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路径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

2014-04-17 00:27赵永新监文慧
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33期
关键词:居民收入转移性城镇居民

赵永新 于 婧 监文慧

河北金融学院

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路径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

赵永新 于 婧 监文慧

河北金融学院

城乡居民收入倍增不是简单的收入数字的倍增,而是实际购买力倍增,由于我国居民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存在收入差距,因此也不能简单地强调居民收入的平均倍增。因此,要从系统的角度对城乡居民的收入倍增进行全面研究。本文以河北省为例,重点研究如何从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几个方面实施突破。

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路径突破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即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确保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河北省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取得标志性突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大多数地区总体实现。在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城乡居民收入倍增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也是真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力途径。因此,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对于推动河北省经济发展,使河北省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以及构建和谐河北具有重大意义。

一、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的内涵

(一)收入倍增的国际经验。

对于居民收入增长的研究,Glaeseretal.(1995)通过分析1960~1990年间美国的城市增长模式后发现,居民收入与初始受教育程度正相关,与初始失业率负相关,与制造业中的就业初始份额负相关,表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并且对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改变也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

对于国民收入倍增的研究,国外的研究则以日本为代表。20世纪60年代,日本首次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该计划持续的时间是从1961年到1970年。日本的“倍增计划”绝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给居民涨工资的计划,而是一项包含了一系列财税、产业、区域、投资规划在内的系统“促和谐工程”,它主要提出了五个中心议题:充实社会资本;引导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促进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提高人的能力和振兴科学技术;缓和双重结构和确保社会稳定。在“倍增计划”期间,日本平均经济增速高达10.3%,大大超出计划的7.8%;人均收入接近翻两番,并于1968年成为西方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二)收入倍增的内涵。

收入倍增是实际购买力倍增,是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的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如果假定 2011~2020年河北省GDP 年均增长7%,消费物价指数年均上涨3%,则按照10年期城乡居民年均收入翻一番的要求,到2020年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预计约达4.2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预计约达1.40万元。另外,收入倍增不是平均倍增,应该通过设立中等收入家庭年收入标准,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甚至是三次分配,优化中产收入家庭各类收入来源,特别是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的提高,缩小城乡、区域、行业的收入差距,放大收入倍增效应。

二、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来源的现状

1.城镇居民收入。人均家庭总收入 17 334.42 元,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仍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受正常增资政策及部分地区补发工资影响,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0 566.30元,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5400.43元,占居民家庭收入的31.2%。

2.农村居民收入。2010年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58元,从收入构成看,各项收入全面增长。其中工资性收入2653元,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2053元,家庭经营非农产业纯收入677元。财产性收入182元,转移性纯收入392元。

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则2010年河北省城乡收入比为2.73:1,比2009年2.86:1略有缩小。

三、实现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的难点

1.中低收入群体如何实现收入倍增。党的十八大报告延续了十七大以来提出的 “调低、扩中、限高”的收入分配改革走向,将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人群范围、限制过高收入作为工作重点。对中低收入群体而言,其收入来源主要是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等来源门路不广、渠道不多,且多在整体平均工资较低的行业就业,加之劳动技能水平低且固化,使之成为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的“短板”。 其中又以城镇低收入者、困难家庭户、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问题最为突出。

2.基于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如何实现全民协调倍增。1960年,日本新上台的首相池田勇人宣布启动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结果实施计划的第七年,便实现了国民收入增长1倍。但城乡二元制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障碍,是造成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的主要原因;部分行业垄断经营,尤其是行政性垄断,则是导致河北省行业间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区域资源禀赋、基层设施和产业发展基础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市间居民收入的差距。如何破解上述体制性障碍,既是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又是缩小城乡、行业、区域、阶层间收入差距的难点。

3.职工收入倍增与企业成本上升矛盾需要协调。根据河北省统计年鉴分析,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高达66%以上,要想实现居民收入倍增,首先就是提高工资水平。而工资水平的不断上升,必然导致企业用工成本不断提高,而企业必将这部分提高的用工成本计入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价格进而推高物价,那么工资性收入提高也就不符合收入倍增的实际内涵。 因此,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又一难点所在。

四、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的实现路径

(一)积极促进就业,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

1.实施积极就业政策,降低失业水平。一是要扩大再就业优惠政策,增加受益人员范围和使用效果,将新毕业大中专学生、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可享受各项税费减免。二是建立和加强省内各城市间及本省与他省间的就业协作机制。根据省内各市间城乡劳动力余缺的不同情况,建立和完善省内不同城市间、城乡间劳动力有规模平;通过提高居民福利,降低居民生活成本,则可以间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2.调整企业与居民税收政策,促进居民收入增加。一要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改进并实施分类征收和综合征收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减少税级,降低税率,并逐步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的税负。二要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利润和国有股权转让收入上缴制度以及垄断行业资源占用税等制度。三要继续加大对低工资行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减免税费力度,扶持其发展并使其有能力给员工加工资。

