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燕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城 048026)
山西上庄古村落的人文价值分析
刘海燕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城 048026)
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东部的上庄村,是明朝重臣王国光的故乡,村内现存明、清、民国3个历史时期的建筑。上庄以其独特的古建风格和悠久的文化底蕴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组织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后人在关注古上庄恢弘建筑群的同时,更应感受先祖伟大的人格魅力、中庸的处世原则及大胆追求的创新精神。
上庄;古村落;人文价值;分析
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官至刑部尚书、两京户部尚书、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出入三朝、曾辅佐明王朝达40年之久的重臣王国光[1]的故乡——山西省阳城县上庄村,层出不穷的举人秀才,山环水抱的地理环境,融地域性和时任宅主志趣且保存相对完好的建筑群落,意蕴深长的匾额、照壁及建筑雕饰等,都折射出古上庄人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乐逍遥的生活情怀,对今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提高个性修养和人格魅力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爱智”,意在强调知识重要性的同时倡导热爱学习。正是由于“爱智”传统,古上庄在明朝中叶至清初的百余年里,先后走出了5位进士、6位举人,贡、监生员数百人,特别是清顺治三年,这个只有几百口人的小山村一榜出了王兰彰和王润身一门两位进士,轰动了当时朝野。
(一)沉淀在王氏族谱中的“爱智“传统
上庄遗传至今的王氏家谱记载:“吾王氏……尝以清贫,自守义方远。洽积善累德,耕读传家”。“先世太原五迁,而籍白巷,以农事起家。祖父基德累仁,传六世,至遵公中亚元,□斯文统。”这里提及的“遵公”即上庄王氏第六世祖,他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考中举人第二名,是上庄村有记载以来最早的举人,对沁河流域文化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王遵高中亚元后隐居不仕,在上庄村开设学堂、招收学子。在与其子王冕两位大教育家的带动下,嘉靖年间共为这片山林水泉之地培养出辛丑科中庄人李豸、己未科下庄人杨枢、甲辰科王国光3位进士,丙午科王道、杨枝等数位举人。
(二)渗透在上庄古建中的“爱智“传统
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在为《走进太行古村落》所做的《序》中写道:“晋城的乡村,不论大小,在我初识它们的时候,很为它们的文化气息吃惊。许多村子都有文庙、文昌阁、魁星楼、焚帛楼、仕进牌坊和世科牌坊,还有乡贤祠。”[2]
据村人介绍,因位于上庄村南香炉峰而得名的炉峰院,是王国光及其侄王淑陵少年读书之地,也是当地周边文人雅士聚居之地,明代大思想家李贽曾游于此。院内的文昌阁便是有着“爱智”传统的上庄人为“知识之神”修建的专门之地,他们用虔诚之心体现对知识的渴慕,并希望这份朴素的情感能够感化神灵,保佑子孙学业有成。再加上被后人移入院内且被誉为“院内三宝”的记录古上庄济济人才的贤碑,更使炉峰院显古朴端庄、幽静典雅。
此外,位于村庄东部,清末富商樊玉麟建造的宅院——樊家庄园,也处处充满“爱智”传统,尤以由樊玉麟次子、国会众议院议员、时任山西省绥靖公署秘书处副处长樊次枫于民国时期修建的樊家新院突出,“竹径”、“乐琴书”、“慕陶居”、“藏修”等匾额就是很好的例证。“乐琴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相符;“慕陶居”体现了主人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等……这些匾额代表了樊氏先祖对书香门第的渴望与追求,也成为激励后人热爱读书的警言。
对于古村落而言,古建筑是其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从人与文化的关系来看,古村落中的建筑不仅仅是砖瓦泥土等建筑材料的有机组合,更是人的思想、感情、偏好等各种因素的渗透。作为“人”思维的载体,建筑不再局限于单一而低级的居住功能,更是人表达思想、流露感情的寄托。但且选择上庄有代表性的建筑——永宁闸、天官府、亚元府、司徒第、参政府,对古上庄人的人生哲学加以分析。
