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格辉 朱浩权
【摘 要】广播评论是针砭时弊、引导舆论的一把利剑。广播评论根据广播特点,正确运用大众有声语言,对于有效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从大众有声语言的内涵、特点,及其在广播评论中的作用、运用手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广播评论 大众有声语言 基本内涵 运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广播评论是一种传统的新闻样式,是针砭时弊、引导舆论的一把利剑。广播是唯一没有视觉的新闻传媒,有声语言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广播评论根据广播特点,正确运用大众有声语言,对于有效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从大众有声语言的内涵、特点,在广播评论的作用及其运用手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1. 基本内涵
在笔者看来,大众有声语言是指人们用口头表达的语言,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大众化,表达语言的人不是特指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而是大众人群;二是用口头形式表达的语言,而不是书面语言。广播有声语言的根本内涵在于凸显“原声性”,以声音的表现力、感染力,体现声音意象,最终达到“以声传情,以声传信,以声传乐”的传播效果。广播评论中的大众有声语言是作者运用大众的声音来表达、论证观点的重要言论。
2. 特点
大众有声语言的主要特点有:大众性、情感性、互动性、可信性等。
采访对象的大众性。广播作为大众传媒,所谈论的话题必须是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因此,所采访的对象必须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反映群众的真正意愿。当然,评论的论点既要有群众观点,又要与宣传口径保持一致。广东省番禺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番禺电台)曾播出的广播评论《首届广州文化欢乐节为何受到农民热捧》,采用了多个农民群众的采访录音,用他们的语言表达对文化生活的热切渴求,反映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大众有声语言的情感性。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见解,实质上是对这一事物的情感表达。一般来说,同一内容,用不同的语态表达,所产生的效果不尽相同,有时甚至相反。事实上,很多时候,人们能够从不同的言语中体味到褒贬爱憎,达到“言为心声”和“声情并茂”的效果。如《手机短信岂能乱发》节目中采访了多名听众对乱发手机短信的看法,不少听众对一些垃圾短信所带来的困扰感到愤怒,纷纷对乱发手机短信的行为予以谴责。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较好。
大众交流的互动性。在一般情况下,广播节目特别是一些新闻性节目是单向传播的,但是随着一些新闻评论性栏目的设立,交流互动逐步兴起。如中央电台的《新闻纵横》,香港电台的《城市论坛》等节目,听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直接与主持人或有关方面负责人进行互动,发表自己的见解。
大众有声语言的可信性。有时候,在谈论一些大家比较陌生的事情时,听众会有疑问,特别是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事情在理解方面容易产生偏差,而且,由主持人说出来未必能得到听众的认可。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请专家出来进行说明。如番禺电台在播出的评论《“垃圾猪”非整治不可》中,先采访了群众的看法,有群众认为,“垃圾猪”影响不大,还可以节省饲料。后来记者邀请了有关专家表达意见,他们认为垃圾猪既对环境造成影响,也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专家这样分析之后,就会使听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支持整治“垃圾猪”行动。如果仅靠主持人和记者的论述,听众也许不会那么信服。
二、在广播评论中的作用
声音传播是广播独特的传播方式,而大众有声语言的运用则为广播新闻评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可以帮助听众了解事物的真相,认识事物的本质,营造可感的氛围。由于大众有声语言的特点符合广播的传播规律,使得大众有声语言在广播评论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1. 增强评论的说服力
