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的冷思考

2014-04-16 13:11徐海帆
新课程·小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主题图症结策略

徐海帆

摘 要:主题图是小学数学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它以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情节展示在我们面前,但是由于农村教师基础差、底子薄,认识的误解和操作的偏差,“主题图”使用误区頗多。主要存在主题图内容过于教材化,呈现方式过于单一化。针对此症提出了教材主题图现实化,呈现方式要多样化。

关键词:主题图;症结;策略

【情景描述】

上学期上一堂《万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单元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万为多大,一万人有多少,我出示了单元主题图,图中显示一个体育馆能坐一万人,出示后,学生则认为体育馆大概为学校操场之大。因此认为,一万人也只有学校里那么些人。于是,我调查我班学生,全班学生竟都未见过体育馆。他们认为我们学校已经是够大了,而实际上我们学校只有500名学生。

【症结与策略】

主题图作为新教材的一大特色,给我国数学带来了新的变化。

它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生活气息,让数学变得可爱,更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是现如今的各种主题图都是针对于城市里的学生,很多的生活情境和农村学生还很遥远,这就需要教师去演绎它。但是农村教师基础差,底子薄,“先天不足”,不能够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其丰富内涵。在一堂堂生搬硬套的主题图教学面前,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主题图教学。

症结一:主题图内容教材化

人教版教材在主题图的设计中,尽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信息,为教学的多样性,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可能。可是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主题图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特别是农村学生。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前的天安门广场主题图、学校校园主题图。和我们学校的方向是完全不同的。很多教师就是单纯地用课文主题图去上课,学生越来越模糊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对教材“主题图”的处理,往往只停留在把主题图内容分解,渗透于课时内容教学中。回想我们的这种做法,是否体现了教材编写的意图?能否达到教材编写者编写“主题图”时,所预设的教学目标?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常常感到困惑的问题。

相应策略:教材主题图现实化

教材中创设了大量的生活情境,但有些取材范围太窄,有的与本班学生生活实际不符,当认为教材上的主题情境不适合自己学生的学习状况时,或有了比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更有价值的主题情境时,可以重新确定材料进行合理安排。有时候教师也可以抛开课本的主题图,就地取材,替换原“主题图”,使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或实物。

如,我在上《乘法初步认识》的时候: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数学知识,在我们身上和周围也有着很多的数学呢!比如,我们都有2只手、2只眼睛,每张桌上有4条腿……今天我们就用它们进行一个数学研究。

师举起手说:每只手都有5个手指头,2只手一共有多少个手指头?

学生回答:5+5=10

师:每人都有2只耳朵,你们一家三口人一共有几只耳朵?

学生:2+2+2=6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提出数学问题?

以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为情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学生领会了这些主题图的内容,也就自然明白了数学的社会价值,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念和勇气,自然会把数学学好。主题图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斟酌教材中的主题图。当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吻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时,教师要灵活进行处理,不能一味地迷信教材。

让学生在具体、直观、形象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体会数学思想、感悟数学方法。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都可以和教材内容“链接”而进入课堂,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来活化数学文本。

新教材中出现了许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教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安排的“生活中的数”“生活中的数学”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其优点并不在于资源本身,而在于由此可以使学生联想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数,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症结二:主题图呈现方式单一化

其实在农村小学中,教师也很想增加学生的一些学习兴趣,

可就是不知该如何使用主题图。于是一些教师在使用主题图时,出现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找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巩固练习,很少有新的

突破。

相应策略:呈现形式多样化

组织有利于教学的主题图数学活动。引用皮亚杰的一句话:“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手开始。”数学活动课是在课堂教学之外,由教师组织的、有关数学的活动。数学活动课的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能够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有利于一些学生由此而形成对数学的特殊爱好。而且活动课可以不受课堂教学的限制,通过调查、观察、操作、讨论等各种活动解决与数学有关的实际问题。如何使数学活动课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呢?针对这个问题,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教学片段:

1.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师出示一个一元硬币,问:“这是什么?用它可以干什么?”

生1:可以买东西。

生2:还可以玩。

师:那来介绍个玩法吧。

生:抛硬币,猜猜是正面还是反面。

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下。我来抛,你们来猜(师抛,再用手盖住)你猜会是哪面朝上?

生1:正面。

生2:反面。

生3:……

师:你能确定吗?

生:不能。

师:那该怎么说比较合理?

生: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

师:好,我们一起来打开谜底吧。(师拿开手,有的学生欢呼雀跃,有的学生失望泄气,课堂气氛一下子调动了起来。)

师:刚才这位同学用了个非常贴切的词——“可能”,在不能确定结果时,我说“可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可能性》。(板书

课题)

数学活动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让学生在有情、有趣的活动中,亲自感受需要的满足,更好地启动自己的内驱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发展自身的各种智力因素,从而锻炼独立意识,培养创造精神。通过这些活动能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数学认知领域,激发学生的数学潜在智能。

2.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特别在几何图形教学中都可采用此方法,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形,再进行实践操作。通过操作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数学概念。如,第五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主题图可设计成三个动手操作的活动环节,活动一:折一折,用颜色表示出;活动二:折一折,用颜色表示出;活动三:用一长方形纸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和的大小。

3.动态展示

教材中的主题图大多是半成品,主题图的素材表现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只有结论而少了过程。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或用多媒体、游戏表演等形式将主题图所提供的内容动态化,让学生经历主题图所描述的全过程,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处不在。如,上《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用动态多媒体操作的形成过程。先演示把一个月饼切成两份,再分开各为一半,最后把一半转化为分数的。这样,就使学生理解了分数的产生过程。

以上这些是我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对主题图的一些靈活运用。

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主题图作为数学教学资源的一个载体,不仅承载着知识,更渗透着数学思维方法。因此,在我们使用主题图的过程中,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造开发,灵活运用,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乌牛仁溪小学)

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主题图症结策略
诊断错解症结 提高解题能力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丧偶式”婚姻:多少夫妻卡在了这个症结上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众筹业症结破解
浅议小学数学主题图的教学策略
有效利用主题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主题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