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雪
(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江苏苏州 215009)
理工类院校本科生导师制与大学生社团建设浅论
董 雪
(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江苏苏州 215009)
本科生导师制是保证大学本科生学习的基础性制度设计.大学生社团建设则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开展素质教育以及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法,对于大学生的成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借鉴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在理工类院校的大学生社团中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全面人格以及具备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科生导师制;大学生社团;素质教育;对策建议
高等学校的大学生社团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及特长,并以自愿为前提组成的活动团体,且需依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开展相关活动的学生组织.2005年的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将大学生社团定义为:“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1].
高等学校的学生社团活动是开展通识教育和加强高等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同时,高等学校的学生社团在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并进而引导当代大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促进当代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以及推动就业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由于高等教育改革持续向着内涵化深入发展以及伴随而产生的大学生数量急剧上升,高等学校的学生社团组织活动也出现了诸多新的变化和新的发展方向.而其中又以理工类院校的大学生社团在建设中存在着社团管理缺少有效健全的运行管理机制、指导力量不够、活动资金投入明显跟不上形势、社团管理松散、缺少连续性以及学生社团活动参与度不够,社团文化缺乏影响力等等问题.在此,针对以上诸多问题,高等学校如果从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出发,以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办学目标的话,就要主动适应形势的发展,主动研究如何把导师工作制度引入到学生社团活动中,引入到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中,并以此为基石进一步推进学生社团活动的发展,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日常管理,引导学生社团活动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在大学本科生导师制中我们强调的是导师对学生学习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导师通过和学生的多次接触将自己是如何进行科研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又是如何处理各种问题等诸多方面一一展示给学生,并进一步从各个方面影响学生.为了取得理想的效果,导师通常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工作和学习进展,还要过问学生的生活细节,比如有时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并要做一定的思想和心理辅导工作等,而这一切都可以和大学生社团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对于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定位,则需要我们对于当前学生社团在高校培养学生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清楚的认识,并以此为指导社团建设和发展的准绳.
在此,我们要认识到大学生社团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之一.当代大学生需求的多样性、认识的多变性以及对于未知世界的冒险性都决定了单单依靠高校目前的教育体系是无法全部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而社团活动则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大的平台,能够让学生提前接触真实的社会.学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得到大量的实践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将自己平时所学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格,提高其综合素质;还能够对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有所补益,增强他们的竞争能力,为他们走出校门踏入社会做好准备工作.
大学生社团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够达成目标.而社团活动的多样性则可以保证学生参与度的广泛性,从而使得政治思想教育处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状态,提高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可以加快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社会责任是每个个体都必须承担的不可推脱的义务,大学生这一群体由于其接受了高等教育,理应比一般群体具有更大的社会责任.社团是大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而自由组合成的群体性组织,所以它能够满足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以及在实际活动过程中使得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社会,加快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对于理工类院校的学生而言,积极参与大学生社团活动可以尽早地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加以验证和运用.
在这一方面,浙江大学的工作是较为成功的.据报道浙江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学校将2008年确定为“学生骨干培养年”,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为契机,以胡锦涛同志对青年学生提出的“四个新一代”要求为目标,通过创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以思想育人为先导;开展学生组织建设月活动,加强各类学生组织建设,以文化育人为基础;实施大学生骨干实践成才工程,以实践育人为重点等方式,积极探索大学生骨干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1].
对于将本科生导师制引入到大学生社团建设中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认识.
2.1 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的教育功效
在对大学生社团中坚力量的培养上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的教育功效.对于理工类院校的大学生来说则是加强人文关怀,培养人文情操.
大学生社团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密不可分.加强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实际状况,我们只能在尊重学生本人意愿的基础上,有所选择地重点培养大学生社团的骨干分子,有计划地对学生社团的积极分子进行针对性培训,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带动其他学生一并加入到学生社团的活动之中.同时,我们也应该选派一些为人正直、具有一定社会活动能力以及愿意帮助学生的本科生导师参与到大学生的社团活动中去,在他们遇到实际困难的时候能够给予具体而实在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团结更多的学生,使得社团工作能够稳定而持续地发展下去.
2.2 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功能
对于理工类院校的大学生来说,则不仅要在高校的课堂里学习知识,更要在社会实践中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达到学以致用.
高校教师基本上都有一定的专业优势,而我们正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建立学术性和科技型社团,并且以组织和参加各种学术科技比赛为抓手,积极拓宽学生的眼界,鼓励学生多做跨学科的思考,带领学生建立各种学术研究小组或者是科学技术创新社团,在活动中导师们要有意识地学习和理解当前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和科研信息.导师们还可以有意识地带领有关社团的大学生们走出学校,积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利用自己的专业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2.3 充分调动本科生导师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于学生社团我们要做到分类引导,创新管理,各级组织要按照“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积极倡导志愿服务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的原则,调整社团管理方向、重心与方式;争取做到针对骨干分子强化培训,打造出精品学生社团.同时,学生社团的有序健康发展,需要不断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和内容,在强化学校学工部、团委等部门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调动社团指导老师和社团骨干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加强社团骨干系统化培训,提升社团活动质量与水平,不断扩大社团的覆盖面以及提升青年师生的参与度.
(责任编辑 印亚静)
2014-09-14
董 雪,女,江苏徐州人,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助教.
G648.4
A
1671-1696(2014)11-00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