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津津
摘要:新《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情感和价值目标,即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体会数学的探索性、创造性、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实事求是地进行质疑。所以,目标的制定就应考虑到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也包括在此过程中的各种错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难,锻炼其意志,使学生最终形成实事求是的正确思维习惯。
关键词:初中数学;错误心理;成因分析;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错误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主要分析认知水平差异、非智力因素差异对错误心理产生的影响及相应对策。
一、认知水平差异引起的错误心理及策略原因分析一:在接触几何图形时,由于认知水平的不同,学生会对概念和性质分析不清楚,而且不习惯几何学术语言的严密性,在运用概念时候粗心大意,以点概面,产生很多错误。例如:“连接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之间的距离”,学生易理解为“连接两点之间的线段,叫两点之间的距离”;还有“三角形的任意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内角”,易理解成“三角形的任意外角大于三角形的内角”。针对此类问题,笔者觉得可以采用下列教学策略。
对应策略:一是采用表述法。心理学探究表明,人的思维的间接性与概括性可以通过语言来实现,因为思维和语言是紧密相关的。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提供学生表达概念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理解概念,弄明白条件和结论的逻辑关系,亲自体会到数学的严谨和趣味。二是采用分析法。大多数学生错误的原因就是对概念或者结论的关键字、相关的条件没有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分析概念的关键词和重要的条件很重要。比如:“两点之间的距离”,老师要着重的是“距离”是“数量”,不能说成“连接两点之间的线段,叫两点的距离”。“三角形的任意外角大于不相邻的任意内角”,这里需强调“不相邻”,省去之后的意义截然不同。三是采用对比法。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表示,比较是人类重要的思维过程,有了比较才会有鉴别,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比较,才可以做出恰当的选择。所以,在课堂中应该针对学生的错题进行相应的练习,使学生在多个是非选择题中通过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和知识的领会和感悟。
原因分析二:因为认知水平不相同,大部分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只是停留在问题的表象,发现不出其隐藏的条件,所以常常出错。
对应策略:采用情景错误纠正法。在初中的数学问题中,由于学生思维还不够严密,需要老师在平时的做题训练或者教学中慢慢提高。因此,老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相应的场景,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犯错误的机会,之后依据学生的情况加以改正,由此可以加强学生对问题的严谨性。比如:要求学生随机编写几个喜欢的整式,写一个分式乘法或者除法的计算题,并求出当时代数式的结果。最后,班里的所有学生都犯了不该犯的错误,没有考虑分母为“0”。把“0”带入原式,原式等于“0”。所以,对这个错误原因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对数学进行探究,找出错误的根源,充分挖掘其他题目应注意的事项,让学生清楚:任何情况下分母都不能为“0”。
原因分析三:在图形识别上的错误。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能力的差异主要是空间知觉的强弱引发的。因为个体的差异,人们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向等处理能力都会有所差别,在几何图形的学习上就经常出现不能正确判定识别图形的现象。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形:很多时候学生在找寻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或者对应角时,找不到或者是找不全,缘由就是对图形的识别能力不强。
对应策略:一是采用规律法。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应告诉学生对应边和角的关系,可以编造口诀如“大对大,小对小;先找角,后找边”,使学生在心理上消除恐惧感,让他们感觉到数学是有规律可循的。二是采用分解法。在课堂中,可以将相似的三角形在黑板上进行分离,让学生在视觉上比较三角形,尽量降低图形识别的难度。
二、非智力因素影响而产生的错误心理及策略原因分析:一是数学学习兴趣的差异是影响学生学习错误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些兴趣较浓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会比较快,但是那些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从内心或者是根本不能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重点,在数学上的错误就是难免的。二是性格差异也能产生一些错误。有的学生心思细腻,所以在思考数学问题上思维细腻清晰,做题仔细,而有的学生性格马虎,所以容易在数学问题上丢三落四,做题也有很多漏
洞。三是自我意识能力不强也会导致一些错误心理。有的学生有较强的意识能力,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相应的练习,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书写完整、严密推理。但是有的学生自觉能力不强,字迹不清晰,格式混乱,过程简单,所以出现的错误也比较多。
对应策略: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才能逐渐地主动理解知识,全面思考问题,在做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减少错误。新教材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应该重点发挥数学的基础性、发展性和普遍性,让全体学生可以正视数学教育,从而实现学有价值的数学目标。学习数学就是要将数学和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充分发挥数学的价值。然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用的办法就是在教材中挖掘实际的题材。比如:初一学习商品销售和储蓄问题的数学这一章节时,笔者认为应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①做活动时买的衣服是否真的很划算?一件衣服在按成本价提高50%的标价后,在某活动期间再打八折的优惠,即按标价的80%销售,售价为240元,这件衣服多少钱?②银行储蓄问题是否了解?某企业向银行贷款50万元,用途是生产某种新型的产品,已知该银行的年利率是15%(不计复利,就是还贷前的每年利息不重复计息),假设每个新产品的成本是2元,售价是5元,应纳税款是销售额的10%。每年生产30万个,并且把所有的利润来归还贷款,需要几年还清?③出租车的车费问题是否清楚计费?出租车的起步价为10元是在行驶路程的规定行程内(5千米)需付10元车费,达到或超过每增加1千米加价12元(不足1千米的按照1千米计算),现在某人乘坐这样的出租车,从甲地到乙地支付车费184元,求甲地到乙地的路程大约是多少千米?这些问题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都比较浓厚,在教学过程中易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对实际问题的计算能力。
二是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俗话说,好榜样的功力是无穷的,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功能。如果班上有几个成绩优异的对象,老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对他们的作业进行展示,试卷进行展览,让班里的学生能够规范地做习题,从而养成一丝不苟的习惯,逐步端正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引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关心学生在数学上遇到的那些具体问题,并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数学学习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日积月累一步一个脚印地丰富数学知识才是硬道理。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颗向上的心,有各自的潜力。老师应该多点爱心和耐心,从小事做起,消除学生的错误心理,使学生达到乐学好学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赵晓红.让爱在教育中闪光.教育艺术,2008(10).
方强.克服浮躁心理学好初中数学.江西教育,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