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心、磨性、磨形
——谈常态化磨课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2014-04-17 03:34谭瑜萍
教育观察 2014年33期
关键词:灵性青年教师学科

谭瑜萍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258)

磨课是指在公开课或者展示课之前,在相对较小的合作范围内和一定的团队协作下,经历研课、听课、反思、重构等多环节的反复操作,以期成就一堂普遍意义上的好课,为教师自己和学校带来教学的收获和荣誉的活动。我们学校把磨课这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迁移到平时的学科教研中,以此来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华丽转身——变特殊为常态的磨课

之所以把磨课活动迁移到平时常态的学科教研活动中,是因为学校管理者看到了磨课对促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它可以弥补以往大教研组活动交流互动少的缺陷。学校按每个学科教师的人数组成若干学科研究小组,每个小组每学期进行几轮的磨课活动,每一轮由2至3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磨课过程中对课堂教学进行网络现场直播,现场听课、评课与网络评课同时进行,不同研究小组的教师可以同时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其中,如此多样的研究,如此浓烈的氛围使磨课为我们的教研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我们的磨课所关注的不再仅仅是“课”,而是关注教师在教学各个组成部分中的表现,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去审视、交流、评价和提出建议,这也重新定位了磨课的价值。

二、本质蜕变——变磨课为“磨人”

青年教师的成长关乎教学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未来。常态化磨课活动的开展正是要在学科教学中完善对所有青年教师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为了一堂优质的课,活动中大家关注方向和内容的改变真正促进了“人”的改变。

(一)“磨心”

一颗信心。当青年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感到自己无法获得长足的进步、没有方向时,他们完成自我专业成长的信心就会被包裹起来,表现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是唯教参或他人是尊,缺乏自我身心的浸入。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磨课活动不再是只针对课堂,而是直面教师。常态化磨课分析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关注的是青年教师对学科教学的认识、教学内容的挖掘和展现、教学过程的实施和管理。经历交流和引导后再进行多次的课堂历练,青年教师感受到的不再是重复劳动的劳累,而是一次次近在眼前的提升,这个过程重新点燃了他们自我成长的信心。

一颗童心。青年教师虽然也懂得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是由于他们缺乏一颗童心,导致他们难以从儿童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无法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样的行为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水平的原地踏步。因此,在磨课中引导青年教师转变和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也是重要的环节。让青年教师通过观看录像观察自己的课堂,观察自己课堂中的学生,观察那些学生在学习中的喜怒哀乐,那些从冲动到默然的表情深深触动着每一个青年教师。与学生换位思考去审视和挖掘教学内容,放低自己的位置去关注学生课堂的表现和生成,这是青年教师在磨课中感受最深的转变,这就是童心的力量。

(二)“磨性”

一份悟性。学科教学是否真正有效依赖于教师自身对教学本身的感悟。感悟教材文本、感悟教学内容、感悟教学的价值是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组织教学的基础。而这样的悟性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打磨,这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靠他们自身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的。磨课可以说是培养青年教师悟性的快速通道。青年教师完成教学后的磨课集所有教师的经验于一身,为每个青年教师提供了一顿感悟的“大餐”,这让青年教师可以体悟到不同的方向,眼界不再拘泥于教参和自身,这样的感悟会让青年教师真正走上专业成长的道路。

一份灵性。学科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体现,而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份灵性。有灵性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关注教学内容和学生主体的同时灵活把握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让课堂始终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青年教师缺乏刻意的关注和有效的措施,因此这份灵性始终处于待开发的状态。磨课活动可以启迪教师的灵性,每一位参与磨课的教师都是课堂上的另一双眼睛,每一个细节都会被这一双双眼睛捕捉到,通过课堂的回放和大家的探讨,大大提升了授课教师的课堂捕捉能力。同时,“我会这样处理……”,这样的交流会增强大家对课堂的处理能力,伴随着课堂打磨活动的持久进行,灵性的课堂不再是名师的专利。

(三)“磨形”

教师只有将自身的心理、情感、思维等特质与教学行为融合,才能创造出既符合学科特点,又符合学生特点的生命课堂。这就是青年教师最终要完成的“形之构造”。

外显之形。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生命的交流,缺乏教师个性的课堂与缺乏学生个性的课堂都是不可取的课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教师的个性被自己埋没时,每一位参与磨课的教师都是他们最好的伯乐。“你的语调让学生很喜欢!”“学生就是跟着你的思维在思考!”“你憋着自己的笑容,让自己、让学生、让我们听课的教师都很难受!”一句句提醒让青年教师们关注到了自己的个性,懂得了自己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来源于哪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教学名言不仅仅是在说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更是在说教师的生命个体发挥自身特点、塑造有个性的课堂的重要性。

内在之形。很多青年教师在模仿名师的教学时往往不得要领,这是因为他们无法观察到掩藏在名师成功课堂表面的课堂立意。仅仅是有个性的课堂不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最终目标,当外显的个性包含自己独特和正确的教学主张时,课堂才是最好的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把自己对学科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正确理解融入到外显的教学形式中就是对课堂内在之形的打造,是生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标志。在磨课的过程中,在骨干教师或者外聘专家的指导下,青年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到他人正确的、成熟的教学理念,同时,青年教师通过自我不断地磨练和平时课堂教学的感悟,可以时刻审视自己对教学的理解,慢慢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主张。这样的主张只要符合学生的发展,符合学科的要求,那就必将能够促进青年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常态化的磨课已经不是单纯地为课而“磨”,而是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果说“磨心”是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教学信心的话,那么“磨性”就是对教学技能的锻炼,“磨形”则是对教学风格的打造。无论是哪个环节的培养,只要我们在磨课的过程中多方位、多渠道地去打磨,必定能实现磨课真正的价值。实实在在地让青年教师在磨课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有意义的教学体验,是使他们更好地走向专业发展的正能量。

[1] 闻铭,仇勇平.网络环境下扁平式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开展[J].上海教育,2009(20).

[2] 郎文静.论磨课“三境界”[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0).

猜你喜欢
灵性青年教师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让小学作文课堂充满灵性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借助电子白板构建富有灵性的数学课堂
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