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课堂上,教师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那么,教师在教学中要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1创造适宜条件,鼓励学生提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创造适宜条件,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首先,建立起真正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巧用教学心理“罗森塔尔效应”,克服“马太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可偏颇,平时多和学生谈心,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使学生在遇到困惑时想说、敢说。其次,着力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力求把以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为主的封闭式教学环境,改变为以增长知识、培养问题意识、发展思维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环境。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来考核提问的数量与质量,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只有这样,问题意识这颗种子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1)创设质疑情境,疑中生问。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或热点话题创设各种悬疑情境,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疑”与学生认知产生冲突,让学生形成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产生问题。例如,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时,我就联系了生活实际和新闻热点创设情境。学校位于粤西沿海,学生对台风并不陌生,基本都有关于台风的生活经验,而当时又恰逢台风“海燕”来袭,它是2013年以来全球最强的台风,也是有气象记录以来西北太平洋上登陆的最强台风。当时就有学生产生了疑问:台风是怎样形成的?台风移动的路径如何确定,它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台风都是起破坏作用吗?我首先对学生发现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然后结合当时防风动员的形势和天气反常变化的情况组织学生对生成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辨析,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
(2)创设探究情境,动中促问。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演示、实验、模拟等多种探究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用眼观察、亲自动手、合作交流、积极动脑、勤于思考。例如,学习“地球的运动”时,我就用多媒体模拟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并让学生演示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功,学生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也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如有同学就提出了关于公转运动规律的问题:近日点、远日点出现的时间与北半球冬夏季节有何对应关系?为什么地球距离太阳最近时,北半球是冬季而不是夏季呢?在教师的有效组织下,学生会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从而培养自我的问题意识。
(3)创设想象情境,思中善问。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情,充分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各种因素,发挥学生自由想象的潜能,引导学生由单一形象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在想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黄赤交角”时,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想象黄赤交角的度数是可以变化的,那变化后会带来什么影响呢?学生在想象情境中会积极动脑思考,从而进一步提出问题,如“假设黄赤交角变为零度,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会有什么变化呢?若黄赤交角变大了,太阳直射的范围将如何变化?寒带的范围将如何变化?”等。地理当中有许多无法直接看到的现象和规律,我们一方面可以用多媒体创设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另一方面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开描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多渠道地对学生展示地理的奥秘,使学生的多个感官受到刺激,多渠道、全方位接受信息,激活思维,问题火花由此迸发。
3适时引导点拨,强化问题意识
学生有了问题意识,有了提问的冲动,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引导、点拨和帮助,使学生的问题由潜入状态转为明朗状态。例如,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有学生对新加坡的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在全世界排倒数第二很困惑:新加坡地处赤道,四面环海,四季如夏,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雨水充沛,但新加坡为什么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呢?我首先对学生发现问题给予肯定,通过对话、提问引导学生探究,在学生思考无法深入的时候,引导他们转换思考的角度,发挥“群言效应”,组织学生讨论衡量水资源丰歉的指标该怎么确定?让学生发表意见,充分质疑、求异、析疑,学生间互相评价、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班集体成员共享每个人之所得,从而获得完整、深刻的认知和知识,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强化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因此,我们在课堂中要创造适宜的条件,创设问题情境,适时引导点拨,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力度,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