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问题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

2014-04-16 13:11颜桂鸣
新课程·小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小学数学

颜桂鸣

摘 要: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的核心又是问题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设问,而且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学会提问,学会带着问题思考,不断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意识;创新能力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问题是开动思维的马达,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大变化就是“双能”变成“四能”,即由原来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变成了四能: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发现问题”,是经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数学思维,从表面上看来没有关系的一些现象中找到数量或者空间方面的某些联系、某些矛盾,并把这些联系或者矛盾提炼出来。所谓“提出问题”,是在已经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把找到的联系或者矛盾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集中地以“问题”的形态表述出来。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的核心又是问题意识。然而,纵观目前的课堂教学,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十分淡薄,无疑可问、不会质疑的现象普遍存在。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课始引疑,激发兴趣

1.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

学生的提问能力其实是一种心理素质、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语言技能的综合能力。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不敢提问,羞于质疑,究其原因,大多是害怕提问不好会遭到老师的指责和同学的讥笑。新课程理念强调师生之间是对话与沟通的关系,双方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要以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身份,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即使他们说错了,也给予真诚的鼓励,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与我们一起探索、研究,从而消除畏惧心理,增强提问的勇气。尤其是学困生,要给他们搭建交流的平台,多给他们一些提问的机会,引导他们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估算”一课时,一开始便以朋友的身份微笑着面对大家:“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估算的问题。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学习过估算。我特别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在估算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还有今天你想和老师一起讨论什么?”第一位学生说:“什么是估算?”吴老师立即为她喝彩:“问得好!”当第二位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学估算?”时,吴老师更是大加赞赏:“问得多好啊!掌声给她!”其他学生受到感染,也纷纷提出了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可见,教师民主的教风能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感,从而大大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未知欲,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估算学习中的困惑。

2.预习展示,让学生提问

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不是仅仅为了掌握课本上现成的知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凭借自身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由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有差异,因此预习的效果会有很大不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指导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水平。当学生预习后,应让他们呈现预习成果,展示学生预习后的真实现状,了解其理解的程度,以便更好地把握教学起点。如,教学“摆一摆”一课时,我在开课时便让学生汇报预习后的困惑和收获。甲学生说:“通过预习,我知道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知道这个方法是用摆1 cm2的小正方形得到的。但我想,能否不摆小正方形,用其他方法來得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乙学生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那么,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否与长方形相同呢?”这样,我便了解了学生对哪些知识点已基本掌握,哪些问题是课堂上要重点解决的,他们有什么新发现,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3.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传统的教材基本上按照“例题—解答—习题”的模式来编写,学生往往是被动地解决教材中已经提出的问题。新的课程标准提倡数学学习内容力求呈现“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从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建构数学模型。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讲故事、猜测、实验、错例、反证等。在教学中,我们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疑可问。在教学“认识角”时,我故作神秘地对学生说:“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要学的新知识就藏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大家一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感到非常惊讶:我们身上会藏有什么新知识呢?在学生“愤悱”之时,我用手臂和手指来表示不同的角,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奇妙的身体与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课中释疑,主动探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突出了“过程目标”,要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切入口。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师对课堂的控制欲望太强的现象,学生的活动、回答的问题都是教师设计好的,学生从不主动问问题,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有权利向老师提出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便会严重缺乏。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盲从,大胆地对教材、对老师、对学生质疑。去年暑假参加“国培”时,我有幸收看了孙贵合老师执教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的录像。孙老师注重让学生在探索中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学生通过研究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后,孙老师出示了几组数据,让学生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当判断2 cm、3 cm、8 cm这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后,孙老师将2换成x,问学生x是多少就能围成三角形?甲学生说:“x不能超过10。”孙老师问:“大家同意不同意?”有的学生大声地说:“不同意!”乙学生刚要发言,孙老师叫住甲学生:“你别坐,人家要问你呢!”乙学生说:“10.9不行吗?”甲学生说:“可以。”孙老师趁势让甲学生改善一下答案,甲学生说:“x大于5并且小于11。”这节课,孙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却退到幕后,智慧地煽风点火,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之间的对话,使学生不断地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加深他们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实乃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由此可见,是教师直接提出问题还是学生主动生成问题,会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

三、课末解疑,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不但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对学生良好个性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在新课结束后,可以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回顾反思,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质疑,以此来激励学生再次深入思考,提出自己还想知道的问题。如,学了这一课,你知道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对什么问题还有新的见解?你还想知道什么?也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采用“你问我答”等形式来巩固新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填写问题卡,使他们在问题中思索,在思考中收获。

四、课后拓疑,拓展应用

课后提问可以补充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也可以培养学生全

面、整体地看问题。如,教学“买文具”时,为了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我让学生课后访问或调查:你对人民币还知道些什么?又如,教学“小小图书馆”时,我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今天所学的知识?回家后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编一个数学故事,并试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进程中,始终保持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走进课堂时,学生怀有期待,期待问题能得到阐释;离开课堂后,他们有更新更深的问题,还将继续思考与求索。真可谓课已终,思未了。

五、适时评价,乐于质疑

激励性的评价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手段。在教学中,要注意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可用赞许的目光注视并加以称赞:“从他的发言中,老师听到了智慧的声音。”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意义或非常浅显时,教师可用“谁能提得更有意义?”等话语鼓励并伴之以信任的眼神;当学生提出错误的问题时,教师也决不批评,相反还给予真诚的鼓励:“没关系,有时候错误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更深刻的知识。”此外,也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如“我非常欣赏他的想法!”“他提的问题真是太好了!”“我可以给他补充吗?”还可以让学生对老师进行评价,如“老师,我对您的说法有意见,可以给您提个建议吗?”这样,让学生在进行评价时,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他们捕捉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设问,而且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追问法、反问法、类比法、联系实际法等,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学会提问,学会带着问题思考,不断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作者單位 四川省双流县实验小学)

编辑 王团兰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小学数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