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细节 让每节常态课走向深入
——小学数学常态课堂教学诊断

2014-04-17 02:07顾争光
教育观察 2014年20期
关键词:圆柱长方体常态

顾争光

(启东市紫薇小学,江苏启东,226251)

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培养目标的达成主要依赖于常态课。常态课能充分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水平和存在问题,而且关乎新课程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因此,如何把常态课打造成生态课、绿色课乃至学生的生命课,“让教育的每一天都变得有意义”,这是笔者学校的主要研究方向。下面笔者就一些小学数学常态课的教学片段进行切片诊断,以期对一线教师有所启发。

一、找准教学起点

在第一学段中,时常会出现如下现象:教师刚开了一个头,一些学生就把后面的知识脱口讲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有时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而在第二学段中,又时常会出现学生把旧知遗忘的现象。教师觉得脉络清晰,学生却变得很茫然。如果教师总是按教材的起点去设计教学,显然不符合实际。

例如一位六年级的数学教师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教师打开课件演示圆柱平均分成16份后拼成近似长方体的过程。笔者观察到学生的表情很专注。随即大屏幕上出示问题:“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学生们的结论基本一致: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教师满意地点点头,正想继续往下讲时,一名学生举手了:“老师,我不太明白‘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这显然让教师出乎意料,这个知识点应该在五年级教学圆的面积时推导过。当教师把问题抛给大家时,再一次出乎教师的意料,表示知晓的只有零星几人。教师没有预计到学生对圆面积推导过程的遗忘造成接收新知的障碍。没办法,教师只能解决了问题再继续前行。

教材的起点不一定是学生的学习起点。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从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进行充分的学情预测,然后才有对应的教学预设。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指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我们可以在课前或利用上课的导入环节进行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或部分掌握了新知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引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和调整教学环节,才能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使教学活动紧凑严密,尽量发挥每个单位时间的最大效益。

二、提升思维品质

数学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思维结构,并借助于这种结构去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因此,数学教学应以数学思维为核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还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其思维活动及早地处于健康与科学的状态。

例如,“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是教材中的内容,只有短短的9个字。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拉一拉教具就一带而过了。而另一位平行班的教师在这个环节则做足了文章,他在学生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易变性后拉动了教具,问学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后回答:“周长没有变,面积变了。”为什么面积会变,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及相应的高有关,拉动教具后,可发现底没有变,但是高变了,所以面积也变了。“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教师再次拉动教具,请学生比划出“底”与相应的“高”。再次验证后,教师又提了一个问题:“现在请大家独立思考一下,当这个图形变化到什么情况下面积最大,如何验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计算得出并验证了以下结论:当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时面积最大。

由此可见,教师钻研教材,抓住教材中的着眼点,能加大学生的思维力度,有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良好的思维品质是不能给予的,但是可以培养。只要平时在教学中多注意捕捉有用的信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锻炼机会,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法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强调高效展示

构建生态课堂,就是要打破传统的“由教师主宰、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的课堂,就是要重建以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为主要特征,以充满人文情怀、闪耀智慧光芒、洋溢成长气息为理想追求的课堂。学生在展示学习成果时,有一个细节特别重要,那就是“先组后班”。“先组”,就是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先在组内进行展示。这个环节的价值在于:一是确保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让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理念在这个环节中落地生根;二是促成了小组学习的深度合作,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和展示自信。在部分常态课中,有些教师认为这个环节浪费时间,其实不然。学生因为自信,所以愿意展示;因为愿意展示,所以容易成功;因为成功,所以高效。“后班”,就是指在小组展示的基础上再进行班级展示。黑板、实物投影仪,都要真正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工具,不能让学生“动口不动手”。同时尽量随机展示,只有不确定抽到谁来展示,才能督促学生在前期预习、交流环节中全力以赴。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学生展示成果这一环节中,怎样有效地发挥点拨的作用呢?这是高效课堂对教师教学智慧的新挑战。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对话的策略有引起、维持、阻止和明确等。但是,常态课中使用的策略却不多。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大数的改写”时让学生总结方法:“我们学习了大数的改写,有谁能够总结一下怎样将大数改写成整万的数字呢?”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教师:“怎样用四舍五入法进行改写呢?”学生:“五以下的舍去,五以上的包括五入上。”教师急了:“还是没有说完整,我们要……”于是带领着学生一起总结。这表面上的确获得了教师想要的结果,但实际上教师剥夺了学生的发言权,剥夺了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其实,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回答,也许他们不可能一下就回答得出,但相信只要引导其他学生倾听、补充,一定会获得让人惊喜的效果。

叶澜教授曾提出:让创造的智慧体现在“家常菜”的制作过程中,体现在永不止息的海浪涌动中,而不是飞溅出的浪花。所以,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成了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常态课是返璞归真、反映教学本质的课堂,是真正促使学生发展的根。有位教师说得好,把每节常态课当作公开课来上,可“逼”自己走专业化道路。精心设计好每一节常态课,可让常态课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可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课堂的源头活水,促使教师天天成长、学生课课进步。

[1] 杜辉.以真求真:数学常态课朴素而真切的教学立场[J].山西教育:教学,2013(2).

[2] 王玉龙.构建数学常态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2(12).

[3] 陈华,追求朴实无华 凸显课堂本色——关注数学常态课,让课堂充满智慧[J].小学教学参考,2011(17).

猜你喜欢
圆柱长方体常态
圆柱的体积计算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抓不变量巧解题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