资力度,加快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开发和开放,引导其走上招商引资、发展本地区特色产业的道路。在广大农村地区要严格保护农民的耕地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广大农村居民的收入渠道,减少贫困人口数目,缩小当前巨大的贫富差距,从而缩小各地区间的发展差异。
[1]陈爱娟,王小翠.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聚类分析[J].学术纵横,2009(2) :104 -105.
[2]彭红毅,刘宗霖.广东省各县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J].应用技术,2009(2) :48 -49.
[3]崔国印.聚类方法在江苏省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9) :157 -161.
[4]杨竹莘.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评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8) :63 -68.
[5]田晓佳. 基于因子聚类分析的河南省区域农产品物流能力评价[J]. 物流技术,2014(1) :264 -266.
[6]王攀娜.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地区差异实证研究——关于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的应用[J]. 商业时代,2013(36) :48 - 50.
[7]王颂吉,白永秀,宋丽婷. 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以陕西 83 个县( 市) 为样本[J]. 当代经济科学,2014(1) :116 -123.
[8]吴小节,谌跃龙,汪秀琼,等. 中国31 个省级行政区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状况综合评价与空间分异[J]. 科学决策,2014(3) :30 -43.
[9]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年鉴(2013)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