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学:全时空的三部曲

2014-04-17 03:34邹伟伟
教育观察 2014年33期
关键词:品德笔者生活

邹伟伟

(威海市环翠区孙家疃小学,山东威海,264200)

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意味着品德教学时空的拓展,唯有在学生无限的生活空间里,学生的发展才具有无限可能。因此,构建基于学生课内外学习的综合体系,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善下课前功夫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与课前准备密切相关。而课前准备的主体不仅是学生,也是教师。所以要想保证课堂的实效性,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一)学生调查

品德教材看似只有几段文字、几张图片,但实际上其容量是巨大的。课堂上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必将枯燥无味,所以课前功夫要下足。而作为考查学科,品社作业不应加重学生负担,而应开展查一查、问一问等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引领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前调查中,让学生在平等对话、情感交融中打造高效课堂。

例如在执教《叔叔阿姨辛苦了》一课时,课前通过学情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身边的劳动者虽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只是表面的。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小记者在行动”的调查活动。通过调查,学生对于身边的劳动者有了新的认识。在交流环节,每一名学生不仅是调查报告的实践者、倾听者,更是参与者。每个学生展示完调查报告后,笔者都会追问其他学生。这种对话式交流,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他们体会到了劳动者的苦乐,起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二)教学准备

品德教材有些内容学生并不熟悉,或者与学生关系较远,凭借空洞的说教是不能打动学生心灵的,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如教学《伟大的先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孔子有更深入的了解,笔者设计了“通过故事了解孔子”这一环节,找到了不少视频资料,既有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专题片,也有影视精品,还有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在取舍时,笔者果断选用了后者,因为这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素材,会让学生感到亲近、有趣,甚至是温暖的。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也特别喜欢这一故事,真正收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效果。

只有实实在在地做好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的课前准备工作,才能让品德课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源头活水”,真正让学生得到真感悟、真教育,才能够让品德教学变得高效而精彩。

二、精下课上功夫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儿童从教材走向生活,主动、积极地用真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动,从而感受、体验教材中承载的价值目标。

(一)生活教学,激发经验

要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让教学活动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之中。所以,在教学时,笔者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教学一年级的《迎春节》一课时,笔者没有按照惯例让学生先看课本,而是和学生开始了聊天。“同学们,你们觉得春节什么事情最有意思?” “我最喜欢放鞭炮。”一个男孩率先发言。“我最想收压岁钱。”另一个小男孩有点俏皮地说,教室里一片沸腾。看到学生喜形于色的样子,笔者马上“乘胜追击”。“谁知道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一个女孩自信地举起了小手,她有声有色地讲述了“年”的传说,赢得小伙伴们一阵热烈的掌声。“你觉得还有哪些事情很有趣呢?”笔者继续把“球”踢给学生。“吃带有钢蹦儿和枣子的饺子。”“看花灯。”……学生七嘴八舌,说得热火朝天。聊天般的师生对话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如此一来,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搭建了宽松、民主、愉悦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师生间的平等、生生间的亲密,为学生直接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营造了最融洽的氛围,实现了品德课与社会生活的无缝对接。

只有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基于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水平,才会真实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思维能力,加深情感体验。

(二)活动教学,妙趣横生

活动教学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在品德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缤纷多彩的活动设计,但是,如果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难免会出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恶果。教师在组织活动教学时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实效设计,关注学生的全员发展,让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德性成长。

在教学《做生活的小主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学会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设计了“感受一分钟”的环节。教师设计了两份难度相当的口算题,通过前后两次计时做题并比较两次数量、质量,学生惊讶地发现第二次不仅做得多,而且正确率也大大提高了。

一个看似平常的“感受一分钟”体验活动,使学生在亲历中自主探究、自主发现,从而内化体验,并以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总结出珍惜时间的方法:集中注意力、自我提醒、设定目标,从而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作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巧下课后功夫

(一)社会实践类活动

课后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如教学完《我能做好》一课后,笔者引导学生开展“小虎队行动”,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学校周边或社区,调动多种感官(如闻一闻、听一听、看一看、问一问、想一想、摸一摸等)发现并解决问题。如对于学生汇报的小区乱扔垃圾问题,学生们最后解决方案是通过回家向自己的父母和周边的人宣传,或写一封倡议书,或给当地干部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等来解决。从活动反馈来看,学生不仅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也初步认识了社会,有助于形成他们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提高。

(二)观察记录类活动

这类课后作业是学生最喜欢参与的类型。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践,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实现知行统一。

例如在教学《春种忙又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做种子发芽的实验,并填写书上的种子生长观察记录表,详细记录下种、小苗破土及长叶的日期、形状。课堂上,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介绍记录表,汇报自己所种植物的生长情况,交流种植经验。

这种在课后采用观察记录法的方式来开展的实践探究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帮助学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

(三)资料收集类活动

品社教材就像一个生活小百科全书,是学生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但囿于篇幅,无法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丰富见闻,增长见识。

例如在教学《伟大的先人》一课时,对孔子、司马迁的认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但是像他们一样伟大的先人还有很多。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课后查阅其他伟大先人的资料来进一步认识了解先人们的思想和精神,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从而树立自己的远大志向。

为保证课后作业的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特别注重过程性评价,不仅在期末对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成果展示,更关注学生阶段学习情况。为此笔者特意准备了一个文件夹用于收集学生的优秀作品。于是学生纷纷以作品能进入老师文件夹为荣,班级争做优秀实践作业蔚然成风。

猜你喜欢
品德笔者生活
老师,别走……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