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映云
(南安市实验中学,福建南安,362300)
九年级的思品课与七八年级不同,引入了很多的国家大事、国情分析和国家政策。由于课程滞后,理论性强,学生反映很难学,难以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虽然穿插了很多时政内容,但很多学生还是听得昏昏欲睡。怎样让学生主动地投入该课程的学习呢?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时政探究。
一部分学生无法主动参与到时政新闻的搜集与交流中,这部分学生大概占整体的三分之一。这些学生大都是班里的“学困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不强,成绩在中下等,对他们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有一定难度。
很多学生虽然充满热情地搜集新闻,但往往抓不住要点与热点,盲目地跟风明星,甚至对娱乐新闻津津乐道。这不仅浪费时间,也对学生自身的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
如对“两会”中的计生政策调整这一时政,学生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无法认识到这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和完善。而对大学生就业难及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和义务等问题,学生也往往存在困惑。这说明学生要有教师的引导,才能有深度地理解国情和国策。
学生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大多是一种短期行为,或者是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或者是习惯于跟风,不能形成有逻辑的、连贯的关注,如对于国家统一、国家安全、对外开放、环境保护等这些问题,不能长期连续关注。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理论知识、认知水平有限,需要教师的指点和帮助。
培养学生的时政分析能力,要从日常教学做起。注重在平时培养学生的时政分析能力,既能给课堂增添色彩,又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从报纸、杂志、新闻网站上搜集相应内容,在课堂上交流,轮流播报新闻。学生上台讲述新闻时,其他学生需认真听讲,并进行必要的补充。教师要概括新闻主题,并把新闻与教材联系起来。如学生在讲高考、中考改革方案、加分政策等时,可以联系教材中有关公平的内容;在讲关于暴力恐怖事件时,可以联系有关民族团结、国家安全的内容;在讲建立上海自由贸易区时,可以联系有关改革开放的内容等。
关键在于这个环节,教师要注意坚持,让其日常化、规范化。对于因表现不好而不想搜集资料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引导;对于内向腼腆而不想上台讲述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地鼓励;对于在台上声音小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指导。只要有了良好的开端,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这个收获就是学生对思品课的内容能比较主动地探究,对新闻有了一定的敏感度。
课堂5分钟的时政播报,属于浅层次的新闻追踪。而锻炼学生的新闻思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给有兴趣或者优秀的学生一个展示与提升的平台,那就需要设立时政兴趣小组。
每班设立两个时政小组,分别研究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学生需要搜集资料,并且制作课件,上台汇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小组还可以自由选定新闻主题,如“两会”、深化改革、大气污染与防治等。
教师要指导学生相关的讨论,引导他们打开思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对于建设诚信社会,扶起“摔倒”的道德;“常回家看看”写进法律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解决在阅读时段新闻材料时遇到的问题。
学生对时政新闻的处理,如果没有教师加以引导,则只是停留在讨论交流上。教师若加以引导,学生的时政分析能力便上了一个台阶。一般笔者通常从时政新闻的背景、该政策与教材相关的知识链接、命题的思路等角度设计问题,要特别重视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和回答的有效切入点,问题不宜过多,要求典型并且有一定质量。
如关于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从其提出背景、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我国践行和培育核心价值观的举措、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联系、社会和学校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培育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等几个方面入手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学习就有血有肉,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就更直观了。在时政专题复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尽量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并且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学生容易对一些时政材料进行短期的追踪。即使是时政兴趣小组,也经常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搜集材料,造成新闻材料的堆砌,而无法形成长期的时政分析思维。
政治教师思考要有深度,不仅关注短期时政新闻,更要长期、长效地关注那些有关我们生存环境、国计民生,并且与中学生密切相关的持续性的时政热点。如环境保护、改革开放、自主创新、和谐社会的建设、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等。这些热点要多关注,复习时要注意这些持续性热点的背景、表现形式,并且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形成专题式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国情国策。
很多学生越来越期待每节课的5分钟时政播报。有的看该同学播报的新闻与自己收集的是否相同,有的则是看今天某位同学的表现是否完美,有的则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一些平常很少发言的学生经过精心的准备,也上台发言了。教师再加以鼓励,学生有了一定的成就,学习思品课的热情得到激发,主动问教师问题的也次数增加了。
时政兴趣小组的学生对感兴趣的专题内容进行了深入探究,他们可以在公共邮箱里下载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实现资源共享。如中考加分政策、高考改革,大部分学生认为中考、高考加分是不公平的。笔者让学生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中考、高考有些项目的加分是不公平的,一个政策只能达到相对公平,绝对公平的社会政策是没有的。但我们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让国家有所重视,进而对该政策进行完善。最终让高考、中考更加公平,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学生时政分析能力的培养,笔者感到科研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有了提升。通过多年对时政热点的追踪,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准确地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笔者在教学中做到了游刃有余,把时政与教材结合的能力有了提高,对时政命题方向有了一定的把握。
[1] 周荣.学生发展视角下的中学时政教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8).
[2] 金萍.探索中学时政教育的有效途径[J].上海教育科研,2008(7).
[3] 余从斌.时政教学的几点尝试[J].九江师专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