(一)古上庄人对安逸生活的追求
古上庄人不求大富大贵,但求一生平安。他们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真实的思想和追求,渴望自己的生活如“永宁闸”的名称一样“永远安宁”。位于村庄入口处的永宁闸,下券上屋的形式,堪称中国古代乡村砖拱式门楼之最,不仅是一座宗教、风水、风景点缀建筑,更是一座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和水利设施。上庄村以黄沙岭与西后地两座回头山作为天然堡墙,永宁闸建在山口处,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即使战事连年,依然可以保证村中百姓安宁度日。永宁闸上层房屋被分割成东西两殿,分别供奉着观音和关帝。观音手持净瓶杨柳,智慧无穷,仁慈大方,能够解救人间疾苦;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武圣”关公,救困扶危,安抚黎粟。古上庄人祈盼在观音和关帝的保佑下,风调雨顺、身体健康。
(二)古上庄人热爱生活、思慕田园的浪漫情怀
晋城地区大多数的古村建造者仅限一人,例如:皇城相府由清代名相陈廷敬所建、沁水窦庄由北宋左屯卫大将军窦璘所建等。院落因功能或居住者身份不同而加以区别,如:用于读书的院落、主人居住的院落、小姐居住的绣楼等,各有讲究。而古上庄是王氏家族集体智慧的惠存,院落的差异缘于修建主的不同,不同的院落有不同的主人,不同的主人有不同的思想。如:王国光是天官府的主人,王遵是亚元府的主人,王道是司徒第的主人,王元祯是望月楼的主人等。院落建筑虽然各具特色,但却释放出“热爱生活、思慕田园”的异曲同工之妙。
1、蕴藏在匾额中的深邃意境
永宁闸东侧匾额为“钟秀”、西侧为“水绕云从”,这是古上庄人登高远眺时对古上庄美丽风景的慨叹。向西望去,静静的庄河缓缓流淌,带着上庄人劳作的疲惫和生活的烦恼蜿蜒而去。此刻,被庄河荡涤过的心灵一片豁然,转身而看时,曲折水街和错落重叠的屋顶也显得端庄而不失灵气。风景是自然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态度,看风景的结果不尽相同,倘若没有对大自然的钟爱,山与水均是客观存在的物体,难以产生“水绕云从”和“钟秀”的意境。
天官府是王国光的府邸,现存4块匾额,即“达尊堂”、“听泉居”、“乐循理”、“忠恕”。“达尊堂”和“听泉居”为两处院落之名,前者为招待客人之地,后者为休息之地。以“听泉居”为例,位于庄河(即水街)中游的滚水泉是古上庄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还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为上庄人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单从地理位置看,天官府与滚水泉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不可能真切捕捉到叮咚的泉水声。以“听泉居”为宅院名称,雕琢出一种“此刻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也是主人胸襟宽广、热爱生活、渴望内心安宁的象征。
2、望月楼登高远眺、把酒临风的宁静
望月楼位于庄河北侧,是王淑陵(王国光侄子)之孙、官至正六品江西南安府经历司的王元祯所建。院内正房是村内现存惟一的三层正房建筑,也是整个院落的点睛之笔,“建筑采用砖砌承重结构,下面两层墙面平整,没有一点凹凸,”[3]“只在三层明间打破了墙面,做了外挑的木廊”。[3]抬眼仰望精巧别致的“外挑的木廊”,自然明白“望月楼”的名称所得,也不难想象在寂静的夜晚,主人临风登楼远眺、把酒望月、不为世间忧烦所累的踌躇情怀。
3、司徒弟院内的月台与腊梅浓缩古上庄人对生活的挚爱
司徒弟是王国光之堂弟、嘉靖丙午(1546年)科举人、官至户部陕西清史郎中王道建造的府第。建筑专家青睐司徒弟,得益于这里有“上庄村建筑装饰中的精品”,而厅房前拾级而上的宽阔平整的月台及月台侧边姿态婆娑、从明朝生长至今的腊梅,则给备受快节奏压抑的现代人带来穿越时空的无限遐想……600年前的王氏先祖或在月台的棋盘石桌上吟诗诵文、或与志同道合的友人推心置腹地聊天、或一家老小借着月光谈笑风生。酷暑时节,腊梅树浓浓的绿荫驱逐了太阳的炙热;寒冬,争相怒放的腊梅花为枯寂的院落送来勃勃生机。
(三)古上庄人温和中庸的处世原则
还是以匾额为例:“乐循理”和“忠恕”为天官府匾额内容;“宁静致远”、“百忍居”为河边院匾额内容;“凝祥”为秦家楼匾额内容;望月楼大门上写着“诚慎勤”、厅房侧的匾额上写着“含真守朴”等。
《汉书·董仲舒传》卷五十六《天人三策》:“安处善,然后乐循理;乐循理,然后谓之君子。”《论语》篇中:“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王国光一生坎坷,却总是刚毅坚强地面对困难,他的居功不傲、被贬之后的淡定,都是其“君子坦荡荡”的人格魅力的写真。此外,“宁静致远”、“百忍居”、“诚慎勤”、“含真守朴”等也是古上庄人渴望内心安宁、严于律己、与人和谐相处、不争名夺利的体现。
