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教师的权威

2014-04-17 03:34李伟言
教育观察 2014年33期
关键词:威权权威素养

李伟言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教师的权威和教师的威权是两个极易混淆的概念。权威源自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知识、人格魅力、教育智慧的钦敬。威权则由教师身份所赋予,表现为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占据凌驾者的角色,垄断课堂教师话语权,甚至动用威胁、恐吓、挖苦、漫骂等手段来解决问题。在教师权威面前,学生对教师有出于尊敬的认可;在教师威权面前,学生不得不对教师意志表现出服从的态度,这是一种口服心不服的遵从。权威展现了教师的威信,威权则展现了教师的虚弱。

从权威的定义可见,教师要有权威。有权威的教师像一块磁石,能最大程度地吸附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因为信赖教师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对课堂有较热情的投入。教师的权威也会带来研究性课堂中较高的组织力,这种组织力能保证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效果。教师的权威更是教师处理班级事件和冲突必不可少的倚重,权威的教师不怒而有威,面临突发事件时,能成功地驾驭突发情境,稳定人心事态。可以说,没有教师的权威,教育工作就难以开展,无权威则无教育。

教师权威既然重要,我们就需要剖析,在当前教育中,削弱教师权威的有哪些因素。这些因素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

内在因素指的就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低下。根据我们对权威内涵的理解,专业素养差,也许有威权,但必定无权威。知识褊狭,就教材讲教材,写错字,读错音,面对学生的问题常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课堂教学不能有效地开启思维、启迪智慧,不能让学生享受到大脑运思之乐,而只是一味地训练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将学生贬低为记忆的容器,这样的教师不可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举止轻浮,语言暴力,权欲心,势利眼、向学生索要财物,说一套做一套……种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做法,都是教师权威的杀手。有的教师虽然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人心善良柔软,对所有学生都能一视同仁,但就是缺乏组织能力,班级在各类比赛中常常稳居最后,一团散沙,荣誉感不强,慢慢学会破罐破摔,此种组织能力的缺陷也会损害教师的权威。

当下的学生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同于以前,他们一出生就处于互联网的时代。在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信息浩如烟海,知识变得触手可及,网络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信息的获得和知识学习的门槛都大大降低了。相对于以往的封闭时代,教师作为知识主要来源和主导性传承者的地位有所下降。在新知识、新技能的应用方面,甚至出现了学生领先于教师的情况,这无形中会加速教师权威在某种程度上的衰落。

信息时代也使得教师作为道德教育者的身份面临危机。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大众传媒在给青少年提供丰富资讯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着道德价值观的渗透,作为基础性传统道德价值观的传播载体,教师的道德影响力正面临着挑战。与此同时,互联网使得负面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扩散,其中就包含了与师德有关的内容。教师节公然索取礼物,种种变态的惩罚方式如罚跪、号召全班学生对犯错误的学生掌掴等,校长领女生开房,大学教师强吻女生,诸如此类的新闻一直不断,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社会形象,也使得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出现某种程度的迁移。这种迁移对于没有发生过上述行为的教师而言,不啻为一个权威遭到威胁的因素。

20世纪90年代素质教育改革以来,一些流行的关于师生关系的错误性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削弱教师权威的作用。新的教育理念倡导以人为本,师生平等被广泛强调,学生自主管理和民主管理成为流行理念。但由于人们知识结构的褊狭和思维方式的偏激,总是倾向于在师生对立中去把握师生关系,似乎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降低教师的地位,使这些原本很好的观念在传播和内化的过程中,沦为一种新的教条。在这个过程中,权威的概念被忽略了,有人担心赞同教师权威就会带来对学生的压制,把威权和权威混为一谈。在这些流行的谬见面前,教师不是努力地通过提升个人的内在专业品质去“立威”,相反,以表面的放权、温软的语言去追求所谓的师生平等,好像师生之间越是打成一片,就越意味着教育的成功。把尊重学生变成了对学生的迁就,把以学生为本变成了让学生“专政”。这种浪漫化的人本主义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也构成了对教师权威的损害。

重塑教师的权威根本上还是要依赖于教师自身的努力,使得教育工作更具专业品质,换言之,教师权威建立的过程乃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这一发展涵盖了如下维度:

专业智识方面。教师不仅需要扎实掌握学科知识,还要深入地体悟人性,理解学习的本质,认识同伴团体、班级规范、自由、民主、秩序、惩罚等概念。教师专业知识是学科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的统一。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成为一条江河,教师必须成为真理的探究者,慎思明辨,穷根究底。

专业情意方面。专业情意集中表现为教师具有适宜于教育工作的心性特质:热情的,愉悦的,自信的,敏感的,克制的,宽容的,充满生机的,耐心的,自我反省的,温情的,仁慈的,体恤的……正是有了较高的专业情意,当教育工作顺利的时候,教师体会到成就感,产生美好的体验。当出现困难的时候,教师就愿意将之看成一次考验,一个暂时的情况,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

专业道德方面。教师在教育中要恪守教育法律法规,遵从教育良知,以情、理、法的融合,履行其工作职责。基本要求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杜绝挖苦、讽刺、谩骂、嘲笑等各种语言暴力,杜绝羞辱;公平、公正对待学生,勿以分数、家庭背景、外貌等外在因素来评判学生,杜绝歧视;严禁利用职务之便猥亵、性侵学生,搞不正当男女关系。除此之外,还要语言端庄,为人正直,热爱真理,这些都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专业能力方面。教育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要清晰、流畅,富有逻辑性、幽默、情真意切;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善于从学生的外在举动把握其个性特征,能够根据局部的、被扭曲的信息了解“内情”;教师要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不仅和学生进行沟通,还有和家长、科任教师进行沟通,以形成教育合力。此外,教师还要有对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和利用的能力。更重要的,教师需要以鲜明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的思维能够积极运转起来,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思考的乐趣时,课堂才会成为一个对学生来说富有吸引力的场所。

假若教师具备了上述专业素养,想没权威也是不可能的。这些专业素养从何来?教师需要以对教育真理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中去,通过自主阅读、专家培训、同行借鉴等各种方式,不断地提升自己。

重塑教师的权威需要我们反思时下浪漫化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念,认识到保持教师的权威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冲突,学生对教师的钦佩和敬仰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利条件而不是有害的障碍。学生主体性的获得绝不能通过去除教师的权威来达成。因为平等是人格的平等,平等并不否认教师和学生之间在知识、能力的方面差异,教师不仅闻道在先,而且性情、心智成熟度也领先于学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之间人格平等的真正落实正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否则就会只有威权而无权威,而前者当中,师生恰好是一种人格不平等的关系。

重塑教师的权威也需要教师跟得上时代的发展。面对信息化大潮的席卷,教师在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基础上,应重视培植学生的自我教育力,提升他们对信息的分辨、选择和处理的能力。同时,有意识地缩小自身和网络文化的距离,将其中有益的教育元素融合到课程内容中来。在知识总量不断激增、海量信息不断涌来的情况下,教师除了有对知识点的讲授之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的现实应用、知识所遭遇的困境及可能的发展方向,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青少年的道德成长越来越受流行文化影响的今天,教师权威的形成更依赖于教师的为人师表,教师需要以高度的严肃去求知问学,需要以自己端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濡染学生。越是多歧路,越要指明正路,越是面对负面影响,越应强调正面示范的价值。总之,在大众传媒兴盛的今天,权威二字,意味着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猜你喜欢
威权权威素养
威权人格的起源与演变——一个社会演化论的解释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威权领导、员工沉默行为与员工绩效关系研究
权威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