3.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非农业收入增长。鼓励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近些年来,第一产业的增速远远低于第二、第三产业带给农民收入的增加,加上受资源、效益的制约影响,其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的作用明显减弱。通过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鼓励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鼓励发展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等手段,促进农村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是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有效途径。在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的同时,积极发展中等城市。

(二)完善民生普惠,增加居民转移性收入。

1.调整国民收入比重。一要健全积极的初次收入分配制度。重点是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促进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二要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三要全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围绕智能电网、软件及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四要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把现代物流业、软件服务业、文化旅游业等作为服务业发展重点,着力扩大服务业总量,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产业集群。

2.提高城乡居民的转移性收入比重。针对我国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比重偏低的情况,首先,应建立与经济增长同步的社会保障提升机制,重点增加退休人员、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的保障性收入。其次,加快完善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缩小城乡区域间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差距。再次,加快发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慈善。最后,落实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

3.稳定物价指数,确保实际倍增。物价是关系民生的重要内容,实现居民收入倍增一定是在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的前提下,物价涨幅略有回升。2013年河北省GDP达28 301.4亿元,比上年增长8.2%,CPI增长3.0%;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24 143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 580元,增长9.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102元,增长12.6%,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2年,河北全省生产总值(GDP)增速9.6%,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6%,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 21 899 元,比上年增长11.8%。2011年,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292.23元,增长12.5%。人均收入在全国排位居中,增幅低于全国水平。在“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作用下,2013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0%,涨幅比上年扩大0.4个百分点。在3.0%的涨幅中,“翘尾”因素占到66.7%,对CPI走势影响非常显著。因此在稳定物价的前提下,实现居民收入倍增才有实际意义。

(三)鼓励全民创业,提升居民经营性收入。

1.实施全民二次创业活力,建设创业型新河北。二次创业是在总结以前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动员全省人民,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发展经济为主要内容,实现经济社会新飞跃的重大实践活动。一是加强创业宣传引导,鼓励居民全方位创业。通过多种措施激发居民群众创业热情,动员农户发挥优势、彰显特长,加快居民创业增收步伐。二是完善创业政策支持体系,制定鼓励创业政策,最大限度放开创业领域,最大限度降低创业门槛,最大限度放活创业方式。三是构建创业培训体系,激发创业动力,破除小富即安的思想,树立“富而思进”的意识。四是加强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创业公共服务体系,搭建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为创业企业提供项目融资、人才培养、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支持,为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吸纳就业创造条件。

2.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以带动现代农业发展。赋予县级政权更大经济发展自主权,县域经济要突出抓好以县城为载体的工业经济,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特色和规模。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制定农村非农从业人员比重的阶段性具体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倡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加快城市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已在城市稳定就业的农民工成为城市新市民。结合环渤海沿海经济带、首都经济圈开发建设,大范围、多形式推进欠发达地区人口外迁和转业转产工程,进而实现异地脱贫。

3.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截至2012年年底,全省民营经济单位总数249万个,民营经济企业法人单位25.9万个;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17 232亿元,同比增长12.3%,约占全省GDP的64.8%;上缴税金2342.5亿元,同比增长18.4%,占全省全部财政收入的67.3%。民营经济在推动经济增长、扩大群众就业、促进市场繁荣、增加社会财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扶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力度,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发挥河北比较优势,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推动全国知名民营企业来冀投资兴业,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引进龙头企业、核心企业。培育新兴支柱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竞争力,促进原有产业、企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四)实施财富增值,突破居民财产性收入。

提高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比重。居民投资方兴未艾。目前,居民参与股市投资的热情较高,房价低迷也使炒房资金部分进入股市,全民理财的新时代即将来临,居民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将会逐渐攀升。因此要大力拓宽居民的投资理财渠道,鼓励和引导居民合理支配财富。优化居民财产性投资环境,建立规范化的金融市场,大力发展证券、期货、基金、保险、信托、典当、租赁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制定鼓励居民资产投资的优惠政策。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更多收益稳定、风险适度、适合普通投资者的理财产品。加快发展专业理财服务,加强理财宣传培训,鼓励培育个人理财机构,鼓励引导居民逐步从存款保值向投资增值转变。

略)

*本文为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RSH2-2013-05001。

F127

:A

:2095-3151(2014)33-0069-04

猜你喜欢
居民收入转移性城镇居民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SPECT/CT显像用于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价值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非远处转移性高危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低剂量碘-131治疗
国有经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效应
伊立替康二线治疗晚期转移性胃癌临床观察
居民收入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