事情的发生往往是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难分,在这样的情况下,仅靠记者或主持人“一家之言”,辨析力是不够的。要让更多的人相信你的说法,就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在评论中增加大众有声语言的重要元素,让群众提出对问题的意见和看法。这样,对观点的论述更有针对性、更有说服力。如番禺电台的广播评论《手机短信岂能乱发》在谈到乱发手机短信所带来的危害时,就引用了一位市民因为误信手机短信被骗走几千元的事情,让群众站出来说话,揭露事实真相。这样既可信还可以起到警示作用,节目也有了说服力。
2. 增强评论的权威性
在某些评论中,要根据事物发展和文章的需要,邀请权威人士出来说话,以增强评论的权威性。我们知道,对于一些事情,同样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做出的解释往往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同。虽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各有不同,不能强求千篇一律,但是传媒有义务有责任做好宣传工作,发挥舆论监督与引导作用,这也是发表广播评论的目的所在。如广东省汕头人民广播电台在广播评论《澄海三千玩具礼品企业无一参与“福娃”竞争说明了什么?》中,邀请了澄海玩具协会会长分析作为“中华玩具礼品城”的澄海不能参与2008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竞争的根本原因:“小农思想浓厚,竞争意识不强”。业内权威人士最有发言权,也最能说明问题。
3. 增强现场感
音响效果是广播传播的独特优势,我们要充分运用有声语言的音响优势,认真搞好广播评论。有人认为,广播评论是一个严肃的体裁,强调写作要规范,播音要字正腔圆。笔者则认为,广播评论的写作不应教条化,表现手法可以灵活多样,语言运用也可以生动活泼。灵活的表现手法,并没有影响论证的效果,生动的语言并没有抵触论述的证据。相反,如果我们长篇大论、言词呆滞、播音生硬,让人听起来感觉枯燥无味,可听性不强,听众就会转台,反而影响收听效果,失去广播评论的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不是所有评论都是批评性或揭示性的内容,不是所有评论都要求措词强硬,要根据内容决定形式,正所谓“内容为王,表达为魂”,有良好的表达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特别是一些倡导文明的内容,更应强调使用生动的现场语言,增强现场感,营造良好的氛围,这样听起来才令人心情舒畅。如番禺电台的广播评论《首届广州文化欢乐节为何受到农民热捧》,一开始叙述欢乐节中的巡游时就运用了现场农民发自内心的赞叹:“很好看呀,看得很开心呀”,一下子就将农民对文化艺术的期盼表露在听众面前,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意境,如果仅凭播音员唱“独角戏”就会显得单调枯燥,效果也自然不同了。
三、运用方法
显然,大众有声语言在广播评论中有着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认真地运用好、掌握好。能否运用好,这是检验广播编辑记者专业水平的一项基本功。因为根据广播的工作性质,广播电台的编辑记者都必须学会使用录音设备,掌握消息、专题、评论等几个基本新闻体裁的写作技巧。因此,练好基本功对于完成广播宣传任务十分必要。
1. 精心谋篇布局
要写好一篇文章就必须先筹划好一篇文章的总体安排,特别是评论性文章更讲究谋篇布局。其中,节目中大众有声语言的运用也应合理安排好,不能随意“堆放”。群众的采访录音应插在什么地方,要看群众的“说话”在表达主题中所起的作用。一些重要的群众“言论”要放在论证重要观点的位置,抓住事由,及时剖析新闻事件,揭示事物的本质,以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2. 要有鲜明的立场和观点
新闻评论要求论述问题要旗帜鲜明,作者在文章中主张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毫不含糊。在广播评论中运用大众有声语言也应该做到立场鲜明、观点正确。如果我们使用的大众有声语言没有针对性、态度不鲜明、语无伦次,就不能正确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甚至削弱文章的主题。运用这样的语言,不但起不到文章应有的效果,甚至起反作用。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围绕新闻事实,多收集各种不同人士的意见。其次,有了语音材料后,还要做好甄选工作,选择那些旗帜鲜明、意向明确,能反映客观事物、揭示事物本质的大众有声语言。
3. 要少而精
广播评论是一种评述结合的新闻体裁,在评述中使用大众有声语言可以丰富内涵。但我们必须清楚,广播评论是作者对某一事情、某一社会现象或当前形势的分析评述,重点阐述作者的观点和主张,大众有声语言在文章中作为有效的补充。因此,大众有声语言使用不应过多、过频,要做到少而精。
我们在运用有声语言时,要挑选一些能表达文章中心思想,谈吐清晰、明白易懂,表现力相对较强的大众有声语言,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吕晓虹)