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石坪
(诸暨市海亮外国语学校,浙江诸暨,311814)
随着教改的推进,从“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已逐渐成为广大专家、教师的共识。于是,我们看到当下的课堂上兴起了一股“预学热”,各种各样的“预学单”在课堂上尤其是一些公开课上“闪亮登场”。笔者所在的绍兴市,2014年的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主题就是“基于预学的单篇课文教学”。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看待当下的这股“预学热”呢?
预学,单从字面意思来看,和预习并无区别。但笔者还是比较赞同绍兴市小学语文教研员莫国夫老师的观点:预学和预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预学不像传统的预习那样,只是让学生程式化地读读课文、学学字词、熟悉熟悉内容,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其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实现“学为中心”和“以学定教”找到现实的、可操作的“支架”。
应该说,预学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以下两点,是我们着重要强调的。
几年前,上海师范大学的吴忠豪教授对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做过一次调查,以三年级课文《一座铜像》和五年级课文《詹天佑》为例,各随机选取一个班级,用同样的内容对学生上课前和上课后分别进行测试。结果发现,三年级的正确率分别为73.17%和84.18%,相差约11个百分点,五年级分别为71.28%和72.69%,相差仅为1.41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说明常态语文课的教学效率是非常低的,尤其是五年级,教师教与不教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并不是基于学生的“学”,教师不清楚到底应该教什么,从什么起点开始教。
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维果茨基则创造性地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认为教学只有找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是最好的。那么,如何才能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究竟在哪里呢?预学是了解学情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渴求、关切,以及已具有的学习能力、水平,才能更加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熊丙奇教授在主题讲座“国际视野下的课程改革”中深有感触地指出,中国的孩子和国外的孩子相比,他们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具体表现在他们习惯于服从,习惯于模仿,习惯于仰视,缺少主见,不会提问,不会质疑,不会包容。究其原因,其实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出了问题。在课堂上,我们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尊重和多元的选择,没有给他们自由表达的机会。学生服从于教师,教师服从于“教参”。教学,更多时候不是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而是一种 “权威的灌输”。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上强调和主张学生自己预学是有其现实意义和必要的。在教师“教”之前让学生先“学”,以预学的方式倒逼教师“让学”——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大胆去质疑,积极去探究,多元去解读,初步去建构……如此,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才有望培养起来。而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价值、有内涵、有质量的学习。
从国内阅读测试和PIRLS(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测试的命题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国内的阅读教学过于注重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国外的阅读教学则比较重视阅读策略和阅读能力。PIRLS测试没有字词这一类的知识性试题,集中指向于阅读能力,体现了阅读能力的不同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直接提取信息,第二个层次是直接推论,第三个层次是解释、整合文中的信息和观点,第四个层次是评价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法。而形成阅读能力的关键又是掌握和运用阅读策略,小学生应当掌握的阅读策略主要有预测、提问、比较、统整、推论、联想、图像化等。因此,我们在设计和安排学生的预学任务时,不应再用预学的“新瓶”装着传统意义上预习课文的“老酒”,而应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年段目标要求,每次侧重突出某一种阅读策略的培养。比如,设计课文《詹天佑》的预学任务时,可以侧重围绕“请你用几个关键词评价一下詹天佑”这个议题,让学生尝试完成一张人物评价图;设计课文《花的勇气》的预学任务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画一张作者的心情变化图;设计课文《夜莺的歌声》的预学任务时,可以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小男孩回答德国军官的话,并尝试解开小男孩的“语言密码”,随文做批注;设计课文《刷子李》的预学任务时,可以侧重让学生根据曹小三的心理变化历程填一填“相信度指数”。
语文是一门特别容易迷失方向的学科,这也是导致语文教学长期以来摆脱不了高耗低效状况的根源所在。对此,吴忠豪教授在他的一系列文章中反复强调两个概念:语文学科教学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所谓语文教学的“本体性教学内容”是指反映语文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和语文技能;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则包括价值观的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语文学科必须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聚焦语文知识、语文策略和语文技能的教学,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高效。吴忠豪教授的观点对于我们设计预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反观我们的一些预学活动,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语文学科的“本体性教学内容”。比如,预学课文《威尼斯的小艇》,不少教师让学生去网上查找各种资料,了解水城威尼斯的有关情况,收集各种威尼斯小艇的图片;预学课文《文成公主进藏》,则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和图片,了解文成公主进西藏的真实历史背景。虽然这样的预学安排对于帮助学生了解与课文内容的相关背景知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意义,但这样的预学恰恰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本体性教学内容”。以《文成公主进藏》为例,可以将预学的任务设置为在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尝试讲述这个故事,这就为接下来的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和学习民间故事这种文体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做好了准备。这样的预学直接指向了教学目标,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的效率。
近年来,上海学生参加PISA测试,成绩在全世界排名第一,这让我们感到欢欣鼓舞。这个事实似乎也可以“充分”地证明,和国外相比,我国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强的,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是高的。但这个成绩的背后还有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那就是
我们的中小学生花在语文学习上的时间是美国中小学生的数倍,以数倍于别人的时间并无取得数倍于别人的优势,这着实无法令人骄傲。强调预学的目的是“让学于生”“以学定教”,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去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开展更多更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所以,笔者不赞成以预学的名义来挤占学生课前、课外的时间,预学应尽可能在课内完成。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可以归为“定篇”其实很少,大多只是个“例子”或“用件”。如果通过有效的预学,能将原本两三个课时的教学压缩到一两个课时,那么就可以匀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来进行课外的拓展阅读,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是非常有意义的。
[1]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 吴忠豪.期盼语文课的美丽转身——从“教课文”到“教语文”[J].语文教学通讯,2011(2).
[3] 姚军.从预学入手确定学习起点[J].新课程,2013(8).
[4] 张宝莲.预学:先学后教的智慧[J].新课程,2011(1).
[5] 何山.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对我国阅读教学的启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