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丽英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亦是如此。下面笔者就以《生死攸关的烛光》为例,谈谈对课堂导入的看法。
课伊始,教师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收集到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五分钟)
(交流完资料)教师激情满怀地进行小结:“孩子们,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性最大的全球性战争。1939年,德国、意大利、日本组成了法西斯轴心国,把侵略的爪牙伸向全世界,也伸向了一个美丽浪漫的国度——法国。看——”(教师点击播放图片音乐)
教师深情地说:“飞机开始轰炸了,大炮开始开火了,无辜的法国人倒下了。温馨美丽的家园被飞机、大炮轰炸得破烂不堪,苍颜的老人失去了儿女,上学的孩子失去了父母,只留下那片废墟。此情此景,震撼人心。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祖国,许多法国民众纷纷加入了为正义而斗争的行列,在这场正义与邪恶的抗争、机敏与狡猾的较量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人民忘记不了这样一件事,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
教师板书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同学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1:“生死攸关”的意思是什么?
师:你一下子抓住了课题的关键词,真棒!
生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你想了解课文的内容,相信等下你读了课文,你会找到满意的答案。
生3:为什么说烛光关系到生死呢?
师:是啊,记忆中的烛光给人温馨,给人浪漫,可这课的烛光为什么关系到生死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正是这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你一下子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内容,真好!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课文,看看为什么烛光关系到生死呢?
通过这个课堂导入,教师让学生交流资料、创设情景、质疑问难,我们可以感受到教者对课堂导入的用心良苦。然而,一个导入,你什么都想要,没有个取舍,没有个度,怎么行?笔者认为,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必须做到四个“适度”。
1时间适度
一个导入就花了十分钟,那么教学课文的重点、难点的时间如何得到保证?课堂导入的目的是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因此导课要做到短而精,要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直奔主题,尽量避免冗长的导入。笔者认为课堂导入要从教学目标出发,确定时间分配重点,课堂导入要控制在三分钟以内,不要超过五分钟。保证把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实现教学目标上,否则轻重不分,本末倒置,会浪费课堂上的宝贵时间,使课堂低效。
2激情适度
以上案例中,教师从一开始叫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到最后评点学生的质疑,整个导入过程都是声音高亢、满怀激情。虽说大家都在呐喊“语文老师上课应有激情”“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但激情过度容易导致学生疲倦,造成学生主体性的丧失。因此,教师一定要讲究语言艺术,切莫一味的高亢激情,特别是在课堂导入时,教师的语言更应亲切平和,让学生感到亲近,这样他们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3定调适度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于漪老师的这个比喻非常恰切,课堂导入好比歌唱家唱歌定调,倘若第一音没定准,那么高潮部分要么唱不上去,要么走调。《生死攸关的烛光》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感受的是杰奎琳一家母子三人是如何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第二次世界大战只是事情发生的背景。教学课文让学生了解一下背景是必要的,但教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上花了太多时间,导致让听课者以为这是要讲“二战”或战争的故事。
4程序适度
于永正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得到很多一线教师的认同。而《生死攸关的烛光》课堂导入太多,先交流资料,接着看图片听教师讲述,然后据题质疑,这些都太烦琐,《生死攸关的烛光》主要讲的是杰奎琳一家如何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教师要根据这一重点对课堂导入大胆取舍。比如,交流二战资料可作为课前谈话,创设情景看图片可以删除。这样,开头就可以直奔课题质疑,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课堂导入程序简单明了,既能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又能快速直奔文本。
总之,好的课堂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知和新知,如同航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因此,教师要多研读教材,把握好教学目的,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设计课堂导入,让课堂导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上好一堂课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