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洁
摘要: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锐敏的感觉。”《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关键词:童谣;语感;教学
语感培养就是教育学生通过阅读,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玩味,让作者的生活、认识、感受和体验进入其视野中和思维领域。语感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时期的知识积累和一系列的思维训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童谣是他们诵读的好作品。童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它篇幅短小、童趣盎然,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容易让学生记住和背诵。在背诵童谣的过程中,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诵读童谣培养学生直观的语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经典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这首童谣富含韵律,语言生动、简练,将小老鼠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易于学生感受、理解和表现。学生对这样的童谣很感兴趣,喜欢读。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能直接感受到语言的节奏,领略到语言的优美、童谣的韵味。琅琅成韵地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吟、咏、诵、读可以让学生感悟文章真谛,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在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见。因此,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
二、想象童谣,培养丰富的语感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童谣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要把学生带入文字描绘的境界,使学生理解童谣的语言形象,在童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驰骋想象,进入作品,领悟意境。如《搬鸡蛋》“小老鼠搬鸡蛋,鸡蛋太大怎么办?一只老鼠地上躺,紧紧抱住大鸡蛋。一只老鼠拉尾巴,拉呀拉呀拉回家。”如果简单地进行教学,这首童谣就比较枯燥,应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他们将童谣描写的老鼠搬鸡蛋的图景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这样就能更好地悟出童谣所蕴涵的情理,更是让学生在心灵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训练语感,需要与具体形象联系起来,才能领会其丰富的内涵。在教师启发性的提示下,学生顺着童谣的内容合理展开联想,凭借想象使具体事物在脑子里重现,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触景生情,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在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中感悟语言背后的深奥与美妙,进入一个摸得着、看得见、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
三、创编童谣强化语感
语文课标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就是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写结合,强化学生语感。我们就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发展特点开展了创编童谣的活动。学生创编的儿歌内容不宜过难,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时候我们学习的童谣句式整齐,例如:童谣《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坐飞机。你拍二,我拍二,二个小孩骑马儿……在引导分析的基础上,学生了解了儿歌的结构、编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迁移、创编同类型的儿歌。有的学生就创作了和学习、玩耍有关的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读书写字做习题。你拍二,我拍二,不打不闹好孩儿。你拍三,我拍三,认真听讲记心间……”在学习童谣时,我们引导学生感知、理解童谣中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根据童谣的结构尝试探索、迁移生活经验进行仿编童谣。要引导学生从有趣、好玩的方向编,使儿歌充满趣味。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运转迅速,组织语言极为快。从而,要求说话的语言准确、连贯、得体。因此,使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中,既能够仔细推敲词句,激发自身的语言积淀,又能促进语感形成。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充分利用童谣这一阵地,根据童谣的内在特点,长期有意识地引导、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就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