(一)体现在院落设计与修建中的创新精神
1、古村引进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形成现代建筑的阳台雏形
与其他地方古村建筑相比,上庄古村院落的厢房和倒座二层中部均有木挑廊,为整座建筑增加不少灵气。据村里人介绍,曾在吴江任知县的王国光,在修建宅院时大胆引进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不仅使婀娜灵动的江南建筑“移居”北方,也为后人建楼房阳台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2、樊家庄园独特的建材及错落有致的空间改造
前院的院落与后院的房顶齐平,这是太行山区常见的建筑现象,上庄亦如此。不同的是,古上庄院落在修建中掩盖了这种空间落差。以樊家庄园为例,“樊家上院与图粼院过渡的地方,空间丰富,包括一个居住空间和走道。这里的居住空间和其他所有的居住空间都不同,虽然只是一间小小的卧室,但是却有两层高。主要是因为上院和图粼院有高差,而这间房子是上院的东厢房,其地坪却与图粼院高度一致,便形成了这样的效果”。[3]此外,作为樊家庄园的主院,图粼院“采用的木结构,外砌砖墙,整个墙体厚度达0.5米,墙体内外砖墙之间形成的空气层,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作用。”[3]樊家新院中西合璧式的“竹径”月亮拱门,水泥雕花窗棂等,都充分展示了上庄人不固步自封、敢于挑战新事物的创新精神。
(二)滚水泉体现古上庄人勤于思考的良好传统
滚水泉位于庄河中段,是古上庄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王氏家谱记载:“偶尔于祖居北山之下,中溪林壑之所,□石取炭,得此渊源之水,矗不知其幽深所止。是时,辟地修渠,饮水暗流至上硙头。”[3]山西省建设厅组织编写的《上庄古村》中写道:“中国的宏观地形地貌呈西高东低走向,水自西向东流被视为自然法则。仅就此而言,自东向西流淌的庄河会被认为不合常理,”“修筑水泉以前,村中祠堂以西没有合适的水可以饮用,直接影响到村落的布局。修建水泉之后,村落才开始逐渐兴盛”。可见,古上庄人不轻易地妥协于自然,而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勇敢地追求美好生活,为自己创造优越的居住条件。
(三)体现在炉峰院房檐“铁圪道”中的智慧
“所谓煤铁之乡的山西,晋城是唯一的代表地区。采煤炼铁的时间最长……”[4]“其输市中州者,惟煤与铁日不绝于途,”明代时期,晋城已成为中国铁业生产中心之一,阳城也相当发达。明正德七年(1512年),河北霸州农民起义军刘六、刘七侵扰上庄时,村民用大铁锅塞街巷,登上屋顶用瓦片反击以致敌军败退,上庄村古代冶铸业的发达程度非同一般。
炉峰院拜殿房檐的铸铁排水构件——“铁圪道”距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与贤碑、白皮松同被列为“炉峰三宝”,就是展示古上庄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智慧,弘扬当地悠久的冶铁传统文化。
古上庄先人留给后人的不仅是满足视觉美感的建筑群落,更是有无限挖掘潜力的、激励后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修旧如旧恢复昔日古建筑的恢弘气势重要,弘扬和传承先祖的优秀品格更重要。
[1]晋城市地方志办公室.泽州府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2]阎法宝.走进太行古村落[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7.
[3]薛林平,刘烨,等.上庄古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山西省委调查研究室.山西省经济资料[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60.
Humanistic Value Analysis on Shangzhuang Ancient Village in Shanxi
LIU Hai-yan
(Ji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Jincheng,Shanxi 048026,China)
K872
A
1674-5078(2014)01-0011-03
10.3969/j.issn.1674-5078.2014.01.003
2013-10-08
刘海燕(1972-),女,山西晋城人,副教授,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